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波浪能-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6939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波浪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发电领域,涉及一种混合发电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能源需求的提高,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成本提高,而太阳能、波浪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成本要相对低廉很多,公众对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发成为当今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海洋能源不可忽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0003]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波浪能具有储量大、可再生、分布广等特点,但由于其大小、方向都极具随机性,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成本方便、实用性强的发电装置实现有效的能量回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解决波浪能、光能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并通过能源调度提高储能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包括:
[0007]球体外壳,用作支撑结构,漂浮在水面上;
[0008]波浪能发电模块,设于球体外壳内,用于利用波浪能发电;
[0009]太阳能发电模块,包括包裹于球体外壳外表面的光伏板;
[0010]集电模块,用于收集波浪能发电模块和太阳能发电模块所发电量。
[0011]所述波浪能发电模块基于摩擦发电原理,包括设于球体外壳内中心处的撞击球体和设于撞击球体四周的若干摩擦发电单元,所述摩擦发电单元包括形成摩擦副的第一摩擦体和第二摩擦体,第一摩擦体和第二摩擦体的摩擦面上设有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分别与集电模块相连,其中第一摩擦体能与撞击球体相互作用,第二摩擦体固定于球体外壳内壁,且摩擦副的方向为球体外壳径向设置。
[0012]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3]本专利技术太阳能发电模块利用球体自身物理性质有效减少太阳高度角偏移对太阳能能量转换效率所产生的影响。
[0014]本专利技术利用球体无方向性,解决了波浪能利用过程中方向定位困难的问题,实现了对波浪能多方向利用;本专利技术采用采集波浪能时能同时采集太阳能,实现了全方位、高效率进行能量的采集和转换;有效提高能源采集效率,有利于海洋环境下的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整体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球体外壳部分切除示意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切除一半示意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摩擦发电单元内部示意图。
[0019]1‑
球体外壳,2

撞击球体,3

摩擦发电单元,31

活塞柱体,32

摩擦筒体,33

复位弹簧, 34

导向孔,35

销轴,36

撞击部,4

光伏板,5

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包括:
[0023]球体外壳1,用作支撑结构,漂浮在水面上;
[0024]波浪能发电模块,设于球体外壳1内,用于利用波浪能发电;
[0025]太阳能发电模块,包括包裹于球体外壳1外表面的光伏板4;
[0026]集电模块,用于收集波浪能发电模块和太阳能发电模块所发电量。
[0027]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集电模块至少包括一蓄电池(图中未画出)。
[0028]如图3和图4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波浪能发电模块基于摩擦发电原理,包括设于球体外壳1内中心处的撞击球体2和设于撞击球体2四周的若干摩擦发电单元3,所述摩擦发电单元3包括形成摩擦副的第一摩擦体和第二摩擦体(图中未画出),第一摩擦体和第二摩擦体的摩擦面上设有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分别与集电模块相连,其中第一摩擦体能与撞击球体2相互作用,第二摩擦体固定于球体外壳1内壁,且摩擦副的方向为球体外壳1径向设置。
[0029]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摩擦体为活塞柱体31,第二摩擦体为摩擦筒体32,所述活塞柱体31能自由滑动的装配在摩擦筒体32内形成摩擦副,活塞柱体31外表面设有第一摩擦发电材料,相应的摩擦筒体32内壁设有第二摩擦发电材料。
[0030]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撞击球体2可以与第一摩擦体活接相连,也以不相连,比如可以在活塞柱体31端部设置截面变大的撞击部36。
[0031]作为优选实施例,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的材料类型不同,并且均选自聚酰亚胺、聚酯纤维、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酯、聚异丁烯、聚氨酯弹性海绵、聚乙烯醇缩丁醛、尼龙、聚丙烯腈、聚双苯酚碳酸酯和驻极体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2]作为优选实施例,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选聚酯纤维材料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材料,两种材料分别设于活塞柱体31外表面和摩擦筒体32内壁,且位置可以互换,聚酯纤维材料层与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层分别通过导线与蓄电池相连,进行摩擦发电收集,当然一
般情况下为了提高电量收集效率,会在中间增加充电电路,即聚酯纤维材料层与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层通过充电电路与蓄电池相连。
[0033]作为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活塞柱体31端部和摩擦筒体32内底部之间设有复位弹簧33,通过复位弹簧33保证活塞柱体31相对于摩擦筒体32处于一个初始平衡位置,也即是撞击球体2在球体外壳1内处于初始平衡位置。
[0034]作为优选实施例,复位弹簧33两端分别与活塞柱体31端部和摩擦筒体32内底部固定相连,比如过导向孔34与销轴35固定,实现活塞柱体31单自由度运动,避免活塞柱体31回弹超行程,提升产品安全性。
[0035]作为优选实施例,通过选择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球体外壳,用作支撑结构,漂浮在水面上;波浪能发电模块,设于球体外壳内,用于利用波浪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模块,包括包裹于球体外壳外表面的光伏板;集电模块,用于收集波浪能发电模块和太阳能发电模块所发电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能发电模块基于摩擦发电原理,包括设于球体外壳内中心处的撞击球体和设于撞击球体四周的若干摩擦发电单元,所述摩擦发电单元包括形成摩擦副的第一摩擦体和第二摩擦体,第一摩擦体和第二摩擦体的摩擦面上设有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成对的摩擦发电材料分别与集电模块相连,其中第一摩擦体能与撞击球体相互作用,第二摩擦体固定于球体外壳内壁,且摩擦副的方向为球体外壳径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体为活塞柱体,第二摩擦体为摩擦筒体,所述活塞柱体能自由滑动的装配在摩擦筒体内形成摩擦副,活塞柱体外表面设有第一摩擦发电材料,相应的摩擦筒体内壁设有第二摩擦发电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浪能

光能混合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柱体端部和摩擦筒体内底部之间设有复位弹簧,通过复位弹簧保证活塞柱体相对于摩擦筒体处于一个初始平衡位置,也即是撞击球体在球体外壳内处于初始平衡位置。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刘轶锋陈鑫霖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