高频移相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093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高频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下面的新特征:至少备有另一个与第一带状导体段(21a)同心设置的带状导体段(21b,21c,21d),备有另外的连接导线(31b,31c,31d),由此至少间接地从馈电导线(13)到各个配属于带状导体段(21a,21b,21c,21d)的分接部分(27a-27d)产生电连接,在至少两个带状导体段(21a,21b,21c,21d)上,在相互错置的分接点(39a,39b)上至少两对不同的天线辐射器(1a,1b,1c,1d,1e,1f)以不同的相位角(φ)可控,多个连接导线(31a-31d)机械相连。(*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高频移相器组件。移相器例如用于补偿无源网络或有源网络中微波信号的延迟时间。公知的原理是,一根导线的延迟时间用于调整一个信号的相位,因此不同的相位意味着导线的不同电有效长度。对应用在带有可调整的辐射图沉降(Absenkung)的天线来说,信号对于单个辐射器例如偶极天线必须具有不同的延迟时间。因此,两个相邻辐射器之间的延迟时间差值在一个垂直上下布置的阵列中对于一定的沉降角来说是大致相同的。由此,该延迟时间差值对于较大的沉降角也必须增大。如果单个辐射器的相位借助移相器组件可以变化,则就涉及一种辐射图电沉降可调的天线。WO 96/37922公开了一种移相器,其包括可电移动的板,以便在不同的、但至少两个输出之间产生相位差。其缺点是,由于介电板的移动,各相关导线的阻抗也改变,因此信号的功率分布取决于移相器的调整。先公开的WO 96/37009中公开了一种对称的导线支路,以在该导线的两侧输出同样的功率。这在两侧以该导线的波阻抗终结的情况下是可能的。类似的技术原理解决方案早已用在移动无线电天线中。但其缺点是,只可用两个辐射器,其中也仍然保持同样的功率。另外的缺点在于输入与各导线的导电连接,这些导线要求可动的但一流的电连接,但却可能有不希望有的非线性。最后,基本上也是公知的是,在一个天线中集成多个移相器,为此将各个单个的辐射器供给共同的天线装置。因为各辐射器必须具有不同的相位差,对于各个辐射器,移相器组件的调整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昂贵的机械传动机构,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图1描述了一种根据现有技术的相应结构。为此图1中为阐明现有技术而示意出了一个天线阵列1,带有例如五个偶极天线1a至1e,其最终通过一个馈电输入5供电。在馈电输入5之后设置了一个配电网7,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有两个高频移相器组件9(HF-移相器组件),即在该实施例中为两个移相器组件9’,9”,其中在所示实施例中两个移相器组件9的每一个供给两个偶极天线。一个馈电导线13从配电网7导入一个中间偶极辐射器1c,该中间偶极辐射器的工作没有相位移动。其它的偶极天线分别根据移相器组件9供给不同的相位,其中例如偶极天线1a的相位为+2φ,偶极辐射器1b的相位为+1φ,中间偶极辐射器1c的相位φ=0,第四偶极辐射器1d的相位为-1φ,最后一个偶极辐射器1e的相位为-2φ。因此必须对各个所属偶极辐射器保证通过移相器组件9’分配+2φ和-2φ的相移,通过第二移相器组件9”分配+φ和-φ的相移。在移相器组件9中相应的各种调整可通过一个机械传动机构17保证,该传动机构在图示中按照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一种移相器组件只是概念化地示出,在操作时自动地实现各个后置的偶极天线的不同相移。因此可通过移相器组件的不同调整经一适当机械传动机构17的相应动作实现天线1的垂直方向图的电沉降,也就是说,前述的相移也不同调整。如现有技术所述的结构,其缺点是,必需一个较昂贵的机械传动机构17,以便为每个辐射器产生必需的不同相位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从上述的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出发,提供一种改进的移相器组件,其结构简单,尤其在使用至少四个辐射器的天线阵列情况下,使单个辐射器的相位控制和调整能够得以改进。与此同时,有利的是在至少四个辐射器之间应可以实现特别成对的功率分布。该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由权利要求1给出的特征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给出。相对已知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常节省空间的移相器组件,相对现有技术有更高的集成密度。此外,还省去了用于实现功率分布的附加连接导线、焊接点和转换机构。