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546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环境修复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清除:清除塌陷坑四周的碎裂岩土体;S2抛填石笼:向塌陷坑内抛填石笼,石笼下坠至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使得石笼形变卡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S3回填碎石:向塌陷坑内回填碎石单元,使其填满石笼并向上回填塌陷坑;S5回填覆客土:采用覆客土覆盖塌陷坑的表面;S6种植:在覆客土上种植植物。本方案主要解决了传统塌陷坑的治理方法需要人工深入塌陷坑内作业,对工作人员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人员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环境修复的


技术介绍

[0002]岩溶塌陷是岩溶洞穴、上覆沉积物及地下水,构成固体、液体及气体三相力学平衡体系,地下水位变动达到一定幅度,平衡破坏,上覆松散沉积物突然塌落,形成深不见底的塌陷坑;塌陷坑形似柱体,且塌陷坑的上下宽度大于塌陷坑的中部宽度。
[0003]目前,传统塌陷坑的治理方法是: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塌陷坑内部,嵌入并固定好固定底板之后,在固定底板上逐层添加覆盖物;采用上述方式,需要人工深入塌陷坑内作业,对工作人员存在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以解决传统塌陷坑的治理方法需要人工深入塌陷坑内作业,对工作人员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清除:清除塌陷坑四周的碎裂岩土体;
[0007]S2抛填石笼:向塌陷坑内抛填石笼,石笼下坠至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使得石笼形变卡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
[0008]S3回填碎石:向塌陷坑内回填碎石单元,使其填满石笼并向上回填塌陷坑;
[0009]S5回填覆客土:采用覆客土覆盖塌陷坑的表面;
[0010]S6种植:在覆客土上种植植物。
[0011]基础方案的优点:
[0012]1、通过清除塌陷坑四周的碎裂岩土体,使得塌陷坑的四周更稳定,不会有碎裂岩土体掉落;石笼下坠至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使得石笼形变并卡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即通过石笼下坠的作用力使得石笼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限位效果更佳;采用碎石单元回填塌陷坑,使其填满石笼并向上回填塌陷坑;再使用覆客土覆盖塌陷坑的表面,并在覆客土上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扎根后能够避免泥土流失,能够起到稳固泥土的作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通过抛填石笼的方式将其卡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代替了人工深入塌陷坑内安装固定底板的方式,使得工作人员无需深入塌陷坑内部作业,降低了安全风险。
[0013]2、本方案将石笼卡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再回填覆盖物即可;现有技术中,需要工作人员深入塌陷坑内固定好固定底板之后,再回填覆盖物,那么固定底板的位置可能靠近塌陷坑的底部位置,使得现有技术回填的覆盖物将会多于本方案的覆盖物,因此,本方案能够降低成本。
[0014]覆客土:从治理地周边区域选用土层为0

20cm的熟土,且熟土能够直接用于种植植物。
[0015]进一步,还包括位于S3与S5之间的S4回填粘土:向塌陷坑内回填粘土,且粘土位于第三层碎石与覆客土之间。
[0016]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粘土能够形成一层隔水层,避免水的渗透。
[0017]进一步,碎石单元包括依次向塌陷坑内回填的第一层碎石、第二层碎石和第三层碎石,且第一层碎石的粒径不小于第二层碎石的粒径,第二层碎石的粒径不小于第三层碎石的粒径。
[0018]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第一层碎石、第二层碎石和第三层碎石依次回填塌陷坑,使得碎石与碎石之间的缝隙被不同粒径的碎石填满,即实现回填压实,能够有效避免碎石与碎石之间产生间隙,进而避免发生再次塌陷,加强了治理效果,也提高了治理的稳定性。
[0019]进一步,粘土的回填厚度为0.1

0.3m。
[0020]通过上述设置,最佳选择。
[0021]进一步,第一层碎石的粒径大于0.5m。
[0022]通过上述设置,最佳选择。
[0023]进一步,第二层碎石的粒径为0.2

0.5m,且第二层碎石的回填厚度为1

1.5m。
[0024]通过上述设置,最佳选择。
[0025]进一步,第三层碎石的粒径为0.1

0.2m,且第二层碎石的回填厚度为0.8

1.2m。
[0026]通过上述设置,最佳选择。
[0027]进一步,覆客土的回填厚度为0.4

0.6m。
[0028]通过上述设置,最佳选择。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实施例
[0031]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2]S1清除:清除塌陷坑四周欠稳定的碎裂岩土体;
[0033]S2抛填石笼:向塌陷坑内抛填石笼,石笼下坠至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使得石笼形变卡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
[0034]S3回填碎石:依次向塌陷坑内回填第一层碎石、第二层碎石和第三层碎石,即塌陷坑内从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层碎石、第二层碎石和第三层碎石;第一层碎石的粒径大于0.5m,第二层碎石的粒径为0.2

0.5m,且第二层碎石的回填厚度为1.2m,第三层碎石的粒径为0.1

0.2m,且第二层碎石的回填厚度为1m;通过第一层碎石、第二层碎石和第三层碎石填满石笼并向上回填塌陷坑;
[0035]S4回填粘土:向塌陷坑内回填粘土,且粘土覆盖第三层碎石的表面,粘土的回填厚度为0.2m。
[0036]S5回填覆客土:采用覆客土覆盖塌陷坑的表面,覆客土的回填厚度为0.5m。
[0037]S6种植:在覆客土上种植植物,植物可以选择治理地的本土植物。
[0038]回填过程中考虑充填的夯实系数、回填过程中下漏及后期的沉降,故回填方量大于塌陷坑的体积,选取1.3的充填系数。
[003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
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清除:清除塌陷坑四周的碎裂岩土体;S2抛填石笼:向塌陷坑内抛填石笼,石笼下坠至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使得石笼形变卡在塌陷坑的宽度最窄处;S3回填碎石:向塌陷坑内回填碎石单元,使其填满石笼并向上回填塌陷坑;S5回填覆客土:采用覆客土覆盖塌陷坑的表面;S6种植:在覆客土上种植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S3与S5之间的S4回填粘土:向塌陷坑内回填粘土,且粘土位于第三层碎石与覆客土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粘土的回填厚度为0.1

0.3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岩溶塌陷柔性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碎石单元包括依次向塌陷坑内回填的第一层碎石、第二层碎石和第三层碎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满意司洪涛马磊李少华冯樊钟明洋朱冬雪杨祥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