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6009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管束装配区域和第二管束装配区域,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之间形成有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介质活动空间,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第二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有阻挡空气进入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内的第一挡板,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有阻挡空气进入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的第二挡板;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的后端设置有阻挡空气通过的第三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能够有效保证壳程介质与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内的管程介质充分进行热交换,提高壳程介质的换热效果。热效果。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加热器是用于将热介质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介质的设备,又称为热交换器。加热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发酵工艺中就常需要使用加热器来加热空气,以满足发酵工艺中所使用的压缩空气的温度需求,加热器通常采用蒸汽来加热空气。在现有的发酵工艺中,需要使用多台加热器配合才能够满足发酵工艺的空气加热需求,这导致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等问题,且多台加热器之间是相互配合的,一旦有加热器出现故障就需要停机检修,这会影响到正常生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人研发出了一种具有多个独立管束并且能够满足发酵工艺的空气加热需求的加热器,而为了提高空气换热效率以保证换热后的空气能够满足工艺需求,就需要解决空气的导流问题。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能够引导待加热空气与管束进行充分换热。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管束装配区域和第二管束装配区域,所述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之间形成有第一介质活动空间,所述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介质活动空间,所述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三介质活动空间;所述第二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有阻挡空气进入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内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有阻挡空气进入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的后端设置有阻挡空气通过的第三挡板。
[0005]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相连通的壳程介质入口,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具有与所述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和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相连通的壳程介质出口。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上设置有第一管束装配框架,所述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上设置有第二管束装配框架;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一管束装配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第二管束装配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束装配框架和第二管束装配框架均与第三挡板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挡板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束装配框架与第二管束装配框架之间的第一挡板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挡板部的上端的第二挡板部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挡板部的下端的第三挡板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为圆筒状外壳体;所述第二挡板部的上端形成有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相贴合的第一弧形贴合部,所述第三挡板部的下端形成有与所述外壳体的内
壁面相贴合的第二弧形贴合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的外端形成有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相贴合的第三弧形贴合部,所述第二挡板的外端形成有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相贴合的第四弧形贴合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束装配框架和第二管束装配框架的上端外侧均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管束装配框架和第二管束装配框架的下端外侧均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相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内的下部设置有支撑平台,所述第一管束装配区域和第二管束装配区域均位于支撑平台上,且所述第一管束装配框架和第二管束装配框架均固定装配于支撑平台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均为不锈钢管钢板。
[0013]通过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外壳体的内部形成第一管束装配区域和第二管束装配区域,并在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之间形成第一介质活动空间,在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在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三介质活动空间,同时在第二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第一挡板,在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第二挡板,在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的后端设置第三挡板;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上安装有第一管束,在第二管束装配区域内安装有第二管束;工作时,当往外壳体的前端输入壳程介质(即压缩空气)后,壳程介质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阻挡下只能沿着第一介质活动空间进行活动扩散,由于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的后端被第三挡板阻挡住,因此第一介质活动空间内的壳程介质只能向两侧扩散,并穿过第一管束进入至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和穿过第二管束进入至第三介质活动空间,在此过程中壳程介质能够与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进行充分换热,换热后的壳程介质沿着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和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继续向前扩散,并从外壳体的后端输出。通过本技术导流装置的结构设计,能够将壳程介质先引导到第一管束与第二管束之间的第一介质活动空间内进行加热,再引导壳程介质从两侧分别穿过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进行充分换热,最后进入到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和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继续加热后再输出,因此,能够有效保证壳程介质与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内的管程介质充分进行热交换,提高壳程介质的换热效果,保证输出的壳程介质能够满足发酵工艺的温度需求。
【附图说明】
[0014]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的前端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A部位的放大图;
[0017]图3是图1中B部位的放大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沿着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的俯视图;
[0020]图6是本技术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在使用状态时的俯视图;
[0021]图7是本技术中第三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本技术中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9是本技术中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外壳体,11

第一管束装配区域,12

第二管束装配区域,13

第一介质活动空间,14

第二介质活动空间,15

第三介质活动空间,16

壳程介质入口,17

壳程介质出口;
[0026]2‑
第一挡板,21

第三弧形贴合部;
[0027]3‑
第二挡板,31

第四弧形贴合部;
[0028]4‑
第三挡板,41

第一挡板部,42

第二挡板部,421

第一弧形贴合部,422

第一延伸部,43

第三挡板部,431

第二弧形贴合部,432

第二延伸部;
[0029]5‑
第一管束装配框架;
[0030]6‑
第二管束装配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管束装配区域和第二管束装配区域,所述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之间形成有第一介质活动空间,所述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介质活动空间,所述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三介质活动空间;所述第二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有阻挡空气进入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内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的前端设置有阻挡空气进入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的后端设置有阻挡空气通过的第三挡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介质活动空间相连通的壳程介质入口,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具有与所述第二介质活动空间和第三介质活动空间相连通的壳程介质出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束装配区域上设置有第一管束装配框架,所述第二管束装配区域上设置有第二管束装配框架;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一管束装配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第二管束装配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束装配框架和第二管束装配框架均与第三挡板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板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束装配框架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耀林李惠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立信换热设备制造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