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萧志泳专利>正文

改进的叠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48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叠层电池,该叠层电池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壳体一个外表面上设有对外输出的正极帽及负极帽;该叠层电池还包括容纳在所述腔体内的电池;容纳在所述腔体内的直流-直流转换器;直流-直流转换器的输入端与电池连接,直流-直流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正极帽及负极帽连接。该电池的生产成本较低,并且壳体、直流-直流转换器等可以多次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尤其是一种生产成本较低、并可多次 使用的改进的叠层电池
技术介绍
叠层电池作为 一种储存电能的载体,已经广泛应用在检测仪表、 无线发射装置、紧急照明等领域。现有的叠层电池一般是把普通的化 学千电池制作成长方形的小块,并多个叠加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独 立的电池。 一般叠层电池与普通干电池性质相同,只是其输出电压与叠层块的数量成正比,如果由6块1.5V的干电池块串联在一起,那 么叠层电池的总电压是9V。但由于现有的叠层电池使用多块干电池 块叠加组成,生产成本较高,并且这种叠层电池是一次性使用的,在 使用一次后,便无法再利用,不利用环境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成本较低、并可以多次使 用的叠层电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改进的叠层电池包括具有 内腔的壳体,壳体一个外表面上设有对外输出的正极帽及负极帽;该 叠层电池还包括容纳在所述腔体内的电池;容纳在所述腔体内的直流 -直流转换器;直流-直流转换器的输入端与电池连接,直流-直流 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正极帽及负极帽连接。该电池向该直流-直流 转换器提供电压较低的直流电源,该直流-直流转换器把电压升高后 输出到该叠层电池外部的用电设备。由以上方案可见,本技术提供的叠层电池的主要部件为直流 -直流转换器和电池,其生产成本比现有的叠层电池低,并且本实用 新型的叠层电池^f吏用电池作为电源供电,当叠层电池内的电池用完后 可以更换新的电池,该叠层电池的壳体、直流-直流转换器等便可以 多次使用,有利用环境保护。附困说明图l是本技术的主视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3是本技术的电池壳体及正极帽、负极帽沿A-A方向的剖 面图,该壳体还容纳有一节电池,图中还显示了电路板与正极帽、负 极帽、电池的连4妄;图4是本技术的仰视图5是本技术壳体的盖主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说明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揭示了本技术的主视图 和俯视图。叠层电池最外层为一具有内腔的长方体壳体1,壳体1由 绝缘性能较好的塑料制造而成,既能降低壳体1的生产成本,又能保 护容纳在壳体1内的电池50 (图3示)和直流-直流转换器22 (图 3示)等电子元件不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损坏。在壳体1的上表面设有正极帽6和负极帽5,正极帽6和负极帽 5均由金属做成,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正极帽6、负极帽5是通过 铆接等连接方式与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的。在电池工作时,正极 帽6和负极帽5分别输出直流电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正极帽6由圆柱 形的帽体7和长形的连接片8构成,帽体7形成在连接片在8的上 方。连接片8上有一圆形的第一正极引线孔10,负极帽5上也设置 有圆形的第一负极引线孔9。第一正极引线孔10和第一负极引线孔9 分别让正极输出引线28 (图3示)和负极输出引线27 (图3示)穿 过并把直流电分别输送到正极帽6和负极帽5中。参见图3,图3揭示了本技术的电池壳体及正极帽、负极帽 沿A-A方向的剖面图,图示的电池壳体中容纳有一节电池,图中还显 示了电路板与正极帽、负极帽、电池的正负极等的连接。