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郁歆专利>正文

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8703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包括一充电部;其中,该充电部设有一平台、一压制件、一弹性构件;其中,该平台在其前端则设有两根圆柱管;该平台前端的两根圆柱管则分别绕设有导电线体,其中并在适当的高度拉设出一段导电线体来形成导电端子;而依据电池的充电电极与该导电端子可以接触的适当位置,而将电池置放于平台上来做位移调整并利用该压制件来将电池作压制定位,再分别调整由圆柱管上所延伸出来的导电端子来接触到该电池的充电电极,进而形成充电回路,据此,使该充电器可适用于各种规格的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上更具实用便利的效果。(*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尤指一种能使用于多种类型的充电电池的泛用型 充电器。
技术介绍
为了下一代的生活环境能够不受破坏,所以大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相关议 题,尤其因为地球的资源有限,所以在物品的专利技术或是使用上则是朝向可以重复利 用的趋势,藉以减少资源的过度使用与浪费。目前的数字商品如移动电话、数字相机、消费型电子产品等,因为使用的续航 力及环保的问题,故这类数字商品多采用可重复充电使用的充电电池,而因为各种 数字商品的电池不但大小不一,且由于其电池内部结构设计的不同,所使用的电池 本身欲接触导通正负极性的位置及间距而会有不一样的规格,即便是其导电极的位 置则亦有底面与侧边的分别,并不适用于其它不同大小或不同导电极位置的电池充 电器,故各种厂牌型号所配备的充电器则在对应电池规格的需求下,而有特定使用、因为电池规格的不同,而相对导致在充电器的使用上则各有不同的型态,因此 业者必须针对各种不同型式的电池来分别开模制造不同的充电器模具,造成所需开 发时间长且增加制造成本,然而数字商品每月都有新的款式推出且汰换性又大,造 成厂商必需不断的开发新式充电器,以使成本及库存品不断的提高,不仅于使用上 显得极为不便且亦造成资源使用上的浪费,同时也相对造成使用者购置各种不同充 电器的花费也随的提高。再者,随着科技发展进步至今,使得现代人们手上几乎都有一支以上的移动电 话,而其最困扰的则莫过于需同时携带一个以上的电池充电器来适应电池充电的需 求,其实过于麻烦且有携带上占据空间的问题,因此就使用层面上而言,则更加显 示出一泛用型充电器在电器使用上的经济效益与实用价值。而一般改良型充电器结构,主要于上盖容置槽底面或侧边间隔开设多数个端子 槽,导电端子得依电池尺寸大小设置在适当的端子槽内,且可依电池的充电专用设 计位置并配合挡块的使用,而选择容设在容置槽底面或侧边端子槽,藉以达到各款电池皆能适用。上述改良型充电器虽具备各款电池充电优势,但整体结构设计上却 称不上最为经济、实用,原因如下利用挡块夹持充电电池的方式,除非开设有各 种尺寸且误差值不能太大,不然其挡块与壳体的外缘必然而出现落差,影响外观的 整体性。而欲达到各种电池皆能充电功效,势必需依手机电池的充电电极位置,而 调整固设在上盖底面排列沟槽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调整前其步骤则须将底座与 上盖先行拆开,所以对于调整该导电端子而言,皆需耗时将结合的底座及上盖拆卸, 确实有过于复杂、耗时的问题;且连接端子必需根据电池的充电电极位置的不同而 须重新裁切与调整,是故在连接端子组件的备料上则必然增加。所以一般改良型充 电器结构,则仍然存有结构上的缺失与使用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器,可以对各式各样甚至不同规格的充电电 1M行充电,它可以解决一般改良型充电器结构复杂、材料浪费、使用时过程繁杂、 省时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充电器,包括一充电部;其特征在于该充电部设有一 平台、 一压制件、 一弹性构件与二导电线体;其中,该平台在其前端则设有二固定部,而在该平台 的后端则设有一枢接部该压制件的一端与该弹性构件则经由内置一枢轴组予以^^:固定于该平台 后端的该枢接部;该平台前端的该些固定部则分别绕设有该导电线体,其中,并在适当的高度拉设 出该导电线体来形成一导电端子。