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7634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套筒、多套换热芯体、多套上减振片、多套上堵锥、多套下堵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如下有益效果:本换热器采用内置结构布局,空气流程无折弯,空气侧流阻较低,能够满足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空气系统对空气沿程压力损失的苛刻要求;本换热器采用集管为蛇形换热管供油,高压区域被限制在很小区域,没有大尺寸集油腔,有效控制了结构重量,能够适应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对附件质量的苛刻要求。刻要求。刻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

燃油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发展,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配套换热器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表现为:高集成化需求;新型热力循环需求,即超高温、高压工况的需求;高振动量级需求。目前传统的发动机配套换热器已无法适应新型发动机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新型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环形换热器,用于解决新型发动机对其配套换热器的高集成化,高温、高压工况,高振动量级的需求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套筒11、多套换热芯体12、多套上减振片13、多套上堵锥14、多套下堵锥15;
[0007]所述换热芯体12包括:进油集管201、蛇形换热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套筒(11)、多套换热芯体(12)、多套上减振片(13)、多套上堵锥(14)、多套下堵锥(15);所述换热芯体(12)包括:进油集管(201)、蛇形换热管(202)、管排支撑片(203)、出油集管(204);所述进油集管(201)连接的蛇形换热管(202)的进口,所述蛇形换热管(202)的出口连接出油集管(204),所述管排支撑片(203)用于支撑蛇形换热管(202);所述进油集管(201)和出油集管(204)上分别设有封气膨胀节(205)、燃油管接头(206)以及固定用的螺栓孔(207);所述多套换热芯体(12)周向均布在套筒(11)外围,通过进油集管(201)和出油集管(204)上的螺栓孔(207),将换热芯体(12)固定在套筒(11)上;安装状态下,所述燃油管接头(206)穿过套筒(11),封气膨胀节(205)通过其侧面的小法兰固定在套筒(11)上;所述多套上减振片(13)与多套换热芯体(1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减振片(13)为环形片,覆盖对应的换热芯体(12),换热芯体(12)置于上减振片(13)环形内壁面内,上减振片(13)环形外壁面上一体式冲压设置减振筋,所述减振筋用于在存在振动冲击时减缓发动机燃烧室内机匣对换热芯体(12)的刚性影响;所述多套换热芯体(12)周向均布,所述进油集管(201)的直管段占据了相邻换热芯体之间的周向位置,并形成了空腔,若此空腔存在,将使得高温引气(103)更多的从此空腔中流向空气出口,影响流经换热芯体(12)的空气流量,因此,在相邻换热芯体之间设有成对配合的上堵锥(14)和下堵锥(15),用于阻挡空气,使空气沿换热芯体(12)所在的空间流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换热器安装时,通过多处上堵锥(14)和下堵锥(15)之间的间隙配合定位,将换热器整体插入发动机燃烧室内机匣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蛇形换热管(202)为并列布放的多排蛇形管排。4.如权利要求3所述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蛇形换热管(202)中蛇形管排的数量为16排。5.如权利要求1所述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空气—燃油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工作时,发动机空气系统高温空气(103)从与发动机燃烧室内机匣上开的进气孔中,沿着套筒(11)的径向方向进入换热器,在套筒(11)及发动机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文辉雷鸣张添翼薛永广徐思远李默雯李宛蓉闻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