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全佑专利>正文

压力分配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60895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力分配控制系统(PDCS),包括压力分配模块(PDU)及压力调整模块(PRU)装设在本体,本体具四个油管接头分别连接一连动侧与辅助侧的刹车总泵油管及前后轮刹车卡钳的油管,并设第一、第二油缸各组配有缸轴以推压分配至前后轮刹车系统的刹车油压;压力调整模块(PRU)提供一种非线性的调整力,该调整力可控制该第一、第二油压缸的缸轴组配的行程,因而产生前后轮刹车力的分配曲线,该分配曲线决定了不同输入力时的前后轮刹车力分配比例、比例变化范围,以及比例变化率,借由调校该分配曲线可以获得最适当的减速度、刹车控制感、舒适性及刹车把手刚性,借由调整PDU的参数,该分配曲线可以容易调校,不需要更换原车刹车系统的组件。换原车刹车系统的组件。换原车刹车系统的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力分配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刹车力分配系统,应用于前后轮配备液压碟式刹车系统的机动车辆,可借由单一把手连动前后轮刹车系统,并且于行使连动侧刹车把手时,前后轮刹车力的比例及该比例的变化率可随着把手输入力的增加而产生连续性变化的压力分配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一般骑乘机车主要是借由车龙头左右两侧的刹车把手进行刹车,大部分是右侧的刹车把手控制前轮的刹车系统,左侧的刹车把手控制后轮的刹车系统。对机车而言,最安全的刹车动作是在低输入力时,先刹后轮再刹前轮,而在大输入力时,前轮刹车力适量高于后轮的刹车力,如此车辆才能获得最大减速度,并避免后轮打滑量过高而甩尾发生意外。
[0003]针对前后轮配备液压刹车系统的机车,目前市面上已出售各种前后轮连动刹车系统(Combined Braking System,CBS),其借由单一把手进行刹车时连动前后刹车,以便改善骑乘者因紧急减速时不慎单独操控前轮刹车所造成的危险问题。
[0004]但目前市售CBS前后连动刹车系统结构大部分为前后轮刹车力分配比例为固定的简单型连动系统,该种类型的设计为了因应法规的规范中,前轮失效时后轮必须有足够刹车力,与使用者对把手刚性的需求,因简单的CBS结构导致设计自由度不足的条件下,所设计的刹车力分配曲线请参阅图1,图1为输入力在连动侧的刹车把手(通常为左手)时,CBS所分配的前后轮刹车力关系图。其中A曲线代表机动车辆的理想刹车力分配曲线,若刹车时前后轮的刹车力分配符合该曲线,可使前后轮同时提供最大刹车力而使整车获得最大的减速度,并且不会有前轮先死锁而使车身倾倒,以及后轮先死锁而发生甩尾的危险。然而在实务上,因为刹车来令片与碟盘的磨耗变异性以及轮胎与路面条件的差异,前后轮的刹车力通常难以符合该曲线,并且若符合该曲线,将有刹车过于敏感、车身容易前倾,造成舒适性不佳,以及把手刚性不足的缺点,考虑上述的问题,以及避免前轮先死锁问题,通常实际的刹车力分配曲线皆高于该理想刹车力分配曲线。折线B为市售CBS的前后轮刹车比例固定的典型刹车力分配曲线,很明显地后轮刹车力在低输入力时高于前轮刹车力,但在输入力增加至大输入力的刹车过程中,分配予前轮刹车比例的增加量偏低,分配予后轮刹车力及其比例大幅度增加,此现象会造成在大输入力刹车时,后轮刹车提早死锁,后轮打滑量过高而甩尾,因此刹车的方向稳定性大幅降低,并且,因为后轮打滑后,CBS分配给后轮刹车系统的刹车力无法提高整车的刹车力,而前轮的刹车力又没有提高,也就是整车刹车力并未随着把手输入力的增加而增加,导致驾驶者刹车控制感不佳而降低了对该产品的信任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可提供较佳的刹车力分配曲线,借由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刹车力比例分配方法,前后轮刹车力的比例及该比例的变化率可随着把手输入力的增加而自动变化,在大输入力刹车时,前轮可获得较大的刹车比例,另一重要目的为,本专利技术具
有调校方便性,该刹车力分配曲线可根据用户的安全性、刹车性能与舒适性的需求而容易调校,只需要微调简单的参数,就可改变刹车力分配曲线,不需要更换原车刹车系统的组件规格。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应用于前后轮配备液压碟式刹车系统的机动车辆,包括一压力分配模块(PDU)及一压力调整模块(PRU)装设在一本体,本体连接一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一辅助侧刹车总泵油管及一前轮刹车油管、一后轮刹车油管,该本体设一第一油缸、一第二油缸及一组配空间,该第一油缸与该第二油缸独立分隔,该第一油缸设一第一流道与该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连通,该第一油缸的底部的一第一旋塞的第五流道与该后轮刹车油管连接,并连通至后轮卡钳,该第二油缸设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流道,而该第三、第四流道与该前轮刹车油管连通;一第一缸轴与受该第一缸轴推动的一第二缸轴分别组配在该第一油缸及该第二油缸,该第一缸轴具一轴端部及一第一颈部,该第一颈部设一第一皮碗,该第一皮碗与该第一旋塞间形成一第一油室,该第一油室与该第一流道相通,该第二缸轴设一第一轴环及小于该第一轴环外径的一第二轴环,该第二油缸的顶部借一第二旋塞封住,在该第一轴环与第二轴环之间设一第二皮碗,该第二皮碗与该第二旋塞间形成一第二油室,该第二油室与该第四流道相通。来自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的油压作用于该第一油室的有效截面积与第二油室的有效作用截面积根据目标车组件与前后轮的最大刹车力比例设计;该压力调整模块(PRU)包含设于该本体顶部的一调压组件及设于该本体的组配空间的一抗力组件,该调压组件具一调压件枢接在该本体上方,该抗力组件提供一阻抗力于该调压件的一受力部,使该调压件的一压制部压制该第二缸轴的顶部,而对该第二轴杆提供一种可变的移动调节力。