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38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电源电路,包括: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一控制输出端、第二控制输出端,逆变电路设置有第一控制输入端和第二控制输入端;第一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一控制输入端;第二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二控制输入端;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一数据输入端,温度检测电路设置有第一数据输出端,第一数据输入端连接第一数据输出端;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三控制输出端,风扇驱动电路设置有第三控制输入端;第三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三控制输入端,负载检测电路设置有检测信号输入端和第二数据输出端;逆变电路设置有检测信号输出端,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检测信号输出端;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二数据输入端,第二数据输入端连接第二数据输出端,实现温度和功率的双重降温控。的双重降温控。的双重降温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电路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源电路中,通常设置有逆变电路来实现直流电转交流电的功能。
[0003]为了保证逆变电路的工作安全,通常设置为如下的工作模式:在逆变电路通电时,直接控制风扇转动。这种工作模式下,主要逆变电路一工作,风扇就开始运行,增加了产品的工作时长和耗电量,影响了产品整体寿命,且使得产品噪音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电路,以实现了温度和功率的双重降温控,提高电源电路的工作寿命,且使得电源电路工作时噪音变小。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电路,包括:控制芯片、逆变电路、温度检测电路、风扇驱动电路和负载检测电路;
[0006]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一控制输出端、第二控制输出端,所述逆变电路设置有第一控制输入端和第二控制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输入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一控制线路;所述第二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输入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二控制信号的第二控制线路;
[0007]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一数据输入端,所述温度检测电路设置有第一数据输出端,所述第一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数据输出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一数据信号的第一数据线路;
[0008]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三控制输出端,所述风扇驱动电路设置有第三控制输入端;所述第三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输入端,以构成传输第三控制信号的第三控制线路;
[0009]所述负载检测电路设置有检测信号输入端和第二数据输出端;所述逆变电路设置有检测信号输出端,所述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检测信号输出端,以构成传输检测数据信号的第二数据线路;
[0010]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二数据输入端,所述第二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数据输出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二数据信号的第三数据线路。
[0011]进一步的,所述逆变电路设置有第一桥电路和第二桥电路;
[0012]所述第一桥电路的输入端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控制输入端;所述第二桥电路的输入端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控制输入端。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电源和负载电源;
[0014]所述第一桥电路设置有第一场效应管Q27、第二场效应管Q25、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
[0015]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电源,所述第一场效应管 Q27的第
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5的第一端;
[0016]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源;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端;
[0017]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桥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5的第二端;
[0018]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5的第三端接地。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桥电路设置有第三场效应管Q31、第四场效应管Q29、第三驱动电路和第四驱动电路;
[0020]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电源,所述第三场效应管 Q3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29的第一端;
[0021]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源;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一端;
[0022]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桥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29的第二端;
[0023]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29的第三端接地。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76、电阻R75、第一三极管Q28、二极管D1、电阻R73、电容C15、电阻R72、二极管D2;
[0025]其中,所述电阻R76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驱动电源;
[0026]所述驱动电源通过所述电阻R76和所述电阻R75的串联结构与第一三极管 Q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源还通过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阻R73的串联结构与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三端接地;
[0027]所述电阻R76和电阻R75的连接处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三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端;
[0028]所述电容C15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阻R73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三端;所述电阻R7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二端,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二端;
[0029]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二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三端;
[0030]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电容C18、电阻R70、第二三极管Q26、电阻R71、二极管D3、电阻R69;
[0031]其中,所述电容C18和电阻R70的并联结构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二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71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6的第一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6的第三端接地;
[0032]所述二极管D3和电阻R69的并联结构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三端,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四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5的第二端。
[003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84、电阻R83、第三三极管Q32、二极管D4、
电阻R81、电容C16、电阻R80、二极管D5;
[0034]其中,所述电阻R84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驱动电源;
[0035]所述驱动电源通过所述电阻R84和所述电阻R83的串联结构与第三三极管 Q3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源还通过所述二极管D4和所述电阻R81的串联结构与第三三极管Q3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2的第三端接地;
[0036]所述电阻R84和电阻R83的连接处作为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三端,连接至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一端;
[0037]所述电容C16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4和所述电阻R81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三端;所述电阻R8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2的第二端,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二端;
[0038]所述二极管D5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三极管Q32的第二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三端;
[0039]所述第四驱动电路包括:电容C17、电阻R78、第四三极管Q30、电阻R79、二极管D6、电阻R77;
[0040]其中,所述电容C17和电阻R78的并联结构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芯片、逆变电路、温度检测电路、风扇驱动电路和负载检测电路;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一控制输出端、第二控制输出端,所述逆变电路设置有第一控制输入端和第二控制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输入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一控制线路;所述第二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输入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二控制信号的第二控制线路;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一数据输入端,所述温度检测电路设置有第一数据输出端,所述第一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数据输出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一数据信号的第一数据线路;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三控制输出端,所述风扇驱动电路设置有第三控制输入端;所述第三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输入端,以构成传输第三控制信号的第三控制线路;所述负载检测电路设置有检测信号输入端和第二数据输出端;所述逆变电路设置有检测信号输出端,所述检测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检测信号输出端,以构成传输检测数据信号的第二数据线路;所述控制芯片设置有第二数据输入端,所述第二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数据输出端,以构成用于传输第二数据信号的第三数据线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设置有第一桥电路和第二桥电路;所述第一桥电路的输入端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控制输入端;所述第二桥电路的输入端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控制输入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源和负载电源;所述第一桥电路设置有第一场效应管Q27、第二场效应管Q25、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电源,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5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源;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桥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5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5的第三端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电路设置有第三场效应管Q31、第四场效应管Q29、第三驱动电路和第四驱动电路;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载电源,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1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29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源;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桥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三端
接地;所述第四驱动电路的第四端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29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场效应管Q29的第三端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76、电阻R75、第一三极管Q28、二极管D1、电阻R73、电容C15、电阻R72、二极管D2;其中,所述电阻R76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驱动电源;所述驱动电源通过所述电阻R76和所述电阻R75的串联结构与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源还通过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阻R73的串联结构与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电阻R76和电阻R75的连接处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三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5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阻R73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三端;所述电阻R7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二端,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27的第二端;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28的第二端,另一端连接至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蓝科车仆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