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7878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09
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氯化锂、氯化钠、氯化钾与氟化物混合后球磨;将球磨后的混合物于中性或者还原性气氛下进行熔融处理,得到反应物,将反应物研磨,过筛,得到熔融产物粉料;将金刚石加入到熔融产物粉料中,球磨后,在中性或者还原性下对金刚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得到具有纳米晶薄膜改性层的金刚石颗粒。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低温下在金刚石表面镀覆纳米碳化物涂层,可避免高温过程对金刚石表面的损伤,可有效改善金刚石与金属、陶瓷等基体间的润湿性,减少界面缺陷并提高金刚石与基体间的结合力,充分发挥金刚石不同工业领域的使用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刚石表面改性
,具体涉及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金刚石晶体结构中,按四面体成键方式互相连接,组成无三维骨架的面心立方晶格。碳原子的每个外层电子均参与成键,晶体中不存在自由电子,由于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金刚石具有非常稳定的晶体结构,呈现高硬度、高强度、高导热等性能。但金刚石化学惰性大,与金属、陶瓷等基体材料难润湿、难反应。作为超硬加工工具材料时,常由于结合力不足而易于从基体中脱落,导致工具使用寿命较低;此外,金刚石具有高的导热性能,导热率最高可达2200W/(m
·
K),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电子封装材料。由于金刚石与金属基体材料之间差的润湿性,而无法形成紧密的连接界面,导致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远低于理论热导率。
[0003]金刚石表面改性常被用于去解决上述问题,金刚石表面改性法是指在金刚石表面形成一层改性层,并利用改性层去改善金刚石与基体材料之间的润湿性。常用的金刚石表面改性法有:离子镀、物理化学气相沉积、化学镀、磁控溅射、电沉积、粉末冶金法、以及盐浴法等。离子镀、物理化学气相沉积、化学镀、电沉积、磁控溅射等对金刚石表面改性时,金刚石与改性层的连接属于机械连接,结合力弱、改性层易从金刚石表面剥落,且磁控溅射等制备设备昂贵,成本较高;粉末冶金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反应,易损伤金刚石表面;化学镀对金刚石表面改性时,表面层组成相成分复杂,且涂层改性层厚度过厚,影响其传热等。
[0004]熔盐法对金刚石表面改性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金刚石改性过程中。Kim等[Kim,et al.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19]利用熔盐法在700

900℃时对金刚石表面进行改性。但最低反应温度为700℃,在金刚石表面纳米级厚度的碳化铬涂层,但是膜层不完整。与金属时已造成大量的缺陷,结合力下降。继续降低反应温度,反应困难。朱聪旭等[朱聪旭,化工新型材料,2018,]利用熔盐法在金刚石表面制备碳化铬涂层,反应温度大于850℃。熔盐法可以与有效对金刚石表面改性,但是在较低温度下则不能形成完整膜层,不利于保护金刚石和形成强结合力。
[0005]故而,熔盐法依旧具有表面涂层厚度过厚、反应温度较高以及改性层不均匀、连续的涂覆金刚石表面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该方法避免对金刚石发生损伤且控制涂层厚度在300nm以下,可以提高金刚石与基体材料间的结合力、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且在用于导热材料时可以降低材料热阻、提高热传导速率。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步骤一: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氯化锂、氯化钠、氯化钾与氟化物混合后球磨;
[0010]步骤二:将步骤一种球磨后的混合物于中性或者还原性气氛下进行熔融处理,得到反应物,将反应物研磨,过筛,得到熔融产物粉料;
[0011]步骤三:将金刚石加入到熔融产物粉料中,球磨后,在中性或者还原性下对金刚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得到具有纳米晶薄膜改性层的金刚石颗粒。
[0012]进一步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为Cr、Ti、Mo、W、V或Nb。
[0013]进一步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氯化锂、氯化钠、氯化钾与氟化物的质量比为1:(1.5~3.5):(0.8~2.0):(1.5~3.4):(0.2~1.5)。
