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749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6
电池模块(1)具备:具有正极集电体(12)、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和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正极构件(10);具有负极集电体(22)、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和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26)的负极构件(20);以及隔膜(30)。正极集电体(12)具有正极折返部(12a)。负极集电体(22)具有负极折返部(22a)。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与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一起构成第1电极(E1)。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26)与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一起构成与第1电极(E1)并联连接的第2电极(E2)。隔膜(30)具有第1中介部(31)和第2中介部(32)。部(32)。部(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块


[0001]本公开涉及电池模块。

技术介绍

[0002]例如,日本特开2020

2482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双极电池,其具备电极层叠体和包围电极层叠体的框体,电极层叠体是多个双极电极隔着隔膜层叠而成的。双极电极具有:集电体、形成于集电体的一面且由正极活性物质构成的正极、以及形成于集电体的另一面且由负极活性物质构成的负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日本特开2020

24827号公报所记载的双极电池中,难以在预定的搭载面积内同时实现容量的增大和输出的提高。例如,在上述双极电池中,通过增加双极电极的层叠数(增加厚度),虽然容量增大,但因内阻的增大而使输出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减小各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来降低电阻,因此虽然输出提高,但容量降低。
[0004]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其能够在预定的搭载面积实现容量的增加和输出的提高。
[0005]本公开一方式的电池模块,是多个电极彼此并联地连接而成的,具备正极构件、负极构件和隔膜,所述正极构件具有正极集电体、设在所述正极集电体上的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设在所述正极集电体上的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构件具有负极集电体、设在所述负极集电体上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设在所述负极集电体上的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隔膜配置在所述正极构件与所述负极构件之间,所述正极集电体具有正极折返部,所述正极折返部是以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使该正极集电体折返而得到的,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负极折返部,所述负极折返部是以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使该负极集电体折返而得到的,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通过与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地配置而与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一起构成第1电极,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通过与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地配置而与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一起构成与所述第1电极并联连接的第2电极,所述隔膜具有第1中介部和第2中介部,所述第1中介部介于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所述第2中介部介于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方式和优点将从结合附图理解的本专利技术的以下详细描述中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公开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结构的截面图。
[0008]图2是概略地表示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0009]图3是概略地表示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的层叠工序的图。
[0010]图4是表示在正极构件上配置框构件的工序的立体图。
[0011]图5是表示在正极构件上配置框构件的工序的立体图。
[0012]图6是表示在正极构件上配置框构件的工序的立体图。
[0013]图7是表示在正极构件上配置了隔膜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4]图8是表示在隔膜上配置负极构件的工序的立体图。
[0015]图9是表示隔膜和正极构件被折返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6]图10是表示隔膜和负极构件被折返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图11是概略地表示比较例的电路结构的图。
[0018]图12是概略地表示比较例的电路结构的图。
[0019]图13是概略地表示本公开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再者,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件附带相同的编号。
[0021](第1实施方式)
[0022]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公开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概略地表示正极构件和负极构件的结构的截面图。该电池模块1例如被搭载于车辆底板的下表面。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模块1具备:正极构件10、负极构件20、隔膜30、框构件40、正极集电板51、负极集电板52、绝缘构件60、束缚板70和束缚构件80。该电池模块1中,多个电极彼此并联地连接。再者,图1中,省略了隔膜30、框构件40的图示。
[0024]如图2所示,正极构件10具有正极集电体12、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和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正极构件10具有沿图2的纸面深度方向伸长的形状。
[0025]正极集电体12形成为薄膜状。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体12由铝箔构成。正极集电体12具有第1主面12S1和第1主面12S1相反侧的第2主面12S2。
[0026]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设在正极集电体12上。本实施方式中,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设在正极集电体12的第1主面12S1上。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通过在第1主面12S1上涂布正极活性物质而形成。
[0027]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设在正极集电体12上。本实施方式中,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设在正极集电体12的第2主面12S2中的、在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的厚度方向上不与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重叠的部位。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通过在第2主面12S2上涂布正极活性物质而形成。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厚度设定为与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的厚度相同。
[0028]如图2所示,正极集电体12具有正极折返部12a。正极折返部12a是以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和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16在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的厚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使正极集电体12折返而得到的部位。
[0029]正极集电板51与正极集电体12的第2主面12S2中的、在厚度方向上与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重叠的部位连接。
[0030]负极构件20具有负极集电体22、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和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26。
负极构件20具有沿图2的纸面深度方向伸长的形状。
[0031]负极集电体22形成为薄膜状。本实施方式中,负极集电体22由铜箔构成。负极集电体22具有第1主面22S1和第1主面22S1相反侧的第2主面22S2。
[0032]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设在负极集电体22上。本实施方式中,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设在负极集电体22的第1主面22S1上。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通过在第1主面22S1上涂布负极活性物质而形成。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的厚度设定为与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的厚度相同。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通过配置成与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相对,来与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14一起构成了第1电极E1。
[0033]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26设在负极集电体22上。本实施方式中,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26设在负极集电体22的第2主面22S2中的、在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的厚度方向上不与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重叠的部位。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26通过在第2主面22S2上涂布负极活性物质而形成。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26的厚度设定为与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24的厚度相同。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块,是多个电极彼此并联地连接而成的,具备正极构件、负极构件和隔膜,所述正极构件具有正极集电体、设在所述正极集电体上的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设在所述正极集电体上的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构件具有负极集电体、设在所述负极集电体上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设在所述负极集电体上的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隔膜配置在所述正极构件与所述负极构件之间,所述正极集电体具有正极折返部,所述正极折返部是以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使该正极集电体折返而得到的,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负极折返部,所述负极折返部是以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使该负极集电体折返而得到的,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层通过与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地配置而与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一起构成第1电极,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层通过与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地配置而与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层一起构成与所述第1电极并联连接的第2电极,所述隔膜具有第1中介部和第2中介部,所述第1中介部介于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负极活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