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菌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172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其保藏号为CGMCC NO.8333;其合成的胞外多糖的平均重量分子量为300,800~451,200道尔顿,为由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和岩藻糖以摩尔比1.55~1.60:1:1.63~1.72组成的酸性杂多糖;该胞外多糖的主链由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菌株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菌株。

技术介绍

[0002]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糖被认为是一种广谱的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剂,可增强宿主细胞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如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B 细胞和NK细胞等,激活补体及诱导产生干扰素等,其作用将是激活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在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0003]根据来源的不同,多糖可分为动物多糖、植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其中,微生物多糖由微生物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通常,代谢的基料是人工合成的,如MRS、TYC等,而有关采用天然基料,尤其是农业加工副产品(如小麦麸皮等)来合成微生物多糖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就发酵菌种而言,有关可发酵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菌株研究也相对贫乏。
[0004]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以小麦麸皮为发酵介质的菌株,一方面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降低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制备成本,另一方面,可获得新的胞外多糖以满足研究的需要,同时,也丰富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种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菌株。该菌株能够发酵小麦麸皮生产胞外多糖,胞外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食品、医药和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类芽孢杆菌 (Paenibacillus sp.),该菌株的保藏号为CGMCC NO.8333。该菌株于2013年 10月14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CGMCC),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邮编:100101。
[0007]优选的,所述菌株可以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
[0008]优选的,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的平均重量分子量为300,800~451,200 道尔顿。
[0009]优选的,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为由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和岩藻糖以摩尔比1.55~1.60:1:1.63~1.72组成的酸性杂多糖。
[0010]优选的,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的主链由1,3

连接的葡萄糖残基、1,3
‑ꢀ
连接的岩藻糖残基、1,3,4

连接的岩藻糖残基和1,4

连接的葡萄糖醛酸残基构成,分支点位于1,3,4

连接的岩藻糖残基O

4位,支链由末端连接的葡萄糖醛酸残基构成。
[0011]优选的,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由式I所示的重复结构单元组成。
[0012][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类芽孢杆菌合成的胞外多糖在食品、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类芽孢杆菌合成的胞外多糖在制备免疫调节药物中的应用。
[0015]优选的,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浓度低于100μg/mL。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17]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首次披露了一株可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菌株,其合成的胞外多糖结构明确且特殊,不但安全,而且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如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使其作为微生物产生的高分子物质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因而在食品、医药和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粗品的凝胶层析洗脱曲线图
[0019]图2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高效凝胶过滤色谱图
[0020]图3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1H

NMR色谱图
[0021]图4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13C

NMR色谱图
[0022]图5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H

H COSY色谱图
[0023]图6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HSQC色谱图
[0024]图7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TOCSY色谱图
[0025]图8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HMBC色谱图1
[0026]图9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HMBC色谱图2
[0027]图10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的NOESY色谱图
[0028]图11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的影响
[0029]图12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0030]图13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
[0031]图14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分泌TNF

α的影响
[0032]图15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分泌IL

1β的影响
[0033]图16为CGMCC No.8333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分泌IL

6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该菌株的保藏号为CGMCC NO.8333。
[0035]本专利技术类芽孢杆菌从开菲尔中分离获得,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了鉴定,细胞形态及理化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0036][0037][0038]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如下:
[0039]TGCAGTCGAGCGGAGTTGATAGAGTGCTTGCACTCTTGAGACTTAGCG GCGGACGGGTGAGTAACAC
GTAGGCAACCTGCCCCTCAGACTGGGAT AACTACCGGAAACGGTAGCTAATACCGGATAATCGTTTTCTTCTCCTGA AGAGACCGGGAAAGACGGAGCAATCTGTCACTGAGGGATGGGCCTGC GGCGCATTAGCTAGTTGGTGGGGTAACGGCTCACCAAGGCGACGATGC GTAGCCGACCTGAGAGGGTGATCGGCCACACTGGGACTGAGACACGG C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AGGGAATCTTCCGCAATGGACG AAAGTCTGACGGAGCAACGCCGCGTGAGTGATGAAGGTTTTCGGATC GTAAAGCTCTGTTGCCAGGGAAGAACGTCTTCTAGAGTAACTGCTAGA AGAGTGACGGTACCTGAGAAGAAAGCCCCGGCTAACTACGTGCCAGC AGC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其特征在于,该菌株的保藏号为CGMCC NO.83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可以发酵小麦麸皮合成胞外多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类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的平均重量分子量为300,800~451,200道尔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类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为由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和岩藻糖以摩尔比1.55~1.60:1:1.63~1.72组成的酸性杂多糖。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类芽孢杆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合成的胞外多糖的主链由1,3

连接的葡萄糖残基、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瑨吴正钧刘振民刘景玉
申请(专利权)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