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47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包括外壳和收集袋,所述外壳下方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外壳的前侧面上安装有门板,并且外壳的侧板内壁上固定安装由固定扣和魔术贴,所述底座的侧面上安装有套筒,且套筒的内部插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水轮和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之间的底座内部安装有浮力装置,所述浮力装置之间的底座内部设置有伸缩杆和控制模块,且伸缩杆的顶端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顶面中心处设置有连接平台,且升降板的顶面后侧安装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后侧安装有涡轮。该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避免垃圾缠绕,方便收集叠放垃圾,增大垃圾收容量,减少返航次数。减少返航次数。减少返航次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机器人相关
,具体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服务机器人逐渐取代人工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垃圾清理机器人可以帮忙我们完成清洁工作,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高度并行的分布式系统,具有信息分布存储、容错性、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等特征,神经元网络已在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智能控制、信息处理等方面应用日益广泛。
[0003]现有中国专利CN210395297U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垃圾清理机器人,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检测模型对常见的水面漂浮垃圾进行检测与分类,实现对垃圾的智能清扫,但是由于该机器人在垃圾入口处安装三棱柱形的辊子,辊子转动时塑料袋等垃圾容易缠绕在辊子上,造成装置过载,影响垃圾吸入功能,而且该机器人缺少垃圾叠放功能,所收集的垃圾只能漂浮在壳体与辊子之间的区域内,空间利用率低,垃圾收容量小,大量能源浪费在返航过程中,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容易发生垃圾缠绕,影响垃圾吸入功能,以及垃圾收容量小,使用时需要不断返航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包括外壳和收集袋,所述外壳下方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外壳的前侧面上安装有门板,并且外壳的侧板内壁上固定安装由固定扣和魔术贴,所述底座的侧面上安装有套筒,且套筒的内部插接有转动轴,并且套筒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护块,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水轮和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之间的底座内部安装有浮力装置,所述浮力装置之间的底座内部设置有伸缩杆和控制模块,且伸缩杆的顶端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顶面中心处设置有连接平台,且升降板的顶面后侧安装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后侧安装有涡轮,所述门板与连杆相连,所述收集袋的袋口两边通过固定扣分别连接外壳和连接平台,且收集袋的上侧边通过魔术贴贴附在外壳的内壁上。
[0006]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左右两侧板呈钝角折板状,且外壳的左右两侧板内壁上端固定有固定扣,并且固定扣下方的外壳内壁上安装有魔术贴。
[0007]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俯视截面呈“工”字型,且底座的前后两端中部对称安装有浮力装置,并且底座的四角处安装有套筒。
[0008]优选的,所述升降板呈向下凸起的弧形板状,且升降板的地面前后两侧对称连接有伸缩杆,并且升降板和伸缩杆构成升降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外侧面圆周上等间距固定有防护块,且防护块呈扇环状,并且防护块的内环直径尺寸大于转动轴的直径尺寸。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平台截面呈等腰梯形状,且连接平台的两倾斜面上等间距设置有固定扣,并且同侧边的两排固定扣之间安装有收集袋,收集袋为细密网孔袋。
[0011]优选的,所述防护网呈扇形状,且防护网的前侧正对门板,并且门板的内侧面底部连接有连杆。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避免垃圾缠绕,方便收集叠放垃圾,增大垃圾收容量,减少返航次数;
[0013]1、设有防护网和涡轮,涡轮转动带动水流向内流动,方便将垃圾吸入外壳内,防护网保护涡轮不受漂浮垃圾影响,延长使用寿命;
[0014]2、设有收集袋、升降板和伸缩杆,垃圾被吸入到机器人内部后,伸缩杆带动升降板上升,使垃圾落入收集袋,方便将垃圾叠放在一起,增大的垃圾收容量,减少返航次数;
[0015]3、设有套筒和防护块,保护水轮的转动轴,防止其被水草等物体缠绕。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仰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防护块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外壳;2、底座;3、门板;4、套筒;5、水轮;6、收集袋;7、升降板;8、伸缩杆;9、连接平台;10、防护网;11、固定扣;12、魔术贴;13、连杆;14、涡轮;15、浮力装置;16、控制模块;17、驱动电机;18、防护块;19、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包括外壳1、底座2、门板3、套筒4、水轮5、收集袋6、升降板7、伸缩杆8、连接平台9、防护网10、固定扣11、魔术贴12、连杆13、涡轮14、浮力15、控制模块16、驱动电机17、防护块18和转动轴19,外壳1下方固定连接有底座2,且外壳1的前侧面上安装有门板3,并且外壳1的侧板内壁上固定安装由固定扣11和魔术贴12,底座2的侧面上安装有套筒4,且套筒4的内部插接有转动轴19,并且套筒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护块18,转动轴19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水轮5和驱动电机17,且驱动电机17之间的底座2内部安装有浮力装置15,浮力装置15之间的底座2内部设置有伸缩杆8和控制模块16,且伸缩杆8的顶端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板7,升降板7的顶面中心处设置有连接平台9,且升降板7的顶面后侧安装有防护网10,防护网10的后侧安装有涡轮14,门板3与连杆13相连,收集袋6的袋口两边通过固定扣11分别连接外壳1和连接平
台9,且收集袋6的上侧边通过魔术贴12贴附在外壳1的内壁上。
[0024]如图1和图2中外壳1的左右两侧板呈钝角折板状,且外壳1的左右两侧板内壁上端固定有固定扣11,并且固定扣11下方的外壳1内壁上安装有魔术贴12,便于拆装收集袋6,升降板7呈向下凸起的弧形板状,且升降板7的地面前后两侧对称连接有伸缩杆8,并且升降板7和伸缩杆8构成升降结构,连接平台9截面呈等腰梯形状,且连接平台9的两倾斜面上等间距设置有固定扣11,并且同侧边的两排固定扣11之间安装有收集袋6,方便将垃圾抬起,使其落入收集袋6,由于升降板7呈弧形,垃圾进入收集袋6后被限制在升降板7两边,避免升降板7下降时,垃圾飘散出来。
[0025]如图3和图4中底座2的俯视截面呈“工”字型,且底座2的前后两端中部对称安装有浮力装置15,并且底座2的四角处安装有套筒4,浮力装置15可以调节机器人进入水面深度,保证机器人在收集垃圾后不会陷入水中,防护网10呈扇形状,且防护网10的前侧正对门板3,并且门板3的内侧面底部连接有连杆13,便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包括外壳(1)和收集袋(6),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下方固定连接有底座(2),且外壳(1)的前侧面上安装有门板(3),并且外壳(1)的侧板内壁上固定安装由固定扣(11)和魔术贴(12),所述底座(2)的侧面上安装有套筒(4),且套筒(4)的内部插接有转动轴(19),并且套筒(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护块(18),所述转动轴(19)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水轮(5)和驱动电机(17),且驱动电机(17)之间的底座(2)内部安装有浮力装置(15),所述浮力装置(15)之间的底座(2)内部设置有伸缩杆(8)和控制模块(16),且伸缩杆(8)的顶端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板(7),所述升降板(7)的顶面中心处设置有连接平台(9),且升降板(7)的顶面后侧安装有防护网(10),所述防护网(10)的后侧安装有涡轮(14),所述门板(3)与连杆(13)相连,所述收集袋(6)的袋口两边通过固定扣(11)分别连接外壳(1)和连接平台(9),且收集袋(6)的上侧边通过魔术贴(12)贴附在外壳(1)的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清理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左右两侧板呈钝角折板状,且外壳(1)的左右两侧板内壁上端固定有固定扣(11),并且固定扣(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已畅张佳祎张琦玉张德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