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SANI工艺的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3472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SANI工艺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三个沿水流方向并排平行设置的池体单元,所述池体单元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生物填料区、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包括进水管、导流机构、曝气充氧装置及连通闸,所述生物填料区包括若干填料单元、天桥以及分流墙,所述出水区主体结构与进水区结构中心对称,所述出水区中导流机构、曝气充氧装置及连通闸均与进水区结构相同,所述出水区还包括集水沟、出水管、放空管、排泥结构以及出水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低进水碳氮比及较高污染负荷条件下,仍能良好运行,污水得到有效净化,出水水质良好。水质良好。水质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SANI工艺的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SANI工艺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应用于生产、生活污水的净化。

技术介绍

[0002]未经妥善处理而失控排放的含氮污水,对生态环境功能及公共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水体氮污染已成为中国现阶段水环境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进一步削减氮排放,控制水体氮污染,对脱氮工艺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主流的异养反硝化工艺仍存在需额外投加碳源导致处理成本较高以及产泥量大的问题,而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具有无需外加碳源,产泥量少,脱氮效率高等优点,成为一个可行的探索方向。
[0003]硫酸盐还原、自养反硝化和硝化集成工艺(sulfate reduction,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tegrated,SANI)是一种基于硫循环、低污泥产出的污水处理新工艺。该工艺不仅可实现去除有机物、脱氮、消毒等水处理要求,还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水处理产生大量污泥的问题。然而在SANI应用中,常规脱氮装置难以达到SA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SANI工艺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三个沿水流方向并排平行设置的池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单元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1)、生物填料区(2)、出水区(3),所述进水区(1)包括设置在底部的进水管(11)、设置在池内的导流机构(12)、设置在所述导流机构(12)后的曝气充氧装置(13)及设置在相邻池体单元之间的连通闸(14),所述导流机构(12)包括呈弧形设置的导流板(124)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流板内侧的导流转刷(121),所述曝气充氧装置(13)包括曝气转刷(131)及控制所述曝气转刷(131)转速的控速单元(132),所述生物填料区(2)包括若干填料单元(21)、设置在所述填料单元(21)上方的天桥(22)以及设置在所述池体单元轴线上的分流墙(23),所述填料单元(21)包括模块化蜂巢型的填料框及填充在所述填料框内的第一复配填料与第二复配填料,所述第一复配填料填充在两侧的池体单元内,所述第二复配填料填充在中间的池体单元内,所述出水区(3)主体结构与进水区(1)结构中心对称,所述出水区(3)中导流机构(12)、曝气充氧装置(13)及连通闸(14)均与进水区(1)结构相同,所述出水区(3)还包括设置在两侧的池体单元出水区域的底部的集水沟(33)、设置在所述集水沟(33)底部的出水管(31)、设置在中间的池体单元底部的放空管(32)、设置在所述侧面的池体单元底部的排泥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水沟(33)两端和中部的出水堰(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单元的长宽比约为3:1,宽度≥8m,高度为1.75~2.25m;所述池体单元长宽池壁交界处进行倒角设置,倒角的角度范围为120~150
°
,池壁厚度为0.2~0.3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转刷(121)由叶片(123)和转轴(122)组成,所述叶片(123)长度为池体单元宽度的20%~25%,厚度为0.2m,所述转轴(122)距进水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韦达樊蓓莉赵晴张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