本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上更具实用便 利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充电器的充电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充电器的充电部的立体完成图;图3是本技术充电器的充电部的使用示意图(一);图4是本技术充电器的充电部的使用示意图(二);图5是本技术充电器的外观图;图6是本技术充电器的自动定位充电部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充电器的自动定位充电部的立体完成图;图8是本技术充电器的自动定位充电部与内嵌前壳板的结合图;图9是本技术充电器结合自动定位充电部的使用示意图(一);图IO是本技术充电器结合自动定位充电部的使用示意图(二);图11是本技术充电器的自动定位充电部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本技术充电器的自动定位充电部的立体完成图;图13是本技术充电器的自动定位充电部与内嵌前壳板的结合图;图14是本技术充电器结合自动定位充电部的使用示意图(一);图15是本技术充电器结合自动定位充电部的使用示意图(二)。图式符号说明(1) 充电部(11) 平台(12) 压制件(13) 弹性构件(14) 导电线体(111) 圆柱管(112) 枢接部 (H3)上盖 (141)导电端子 (1121)枢轴组(2) 电池 (21)充电电极(3) 自动定位充电部(31) 嵌入式壳体基座(32) 嵌入式壳体结构(33) 抵靠部(34) 端子移动装置(35) 带动马达(311) 基座通道(312) 挡止面(321) 通道空间(322) 轨道结构(331) 齿轮带动结构(332) 柱状齿轮(333)斜坡面(341) 端子固定座(342) 短导电端子排针组(343) 长导电端子排针组(4) 自动定位充电部(41) 嵌入式壳体基座(42) 嵌入式壳体结构(44) 弹性构件(45) 端子移动装置(411) 基座通道(412) 通道空间(413) 轨道结构(431) 推抵部(432) 推抵部(451) 端子固定座(452) 短导电端子排针组(453) 长导电端子排针组(461) 带动马达(462) 带动马达(4311) 齿轮带动结构(4312) 柱状齿轮 (4321)转向装置(5) 内嵌前壳板(6) 充电器具体实施方式本创作人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的丰富设计开发及实务帝舴经验,针对习用的结 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可以对各式各样甚至不同规格的充电电池进行充 电,以达至i斤使用上更具实用便利之效的一种充电器结构改良,以期完全改善习用 的缺失。以下谨以三个具体实施例,且佐以图式作详细说明,以使审查委员戯寸于 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 图5, 一种充电器6,包括一充电部l;其中,该充电部l设有一平台ll、 一压制件12、 一弹性构件13与二导电线体14;其中,该平台ll在其前端则设有二圆柱管lll,而在i亥平台ll的后端则设有一枢接部112;该压 制件12的一端与该弹性构件13则经由内置一枢轴组1121的予以拴锁固定于该平台 11后端的该枢接部112;该平台11前端的该些圆柱管111则分别绕设有该导电线体 14,其中并在适当的高度拉设出该导电线体14来形成一导电端子141;该平台11 更设有一上盖113,该上盖113以其一立崙枢设于该平台11后端两侧。依据电池2本身的充电电极21的^立置,将电池2置放于与该充电部1的导电端 子141可以抵靠碰触的平台11上的适当位置;而藉由压制件12的使用,来将电池 2予以平稳固定地压制抵靠于平台11上,其中,该压制件12是藉由与该弹性构件 13的连接,而利用该弹性构件13本身的弹性回复力来相对提供该压制件12往下压 制的力道;再经由调整该导电端子141的旋转角度与上下摆幅的高度,使得该导电 端子141可以抵靠碰触至电池2的充电电极21 ,进而形成充电回路来对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器,包括一充电部;其特征在于该充电部设有一平台、一压制件、一弹性构件与二导电线体;其中,该平台在其前端则设有二固定部,而在该平台的后端则设有一枢接部;该压制件的一端与该弹性构件则经由内置一枢轴组予以拴锁固定于该平台后端的该枢接部;该平台前端的该些固定部则分别绕设有该导电线体,其中,并在适当的高度拉设出该导电线体来形成一导电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重燊
申请(专利权)人:郑郁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