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充电装置和电动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4701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充电装置和电动车辆,所述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包括充电连接部(1)和电能传输导轨(2),电能传输导轨(2)的一端与充电连接部(1)一端连接。该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的优点在于,在大电流充电过程中导电性能优异、重量轻、成本低、避免电磁干扰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便。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充电装置和电动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电能传输
,具体是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还是一种充电装置,更是一种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环保要求的提高,电动汽车发展迅速。电动汽车动力来源主要为电池,当电池电量耗尽后,给其蓄能充电的系统是电动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充电系统主要包含充电插座、电线、连接器。当前充电系统的电线主要为铜线束,其连接方案主要为:电线两端与端子连接,然后两端分别与充电座与连接器连接,连接器公端与母端配合后对电池进行充电。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充满电是客户们的主体需求,为满足此种快速充电需要加大电流输入,从而需要加大电能传输系统束的线径,导致铜线束尺寸增大,其成本和重量均显著增加。
[0003]当大电流通过电能传输系统束时,会对其它零部件产生电磁干扰,为避免这种电磁干扰,需要在电能传输系统束外侧增加屏蔽层,这种屏蔽高压线束使其成本及重量显著增加。
[0004]目前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过程中,大电流带来的了电能传输系统束的高发热量,为了降低高压线束的热量通常采用增加线径的方式,使导线电阻减小,减小热量产生,但这种方式使高压线束的成本及重量显著增加。
[0005]因此电能传输
,急需一种电性能优异、重量轻、成本低、避免电磁干扰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电能传输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降低电能传输系统的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充电装置和电动车辆,该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的优点在于,在大电流充电过程中导电性能优异、重量轻、成本低、屏蔽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电能传输系统的温度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0007]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包括电能传输导轨和与外界充电系统相连接的充电连接部,电能传输导轨的一端与充电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接。
[0009]电能传输导轨为交流电能传输系统;
[0010]或,电能传输导轨为直流电能传输系统;
[0011]或,电能传输导轨为交流电能传输系统和直流电能传输系统。
[0012]在以X、Y、Z轴为坐标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电能传输导轨含有Z方向折弯段和/或XY方向折弯段。
[0013]Z方向折弯段的弯曲角度为0
°‑
180
°
,XY方向折弯段的弯曲角度为0
°‑
180
°

[0014]所述电能传输导轨至少含有一个螺旋部。
[0015]所述螺旋部的螺距大于等于8mm。
[0016]电能传输导轨含有扁条形的电能传输本体。
[0017]电能传输本体的材质为铝。
[0018]所述电能传输本体的抗拉强度为30MPa

230MPa。
[0019]所述电能传输本体的抗拉强度为40MPa

170MPa。
[0020]所述电能传输本体的断裂伸长率为2%

60%。
[0021]所述电能传输本体的硬度为8HV

105HV。
[0022]所述电能传输本体的硬度为10HV

55HV。
[0023]所述电能传输本体的晶粒大小为5μm

200μm。
[0024]电能传输导轨的另一端与车辆供电单元相连接。
[0025]电能传输导轨设有连接区。
[0026]所述连接区与充电连接部和/或所述车辆供电单元的连接方式为电阻焊接、摩擦焊接、超声波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螺接、卡接、拼接和压接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7]所述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还包括电能转接层,电能转接层与连接区层叠连接。
[0028]电能转接层的厚度为1μm

5000μm。
[0029]所述连接的方式为电阻焊接、摩擦焊接、超声波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螺接、卡接、拼接和压接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0]连接区内设有第一连接通孔,电能转接层内设有第二连接通孔,第二连接通孔与第一连接通孔轴向重合。
[0031]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内套设有过渡连接环,过渡连接环与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均为过盈配合或贴合。
[0032]连接区的连接面上设有沉积金属层。
[0033]所述沉积金属层的厚度为1μm至5000μm。
[0034]所述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的至少包含两条电能传输导轨,所述两条电能传输导轨分别为直流正极电能传输系统和直流负极电能传输系统,电能传输导轨含有电能传输本体。
[0035]所述两条电能传输导轨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
[0036]所述两条电能传输导轨的电能传输本体之间距离小于等于27cm。
[0037]所述两条电能传输导轨的电能传输本体之间距离小于等于7cm。
[0038]所述两条电能传输导轨的电能传输本体互为镜像。
[0039]所述两条电能传输导轨的电能传输本体沿层叠方向的重合度为40%