[0014]进一步的,氟化物为氟化锂、氟化钠、氟化钾或冰晶石。
[0015]进一步的,步骤一与步骤三中,球磨时间为3~48小时。
[0016]进一步的,金刚石的粒径为3

500μm。
[0017]进一步的,熔融处理的温度为700℃~1100℃,时间为30~240min。
[0018]进一步的,金刚石与熔融产物粉料的质量比为1:5~15。
[0019]进一步的,表面改性处理的温度为500~700℃,时间为20min~200min。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1]本专利技术采用高温溶解扩散、低温反应的两步法实现在金刚石表面制备纳米晶薄膜。高温溶解扩散时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粉在本专利技术的熔盐体系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易于使得其在熔盐体系中得以均匀分布。金刚石与强碳化物形成金属粉在低温下进行反应,避免了金刚石表面发生损伤,减缓了晶粒长大的速率,易于控制形成纳米晶膜层。纳米晶膜层厚度超薄,金刚石与改性层间的结合力强、不易发生剥落,且导热时,有效降低界面热阻。本专利技术为了降低反应温度,选择用氟化物改进熔盐体系,利用F1‑
对金刚石表面进行活化,从而降低金刚石表面激活化能,以保证低温反应的进行,从而实现在金刚石表面形成纳米晶薄膜。本专利技术不仅可用于超硬加工工具领域,而且可用于热导材料。通过采用熔盐法制备纳米晶薄膜,从而减少金刚石与改性层间的缺陷,增加两者之间的结合强度,有望延长作为工具的使用寿命,电子封装时提高热导率。
[0022]进一步的,在不同温度下,强碳化物金属与金刚石的反应产物不同,例如金属铬与金刚石在550~750℃之间仅形成Cr7C3相,而温度高于750℃时就会出现Cr3C2相,有利于选择生成改性层层成分。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流程图。
[0024]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碳化铬涂覆金刚石颗粒的X射线衍射图谱。
[0025]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碳化铬涂覆金刚石颗粒的表面扫描电镜图。
[0026]图4为实施例1制备的碳化铬涂覆金刚石颗粒的表面晶粒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改善效果更加清晰明了,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操作过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指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
专利技术。
[0028]本专利技术利用低成本熔盐法在金刚石颗粒表面形成纳米晶碳化物膜层,能大幅度提高金刚石与金属、陶瓷等基体材料复合时的结合力,发挥其使用性能。
[0029]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方便易用,成本低廉,属于金刚石等超硬材料改性
所述方法如下:首先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单质粉与氟化物和复合氯盐混合、球磨,置入坩埚加热至完全熔融并保温一段时间。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将固体产物取出并研磨、过筛;将清洗干净的金刚石颗粒与研磨粉混合均匀,置于中性或者还原气氛下在较低温度下加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反应;得到的产物水洗除去残留的复合盐,最终得到表面形成纳米晶碳化物层的金刚石颗粒。改变较低的反应温度、熔盐体系以及制备技术,可进一步控制金刚石表面纳米膜层的组成相、厚度以及晶粒尺寸。本专利技术实现低温下在金刚石表面镀覆纳米碳化物涂层,可避免高温过程对金刚石表面的损伤,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氯化锂、氯化钠、氯化钾与氟化物混合后球磨;步骤二:将步骤一种球磨后的混合物于中性或者还原性气氛下进行熔融处理,得到反应物,将反应物研磨,过筛,得到熔融产物粉料;步骤三:将金刚石加入到熔融产物粉料中,球磨后,在中性或者还原性下对金刚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得到具有纳米晶薄膜改性层的金刚石颗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为Cr、Ti、Mo、W、V或Nb。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刚石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金属、氯化锂、氯化钠、氯化钾与氟化物的质量比为1:(1.5~3.5):(0.8~2.0):(1.5~3.4):(0.2~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伟谢月扬张利琪钱宗豪王慧娜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