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257798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颜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针对现有中铬黄耐光耐热性能差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以下原料:甲液、乙液、丙液、硫酸铝、磷酸氢二钠、泡花碱、助剂B、助剂C、硫酸、液碱、紫外线吸收剂、稀硝酸和盐酸,所述甲液为143.75g含量100%的硝酸铅,所述乙液包括72.5g含量100%的红矾钠、25g含量100%的硫酸钠、1.45g含量100%的氟化钠、1.7g含量40%的氢氟酸和22g含量100%的液碱,所述丙液包括6.5g含量100%的助剂D和7g含量40%的助剂E。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极强的耐光性、耐酸碱性、耐迁移性和耐热性,具有高着色力、高分散性的特点。高分散性的特点。高分散性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颜料
,尤其涉及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0002]中铬黄又称颜料黄34,外观为浅红黄色粉末,为单斜晶形,密度为5.1~6.0g/cm3,吸油量为13~27g/100g,抗色渗性极好,遮盖力居于浅铬黄和深铬黄之间,明度与浅铬黄相等,优于深铬黄,耐酸性与浅铬黄相等,优于深铬黄,耐碱性差,分散性好。主要用于涂料,尤其是路标涂料、油墨和塑料等,其色光与标准样品比微近似,水溶物含量≤1.0%,水萃取液PH值5.0

8.0,水分含量≤1.0%,遮盖力g/m2≤557,着色力(与标准样品比)≥95%,吸油量≤22%,筛余物(320目)≤0.5%,性状为锌铬黄粉末,稍有气味、色泽鲜艳,熔点为258℃,150℃保持20min稳定,加热能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中,遇浓硫酸为黄色,浓硝酸、浓盐酸及稀氢氧化钠中色泽不变。
[0003]但是现有的部分品种的中铬黄耐光、耐热、耐溶剂和耐迁移性往往不如无机颜料,有待加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中铬黄耐光耐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包括以下原料:甲液、乙液、丙液、硫酸铝、磷酸氢二钠、泡花碱、助剂B、助剂C、硫酸、液碱、紫外线吸收剂、稀硝酸和盐酸,所述甲液为143.75g含量100%的硝酸铅,所述乙液包括72.5g含量100%的红矾钠、25g含量100%的硫酸钠、1.45g含量100%的氟化钠、1.7g含量40%的氢氟酸和22g含量100%的液碱,所述丙液包括6.5g含量100%的助剂D和7g含量40%的助剂E。通过添加有氟化钠、氢氟酸和盐酸,将卤素原子氟和氯加入到最终的中铬黄内,引入氟和氯原子后,可以提高其耐热、耐迁移性;通过添加紫外线吸收剂,能吸收阳光及荧光光源中的紫外线部分,而本身又不发生变化,可以提高中铬黄的耐光性;再配合其他原料使制成的中铬黄具有极强的耐光性、耐酸碱性、耐迁移性和耐热性,具有高着色力、高分散性的特点。
[0006]优选地,所述硫酸铝的用量为30.9g且含量为100%,所述磷酸氢二钠的用量为12.5g且含量为100%,所述泡花碱的用量为30g且含量为28%,所述助剂B的用量为2.5g且含量为100%,所述助剂C的用量为18g且含量为100%。
[0007]优选地,所述硫酸的用量适量且含量为98%,所述液碱的用量适量且含量为100%,所述紫外线吸收剂的用量为5

10g且含量为100%,所述稀硝酸用量适量且含量为25

30%,所述盐酸的用量适量且含量为36

38%。
[0008]优选地,紫外线吸收剂采用二苯甲酮类和苯并三唑类中的一种。
[0009]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10]S1:按照克重和含量计量好各原料完成配料;
[0011]S2:将计量好的硝酸铅液放入化合桶中,用稀硝酸调节pH3.6