从图中可以 看到,在由壳体1形成的腔体4中容纳有一节电池50和一块电路板 21, 一限位板31垂直地形成在腔体4的中央,限位板31不但可以分隔电池50和电路板21,还限定了电池50的位置,即4吏叠层电池发 生振动,卩艮位板31也能保证电池50固定在腔体4内,不会随着叠层 电池的振动而发生摇动。壳体1由主体32和盖17构成,主体32的下表面设有一个开口 35,盖17通过钩41与主体32连接,并可以开闭开口 35。用户可以 通过开口 35向腔体4内安装电池50。为了方便制造主体32和装配叠层电池,可以将主体32分为两部 分进行加工形成在上部的主体帽2和形成在下部主体身3。在主体 帽2与主体身3接合处,主体身3有一靠近壳体1外壁向上突起的第 一接合块13,与第一接合块13相配合的是主体帽2中靠近壳体1内 壁向下突起的第二连接块14。第一连接块13上有一向壳体1内壁突 起的榫,第二连接块14上有与该榫相配合的槽。电池装配时,第一 连接块13上的榫插入到第二连接块14上的槽中,实现壳盖2与机身 3的紧密连接。在主体32的上表面有一向上突起的圆柱形电池帽33,电池帽33 形成在正极帽6里面,电池帽33的外圆周比正极帽6的帽体7的内 圆周要小,使得电池帽33的外壁与帽体7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 的空间。在电池帽33的内壁设置有一正极弹簧座15,正极弹簧座15 上有一正极弹簧16。正极弹簧座15与正极弹簧16均由金属做成, 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当电池50放置到腔体4后,电池50的正极 51接触并挤压正极弹簧16。在主体32的上表面还开设有第二正极引线孔12和第二负极引线 孔11。第二正极引线孔12和第二负极引线孔11均为圆柱形通孔, 在正极帽6和负极帽5连接到壳盖2后,第二正极引线孔12和第二 负极引线孔11分别位于第一正极引线孔10和第一负极引线孔9的正 下方,可分别让正极输出引线28和负极输出引线27穿过。在介绍主体32后,下面介绍与主体32连接的盖17。结合图3 参见图4和图5,图4揭示了本技术的仰视图,图5揭示了本技术壳体的盖的主视图。盖17通过设置在一端的钩41与主体32 的下表面紧密连接,当电池正常使用时,如图3所示,盖17把开口35闭合,并提供一个向上的支撑力使电池50在腔体4中固定。当需 要把电池50取出时,沿盖17上的箭头方向用力拉开盖17,盖17远 离钩41的一端与机身3脱离,开口 35被打开,便可取出电池50。 此时,钩41仍然与主体32的下表面相连,盖17悬垂于主体32的下 表面。需要闭合开口 35时,把盖17远离钩41的一端向上提起,使 盖17与主体32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中,然后沿盖17上箭头反方 向用力推,盖17便把开口 35闭合。在盖17的内壁上有一负极弹簧座19,负极弹簧座19上设置有 负极弹簧18。负极弹簧座19与负极弹簧18均有金属做成。当电池 50放置到腔体4且盖17把壳体1闭合后,负极弹簧18接触并挤压 电池50的负极52。此时,壳体1、限位板31、正极弹簧16和负极 弹簧18 ^f更把电池50固定,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叠层电池发生振动,电 池50仍然会固定在腔体4中,且电池50的正极51仍会保持与正极 弹簧16的接触,电池50的负极52仍会保持与负极弹簧18的接触。在机身3靠近盖17的地方有一连接片20。当盖17把壳体1闭 合后,负极弹簧座19便与连接片20接触。同时,连接片20还通过 负极输入引线30与电路板21的负极输入端子26连接。当电池50的 负极52有电流输出时,该电流可以通过负极弹簧18、负极弹簧座19 传导至连接片20上,再通过负极输入引线30流入电路板21的负极 输入端子26上。设置在腔体4中的电路板21上有一升压直流-直流转换电路 22,直流-直流转换电路22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设置在电路板 21的导线与正极输入端子25、负极输入端子26、正极输出端子24 和负极输出端子23连接。正极输入端子25通过正极输入引线29与 正极弹簧座15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改进的叠层电池,包括    具有内腔的壳体,壳体一个外表面上设有对外输出的正极帽及负极帽;    其特征在于:    容纳在所述腔体内的电池;    容纳在所述腔体内的直流-直流转换器;    直流-直流转换器的输入端与电池连接,直流-直流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正极帽及负极帽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志泳
申请(专利权)人:萧志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MO[中国|澳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