100%。
[0040]所述电能传输导轨包括电能传输本体和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设置在电能传输本体的外侧。
[0041]所述电能传输本体和保护装置的间隙小于等于1cm。
[0042]所述保护装置为绝缘体。
[0043]所述保护装置为保护塑料壳。
[0044]所述保护塑料壳与电能传输本体一体注塑成型。
[0045]所述保护装置具有屏蔽功能,且所述保护装置的转移阻抗小于100mΩ。
[0046]电能传输导轨含有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能够对电能传输本体降温。
[0047]所述散热结构的冷却速率大于等于0.5℃/min。
[0048]所述散热结构为空冷散热通道,空冷散热通道与所述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的外部连通。
[0049]电能传输导轨含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为空冷散热通道,空冷散热通道位于电能传输本体和所述保护装置之间。
[0050]所述保护装置的内表面设有支撑结构,电能传输本体与支撑结构接触,电能传输本体、所述保护装置和支撑结构围成空冷散热通道。
[0051]支撑结构含有沿电能传输导轨的周向和轴向设置的多个支撑条或支撑块。
[0052]空冷散热通道含有周向通道和轴向通道,周向通道与轴向通道连通。
[0053]所述散热结构为液冷散热通道,液冷散热通道能够通过输液管与循环水泵连接。
[0054]液冷散热通道位于电能传输本体内,液冷散热通道沿电能传输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0055]液冷散热通道位于电能传输本体和所述保护装置之间。
[0056]液冷散热通道位于沿电能传输本体的厚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包括电能传输导轨(2)和与外界充电系统相连接的充电连接部(1),电能传输导轨(2)的一端与充电连接部(1)的一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导轨(2)为交流电能传输系统(201);或,电能传输导轨(2)为直流电能传输系统(202);或,电能传输导轨(2)为交流电能传输系统(201)和直流电能传输系统(2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以X、Y、Z轴为坐标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电能传输导轨(2)含有Z方向折弯段(205)和/或XY方向折弯段(20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Z方向折弯段(205)的弯曲角度为0
°‑
180
°
,XY方向折弯段(206)的弯曲角度为0
°‑
18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导轨(2)至少含有一个螺旋部(20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螺旋部(203)的螺距(204)大于等于8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导轨(2)含有扁条形的电能传输本体(212),电能传输本体(212)的材质为铝、磷、锡、铜、铁、锰、铬、钛和锂中的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本体(212)的材质为铝。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本体(212)的抗拉强度为30MPa

230MPa。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本体(212)的抗拉强度为40MPa

170MPa。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本体(212)的断裂伸长率为2%

60%。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本体(212)的硬度为8HV

105HV。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本体(212)的硬度为10HV

55HV。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本体(212)的晶粒大小为5μm

200μm。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导轨(2)含有电能传输本体(212),电能传输导轨(2)的另一端与车辆供电单元相连接。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导轨(2)设有连接区(207)。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区(207)与充电连接部(1)的连接方式为电阻焊接、摩擦焊接、超声波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
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螺接、卡接、拼接和压接中的一种或几种。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传输导轨(2)设有连接区(207);连接区(207)与所述车辆供电单元的连接方式为电阻焊接、摩擦焊接、超声波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螺接、卡接、拼接和压接中的一种或几种;或者,连接区(207)与充电连接部(1)和所述车辆供电单元的连接方式为电阻焊接、摩擦焊接、超声波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螺接、卡接、拼接和压接中的一种或几种。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还包括电能转接层(209),电能转接层(209)与连接区(207)层叠连接。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接层(209)的厚度为1μm

5000μm。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的方式为电阻焊接、摩擦焊接、超声波焊接、弧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压力扩散焊接、磁感应焊接、螺接、卡接、拼接和压接中的一种或几种。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区(207)内设有第一连接通孔(208),电能转接层(209)内设有第二连接通孔(210),第二连接通孔(210)与第一连接通孔(208)轴向重合。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通孔(208)和第二连接通孔(210)内套设有过渡连接环(211),过渡连接环(211)与第一连接通孔(208)和第二连接通孔(210)为过盈配合或贴合。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区(207)的连接面上设有沉积金属层。25.根据权利要求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何龙生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