但主要的是避免了根据现有技术为产生或调整辐射器不同的相位所必需的传动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备有至少两个弧形的带状导体段,该带状导体段与一个分接元件共同作用,该分接元件一方面与一个馈入点连接,另一方面在搭接区与各弧形带状导体段构成一个可移动的分接点或耦合点。从共同的馈入点到各个弧形段设有多个独立的或一个共同的一直到最外面的弧形段的连接导线,其中不管连接导线的几何形状和布置,所有连接导线都接到一个共同的可操作的分接元件上。通过分接元件绕其转轴的调整或转动,则所有天线辐射器的相位角共同得到调整。连接导线可从共同的偏转点延伸不同的径向路程。另外一种选择是,最好备有一个分接元件,该分接元件以径向延伸的指针形式经过多个弧形带状导体段,并由此构成多个先后的配属于各带状导体段的分接点。最后,也可以是一种桥结构,其带有沿相同方向延伸的、在水平视图中上下布置的、并可绕一共同的转动轴线调整的连接导线,这些连接导线刚性地连到一个公共的可操作的分接元件上。馈电输入在共同的支点上完成,最好是电容式的。但也可以由分接元件和各弧形带状导体段之间的分接点电容式完成。最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例如还可这样实现传递功率的分配,即功率从内部的圆形带状导体段到外部的圆形带状导体段逐渐减小、增加或在需要时甚至所有带状导体段的功率大致保持相同。还有一点优点是,高频移相器组件设置在一块金属母板上,该母板最好由天线的反射器构成。此外有利的是,移相器组件通过一块金属盖板屏蔽。圆形段之间的间距是不同的。最好带状导体段的直径从内向外以恒定的系数增大。该间距最好可在圆形段之间传送被传高频波长的0.1到1.0。移相器组件也可这样简单实现,即圆形段和连接导线与一个盖板共同实施为三板导线(Triplateleitung)。下面借助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图示为图1按照现有技术的用于五个偶极天线馈电的高频移相器组件示意图;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控制四个辐射器的移相器组件示意平面图;图3沿图2所示分接元件的示意剖面图,以阐明移相段的和中间分接点的电容耦合;图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移相器组件的另一种实施例,带有三个圆形段;图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移相器组件的另一实施例,带有两个圆形带状导体段,其中从中间分接点到各个去耦合点的连接导线在移相器组件平面图中相互错置,在支点包括联接的连接导线;图6根据本专利技术移相器组件的另一种实施例,带有两个对置的圆形段,在公共的中间分接点或支点有相互联接的连接导线;图7从图6变换而成的实施例,采用了两个非弧形的带状导体段(直线形);图8a和8b带有可调电沉降的天线阵列辐射图,一次沉降是在4’处,另一次在10’处。参考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高频移相器组件的第一种实施例,其包括相互错置的带状导体段21,也就是说在图示实施例中的弧形带状导体段21,即内部的带状导体段21a和外部的带状导体段21b,其在平面图中绕公共中点同心布置,穿过该中点垂直于图平面延伸一根垂直的转动轴线23。从该转动轴线23起延伸一个分接元件25,该分接元件相对转动轴线23在图2的平面图中基本径向延伸,在各搭接区与一个所属的带状导体段21分别构成一个耦合的、下面描述为分接点27的分接部分27,在所示实施例中是沿分接元件25纵向错置的分接点27a,27b。馈电导线13从馈电输入5引到一个中间分接点29,分接元件25的转动轴线23位于此处。分接元件25在这里分为第一连接导线31a,该连接导线31a从中间分接点29的搭接区的耦合部分33一直伸到内部带状导体段21a上的分接点27a。经过该分接点27a纵向延伸的部位构成了下一个连接部分或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频移相器组件,具有以下特征: - 带有一个带状导体段(21), - 带有一个分接元件(25),其在带状导体段(21)上面绕转动轴线(23)可转动, - 分接元件(25)至少间接地与一个馈电导线(13)相连, - 分接元件(25)在一个分接部分(27)上面与带状导体段(21)相连, - 带状导体段(21)在错置的分接点(39a,39b)与至少两个天线辐射器(1a-1d)相连,这些天线辐射器以不同的相位角(φ)可控,其特征在于以下特征: - 至少备有另一个与第一带状导体段(21a)同心设置的带状导体段(21b,21c,21d), - 备有另外的连接导线(31b,31c,31d),由此至少间接地从馈电导线(13)到各个配属于带状导体段(21a,21b,21c,21d)的分接部分(27a-27d)产生电连接, - 在至少两个带状导体段(21a,21b,21c,21d)上,在相互错置的分接点(39a,39b)上至少两对不同的天线辐射器(1a,1b,1c,1d,1e,1f)以不同的相位角(φ)可控, - 多个连接导线(31a-31d)机械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戈特尔R加布里尔M马科夫
申请(专利权)人:凯特莱恩工厂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