3.7,加水稀释至1200ml,得到甲液;
[0012]S3:将计量好的红矾钠、硫酸钠、氟化钠、氢氟酸、液碱放入配料桶中,调节pH12.1

12.2,加水稀释至700ml,得到乙液;
[0013]S4:将计量好的助剂D、助剂E混合在一起得到丙液;
[0014]S5:将乙液和助剂B液同时加入化合桶中,加料时间为5分钟,后开动化合桶搅拌机进行搅拌,使铅微过量,用盐酸控制pH在5左右;
[0015]S6:升温至96度保温15分钟,后加入10g硫酸铝和磷酸氢二钠液,并搅拌2分钟;
[0016]S7:加入15g硫酸铝和助剂C,调节pH6.3

6.5,并搅拌10分钟;
[0017]S8:用适量的硫酸调节pH至3.1,接着加入泡花碱,时间为10分钟;
[0018]S9:用适量的液碱调节pH至6.4,加入丙液,用适量的液碱保持pH在6左右,再加入5.9g硫酸铝和紫外线吸收剂,最后用适量的液碱调节终点pH至6.7,搅拌15分钟结束;
[0019]S10:将最终的溶液经干燥、粉碎得到粉状的中铬黄。
[0020]优选地,所述S5中,助剂B液为将2.5g含量100%的助剂B加水至25ml得到。
[0021]优选地,所述S8中,泡花碱先加水稀释至150ml后再进行添加。
[0022]优选地,所述S6中,加入的10g硫酸铝和磷酸氢二钠在配料时多配10%备用。
[0023]优选地,所述S7中,加入的15g硫酸铝和助剂C在配料时多配10%备用。
[0024]优选地,所述S8和S9中,加入的硫酸、液碱和5.9g硫酸铝在配料时分别多配2%、5%和10%备用。
[0025]本专利技术中的有益效果为:
[0026]通过添加有氟化钠、氢氟酸和盐酸,将卤素原子氟和氯加入到最终的中铬黄内,引入氟和氯原子后,可以提高其耐热、耐迁移性;通过添加紫外线吸收剂,能吸收阳光及荧光光源中的紫外线部分,而本身又不发生变化,可以提高中铬黄的耐光性;再配合其他原料使制成的中铬黄具有极强的耐光性、耐酸碱性、耐迁移性和耐热性,具有高着色力、高分散性的特点。
[0027]该配方工艺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制备工艺的流程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的成分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的甲液成分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的乙液成分图;
[0032]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的丙液成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35]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36]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甲液、乙液、丙液、硫酸铝、磷酸氢二钠、泡花碱、助剂B、助剂C、硫酸、液碱、紫外线吸收剂、稀硝酸和盐酸,所述甲液为143.75g含量100%的硝酸铅,所述乙液包括72.5g含量100%的红矾钠、25g含量100%的硫酸钠、1.45g含量100%的氟化钠、1.7g含量40%的氢氟酸和22g含量100%的液碱,所述丙液包括6.5g含量100%的助剂D和7g含量40%的助剂E。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硫酸铝的用量为30.9g且含量为100%,所述磷酸氢二钠的用量为12.5g且含量为100%,所述泡花碱的用量为30g且含量为28%,所述助剂B的用量为2.5g且含量为100%,所述助剂C的用量为18g且含量为1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硫酸的用量适量且含量为98%,所述液碱的用量适量且含量为100%,所述紫外线吸收剂的用量为5

10g且含量为100%,所述稀硝酸用量适量且含量为25

30%,所述盐酸的用量适量且含量为36

3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吸收剂采用二苯甲酮类和苯并三唑类中的一种。5.一种耐光耐热中铬黄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按照克重和含量计量好各原料完成配料;S2:将计量好的硝酸铅液放入化合桶中,用稀硝酸调节pH3.6

3.7,加水稀释至1200ml,得到甲液;S3:将计量好的红矾钠、硫酸钠、氟化钠、氢氟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希
申请(专利权)人:邵阳市中星颜料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