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23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引导管,包括从远至近设置的远端部和近端部,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包括至少三个弯曲段和至少两个平直段,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平直段交替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导引导管的远端部设置交替的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可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使操作者易于在升主动脉中成袢或旋转导引导管以进入对应的分支血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引导管可以适用于从桡动脉入路治疗颅内血管类疾病,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场景。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场景。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引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导引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颈内动脉支架和颅内支架植入或弹簧圈栓塞手术大都是经股动脉入路。经股动脉进行神经介入手术容易造成穿刺部位血肿,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术后创伤大,病人恢复慢,需长时间平卧后才能下床,与经股动脉进行神经血管内治疗手术相比,经桡动脉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完成手术后不需卧床制动,较为舒适,且住院费用低。
[0003]目前还没有用于经桡动脉输送颈内动脉和颅内支架或弹簧圈的导引导管,主要是由于桡动脉至颈内动脉的角度小,例如在在解剖结构为II型弓(主动脉弓顶切线到头臂干起始部的距离等于2倍头臂干的宽度)或Ⅲ型弓(Ⅲ型是指主动脉弓顶切线到头臂干起始部的距离等于3倍或以上头臂干宽度)的情况下,导引导管需要在血管内旋转或成袢(如图4所示的导引导管,该导管弯曲的最低点在升主动脉的底部,支撑导引导管的头端反向指向头臂干)以使导管头端能够进入对应的病变分支血管中,在旋转或成袢过程中,技术难度大,操作繁琐、耗时;同时需要为输送支架、弹簧圈等其他神经介入器械提供支撑性稳定的通路,因而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相关操作风险和手术射线曝光时间。这就需要导引导管具有良好的扭控性、支撑性、稳定性,同时需要导引导管能顺应主动脉弓的各种形态进入颈内动脉血管。此外,导引导管远端的可视性也极为重要,操作者可根据远端可视性直观地观察导管远端及头端的旋转或成袢的情况,便于操作者及时调整导引导管的形态,降低从桡动脉入路的技术难度。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经股动脉)导引导管通常只会在头端设置一到两个显影点去标识导引导管远端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引导管,通过在导引导管的远端部设置交替的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可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使操作者易于在升主动脉中成袢或旋转导引导管以进入对应的分支血管。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引导管,包括从远至近设置的远端部和近端部,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包括至少三个弯曲段和至少两个平直段,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平直段交替设置。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从远至近依次包括:第一弯曲段、第一平直段、第二弯曲段、第二平直段、第三弯曲段和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一弯曲段、第二弯曲段和第三弯曲段均为弧形。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二弯曲段的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三弯曲段的角度为钝角。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的角度为125
°
~175
°
,所述第二弯曲段的角度
为30
°
~70
°
,所述第三弯曲段的角度为165
°
~175
°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的长度为1cm~2.5cm,所述第一弯曲段的中点至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中点的长度为4cm~16cm,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中点至所述第三弯曲段的中点的长度为3cm~4cm。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曲段和所述第三弯曲段均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弯曲段位于与所述第一平面不同的第二平面。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导引导管包括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所述第二中间层位于所述第一中间层的外侧,所述第一中间层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所述第二中间层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中的一层为螺旋缠绕结构,另一层为交叉编织结构。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为一体成型层,且所述第一中间层的远端的刚度低于近端的刚度;和/或,
[0014]所述第二中间层为一体成型层,且所述第二中间层的远端的刚度低于近端的刚度。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中间层的外侧的外层,所述外层的远端的硬度低于近端的硬度。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中至少一层对应于至少部分所述远端部的位置处为显影性金属层。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中至少一层对应于至少部分所述远端部的位置处为采用双层丝材形成的螺旋缠绕结构或交叉编织结构;所述双层丝材包括内金属芯和包裹所述内金属芯的外金属层,且所述内金属芯为显影性金属层。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中间层的外侧的外层,所述外层对应于至少部分所述远端部的位置处为掺杂有显影剂的高分子材料层。
[0019]本技术所提供的导引导管具有如下优点:
[0020]本技术通过在导引导管的远端部设置交替的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可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使操作者易于在升主动脉中成袢或旋转导引导管以进入对应的分支血管,如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
[002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至少部分设置有两层中间层,两层中间层分别可以是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能够为导引导管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管腔形变保持能力,在导引导管内输送器械时也能抗扭结(kink),并能为微导管、支架类产品的通过提供有效的弓形支撑,避免因导引导管回撤而影响器械的输送到位,提供良好的稳定性。
[0022]本技术的导引导管不仅可以作为经桡动脉进入颅内以输送器械的导引导管,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景中,例如用于将器械输送入心脏血管的导引导管等。
附图说明
[00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
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4]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远端部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远端部的中间层示意图;
[0027]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在主动脉弓进入右颈总动脉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0
ꢀꢀꢀꢀ
导引导管
ꢀꢀꢀꢀꢀꢀꢀꢀꢀꢀꢀꢀꢀꢀꢀ
12
ꢀꢀꢀꢀ
导引导管的近端部
[0031]11
ꢀꢀꢀꢀ
导引导管的远端部
ꢀꢀꢀꢀꢀꢀꢀ
13
ꢀꢀꢀꢀ
扩散应力管
[0032]114
ꢀꢀꢀ
第一弯曲段
ꢀꢀꢀꢀꢀꢀꢀꢀꢀꢀꢀꢀꢀ
14...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从远至近设置的远端部和近端部,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包括至少三个弯曲段和至少两个平直段,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平直段交替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从远至近依次包括:第一弯曲段、第一平直段、第二弯曲段、第二平直段、第三弯曲段和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一弯曲段、第二弯曲段和第三弯曲段均为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段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二弯曲段的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三弯曲段的角度为钝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段的角度为125
°
~175
°
;所述第二弯曲段的角度为30
°
~70
°
,所述第三弯曲段的角度为165
°
~175
°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段的长度为1cm~2.5cm,所述第一弯曲段的中点至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中点的长度为4cm~16cm,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中点至所述第三弯曲段的中点的长度为3cm~4cm。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曲段和所述第三弯曲段均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弯曲段位于与所述第一平面不同的第二平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导引导管包括第一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