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一种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包括:一压力分配模块(PDU)及一压力调整模块(PRU)装设在一本体,本体连接一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一辅助侧刹车总泵油管及一前轮刹车油管、一后轮刹车油管,该本体设一第一油缸、一第二油缸及一组配空间,该第一油缸与该第二油缸独立分隔,该第一油缸设一第一流道与该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连通,该第一油缸的底部的一第一旋塞的第五流道与该后轮刹车油管连接,并连通至后轮卡钳,该第二油缸设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流道,而该第三及第四流道与该前轮刹车油管连通;该第二油缸的顶部借一第二旋塞封设,该第二旋塞设一穿孔供该第二缸轴穿设;一第一缸轴与受该第一缸轴推动的一第二缸轴分别组配在该第一油缸及该第二油缸,该第一缸轴具一轴端部及第一颈部,该第一颈部设一第一皮碗,该第一皮碗与该第一旋塞间形成一第一油室,该第一油室与该第一流道相通,该第二缸轴设一第一轴环及小于该第一轴环外径的一第二轴环,在该第一轴环与该第二轴环之间设一第二皮碗,该第二皮碗与该第二旋塞间形成一第二油室,该第二油室与该第四流道相通,当输入力于连动侧刹车把手而行使刹车动作时,来自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的油压从该第一流道进入第一油室内推升第一缸轴上升,同时通过第一旋塞的第五流道再进入后轮刹车油管而推动后轮刹车系统产生刹车力。来自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的油压作用于该第一油室的有效截面积与第二油室的有效作用截面积根据目标车诸元与前后轮的最大刹车力的目标比例设计,该第二轴环与该第二旋塞之间设一压缩弹簧;该压力调整模块(PRU)包含设于该本体顶部的一调压组件及设于该本体的组配空间的一抗力组件,该调压组件具一调压件枢接在该本体上方,该抗力组件提供一阻抗力于该调压件的一受力部,使该调压件的一压制部压制该第二缸轴的顶部,而对该第二轴杆提
供一种可变的调节力。
[0008]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在压力分配模块(PDU)与压力调整模块(PRU)的协同作用下,前后轮刹车力具备较大的比例范围,并且比例变化率可以容易调变,以便获得最佳比例变化曲线,以便配备CBS的机车除了可借由单一把手连动前后轮刹车系统,并且具备较佳的前后轮刹车力比例分配曲线,换句话说,该系统于驾驶者利用连动侧刹车把手刹车时,前后轮刹车力的比例及该比例的变化率可随着把手输入力的增加,以较佳的过程自动变化,并且该刹车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应用具有前后碟式刹车系统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压力分配模块,装设在一本体,该本体连接一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一辅助侧刹车总泵油管及一前轮刹车油管、一后轮刹车油管,该本体设一第一油缸、一第二油缸及一组配空间,该第一油缸与该第二油缸独立分隔,该第一油缸设一第一流道与该连动侧刹车总泵油管连通,该第一油缸的底部的一第一旋塞内的第五流道与该后轮刹车油管连接,该第二油缸设一第二、第三、第四流道,该第三、第四流道与该前轮刹车油管连通,一第一缸轴与受该第一缸轴推动的一第二缸轴分别组配在该第一油缸及该第二油缸,该第一缸轴具一轴端部及第一颈部,该第一颈部设有一第一皮碗,该第一皮碗与该第一旋塞间具一第一油室,该第一油室与该第一流道相通,该第二油缸的顶部借一第二旋塞封住,该第二缸轴设一第一轴环及一第二轴环,在该第一轴环与该第二轴环之间设有一第二皮碗,该第二皮碗与该第二旋塞间形成一第二油室,该第二油室与该第四流道相通,该第一油室的有效作用截面积与该第二油室的有效作用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75;以及一压力调整模块,包含设于该本体顶部的一调压组件及设于该本体的组配空间的一抗力组件,该调压组件具一调压件枢接在该本体的上方,该抗力组件上推该调压件的一受力部,使该调压件的一压制部压制该第二缸轴的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缸轴的顶部设一槽孔,该槽孔的两侧各设一转轮,在该两转轮之间还设有另一转轮,并借一插销穿过该三转轮及该槽孔并枢接,该调压组件包含该本体上方的二壁板,及与该二壁板侧面的对应面的一承力壁板与该转轮相互抵顶,该二壁板间枢接该调压件,该调压件借一轴销枢接在该二壁板,该压制部压制该第二缸轴顶部的转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调压组件包含该本体上方的二壁板,该二壁板间枢接该调压件,该调压件借一轴销枢接在该二壁板,该调压件的两端皆以滚轮枢接,一端为受力部,另一端为压制部,该压制部压制该第二缸轴顶部。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轴销与该调压件的受力部的距离大于该轴销与该调压件的压制部的距离。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抗力组件包含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的上端顶接一顶杆,该顶杆向上推顶该调压件的受力部,该弹性组件的底端受一抵顶组件的抵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分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调整组件螺接在该组配空间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全佑吴柏廷林苑婷萧富成
申请(专利权)人:曾全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