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4356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包括阀体、阀体内部组件以及冷风道,在阀体上设有阀前盖板、气通盖板以及气入筒塞,冷风道安设在阀体内,阀前盖板、气通盖板以及气入筒塞铰接在阀体表面,使冷风道形成闭合通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冷风道设计,引入冷风至阀体内部,对阀体内部组件进行持续送风,有效降低压电阀高频工作时的热累集,杜绝阀体内部组件受到热传递而至热膨胀。递而至热膨胀。递而至热膨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属于压电阀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压电阀产品内部结构为无风道或简单侧插风道结构,此类结构在工作中会导致压电堆及其关联杠杆机构温度不稳定,并因热膨胀变量导致前段杠杆放大机构行程不稳定,或因高温导致压电堆工作温度过高而停止工作或降低压电堆工作频率。
[0003]由于压电堆是高压电容类工作方法,低于90摄氏度时,可勉强满足500Hz工作频率,高于140摄氏度时,压电堆停止充电伸长动作。并且高频工作时热量累计会导致杠杆动作系列配件热膨胀变形,导致压电放大动作失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采用冷风道设计,引入冷风至阀体内部,对阀体内部组件进行持续送风,有效降低压电阀高频工作时的热累集,杜绝阀体内部组件受到热传递而至热膨胀。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包括阀体、阀体内部组件以及冷风道,冷风道包括入风道、风道Ⅰ、风道Ⅱ、阀体内室、风道Ⅲ以及出风道,在阀体上设有阀前盖板、气通盖板以及气入筒塞,阀体内部组件安设在阀体内室,阀前盖板、气通盖板以及气入筒塞铰接在阀体表面,使冷风道形成闭合通路。
[0007]优选地,阀体上设有气通腔室Ⅰ,气通腔室Ⅰ通过风道Ⅳ连接风道Ⅱ和阀体内室,气通腔室Ⅰ是对送入的冷风具有缓冲的作用,使气体在冷风道运行顺畅。
[0008]优选地,气通腔室Ⅰ位于阀体表面,为阀体表面上的凹槽结构,通过气通盖板封闭形成,可对风道进行调控或者检查调试。
[0009]优选地,风道Ⅳ与风道Ⅱ垂直,垂直的风道设计,一方面增加了风道的长度,另一方面,将风道横向尺寸增加,扩大了冷却范围。
[0010]优选地,阀体上设有气通腔室Ⅱ,气通腔室Ⅱ连接风道Ⅲ和阀体内室,气通腔室Ⅱ是对送入的冷风具有缓冲的作用,使气体在冷风道运行顺畅。
[0011]优选地,气通腔室Ⅱ位于阀体表面,为阀体表面上的凹槽结构,通过气通盖板封闭形成。
[0012]优选地,风道Ⅲ与出风道垂直,垂直的风道设计,一方面增加了风道的长度,另一方面,将风道横向尺寸增加,扩大了冷却范围。
[0013]优选地,气入筒塞位于风道Ⅱ内,气入筒塞封闭风道Ⅱ两端,气入筒塞与风道Ⅱ面壁存在间隙,使冷风通过。
[0014]优选地,阀前盖板安设在与气通盖板相对一侧的阀体表面,将阀体表面封闭,形成阀体内室。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冷风道设计,引入冷风至阀体内部,对阀体内部组件进行持续送风,有效降低压电阀高频工作时的热累集,杜绝阀体内部组件受到热传递而至热膨胀。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完整地说明。
[0020]图1

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的优选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

3所示该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包括阀体1、阀体内部组件2以及冷风道3,冷风道3包括入风道301、风道Ⅰ302、风道Ⅱ303、阀体内室304、风道Ⅲ305以及出风道306,在阀体1上设有阀前盖板4、气通盖板5以及气入筒塞6,阀体内部组件2安设在阀体内室304,阀前盖板4、气通盖板5以及气入筒塞6铰接在阀体1表面,使冷风道3形成闭合通路,阀体1上设有气通腔室Ⅰ101,气通腔室Ⅰ101通过风道Ⅳ307连接风道Ⅱ303和阀体内室304,阀体1上设有气通腔室Ⅱ102,气通腔室Ⅱ102连接风道Ⅲ305和阀体内室304,所以冷风道3依次连接为:入风道301、风道Ⅰ302、风道Ⅱ303、风道Ⅳ307、气通腔室Ⅰ101、阀体内室304、气通腔室Ⅱ102、风道Ⅲ305以及出风道306,风道Ⅳ307与风道Ⅱ303垂直,风道Ⅲ305与出风道306垂直,气通腔室Ⅰ101位于阀体1表面,为阀体1表面上的凹槽结构,通过气通盖5板封闭形成,气通腔室Ⅱ102位于阀体1表面,为阀体1表面上的凹槽结构,通过气通盖板5封闭形成,气入筒塞6位于风道Ⅱ303内,气入筒塞6封闭风道Ⅱ303两端,气入筒塞6与风道Ⅱ303面壁存在间隙,使冷风通过,阀前盖板4安设在与气通盖板5相对一侧的阀体1表面,将阀体1表面封闭,形成阀体内室304。
[0021]在使用过程中,阀体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冷风由入风道进入,依次经过风道Ⅰ、风道Ⅱ、阀体内室、风道Ⅲ以及出风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风道的结构设计,冷风除了对阀体本身进行降温控制,在阀体内室里的阀体内部组件进行降温,防止热累集形成的连锁反应,气通腔室Ⅰ和气通腔室Ⅱ可对冷风进行存储,起到了缓冲的效果。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冷风道设计,引入冷风至阀体内部,对阀体内部组件进行持续送风,有效降低压电阀高频工作时的热累集,杜绝阀体内部组件受到热传递而至热膨胀。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冷风道设计,引入冷风至阀体内部,对阀体内部组件进行持续送风,有效降低压电阀高频工作时的热累集,杜绝阀体内部组件受到热传递而至热膨胀。
[0024]最后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只用于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详细地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内容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包括阀体、阀体内部组件以及冷风道,其特征在于:冷风道包括入风道、风道Ⅰ、风道Ⅱ、阀体内室、风道Ⅲ以及出风道,在阀体上设有阀前盖板、气通盖板以及气入筒塞,阀体内部组件安设在阀体内室,阀前盖板、气通盖板以及气入筒塞铰接在阀体表面,使冷风道形成闭合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阀体上设有气通腔室Ⅰ,气通腔室Ⅰ通过风道Ⅳ连接风道Ⅱ和阀体内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气通腔室Ⅰ位于阀体表面,为阀体表面上的凹槽结构,通过气通盖板封闭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在压电阀上的冷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风道Ⅳ与风道Ⅱ垂直。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玉刚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恒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