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4329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包括堤岸主体、第一坡体、第二坡体和收集装置,第一坡体设置在堤岸主体上靠近河道的一侧,第一坡体由上至下逐渐朝向河道的一侧倾斜,第一坡体的上、下两端与堤岸主体的上、下两端平齐;第二坡体凸设于第一坡体靠近河道一侧的表面且位于第一坡体下部,收集装置包括储物件,第二坡体设有倾斜的导向面,储物件固定于第二坡体上并位于导向面的下端,一部分散落在第一坡体表面的垃圾等在重力作用下直接落至储物件内,另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坡体落至导向面,进而沿导向面落入储物件内,避免垃圾等落入河道,减少环境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还可避免环卫人员因下入坡底收集散落的垃圾而遇到生命危险。圾而遇到生命危险。圾而遇到生命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河堤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依河而建城镇注重对河边景观的开发,力争将城镇沿河两岸打造为一处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行人前往河边休闲娱乐,就难免带来环保卫生问题,而且对于沿江风光带,垃圾散落江内,一来会带来清理的困难,二是清理环卫工下河清理垃圾会面临很多潜在的危险。
[000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观光防护堤岸无法自动收集散落在坡面上的垃圾等物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其具有堤岸在满足观光防护的同时能自动收集散落在坡面上的垃圾等物体的效果。
[0005]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包括堤岸主体、第一坡体、第二坡体和收集装置,所述第一坡体设置在所述堤岸主体上靠近河道的一侧,所述第一坡体由上至下逐渐朝向河道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一坡体的上、下两端与所述堤岸主体的上、下两端平齐;所述第二坡体凸设于所述第一坡体靠近河道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坡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坡体的上端高于河面设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储物件,所述第二坡体设有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储物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坡体上并位于所述导向面的下端。
[0007]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坡体上端沿河道方向设有若干横截面呈齿形的齿形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齿形凸起之间形成齿槽,所述齿槽两侧的两壁形成所述导向面,所述齿槽的底部设有上端开口的容置槽,所述储物件安装在所述容置槽内。
[0008]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齿槽呈V形。
[000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若干排水通道,各所述排水通道一端与各所述容置槽的槽底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坡体上靠近河道的一侧表面与河道连通。
[001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堤岸主体还包括堤顶,所述堤顶上设有观光区和防护体,所述观光区用于为游客提供观光平台,所述防护体位于所述观光区与河道之间且沿河道的方向延伸。
[0011]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护体为防护围栏或防护围墙。
[0012]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集装置还设有若干牵引件,各所述牵引件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防护体上,另一端与各所述储物件固定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物件为储物筐或储物袋。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第一坡体设置在堤岸主体上靠近河道的一侧,第二坡体凸设于第一坡体靠近河道一侧的表面且位于第一坡体的下部,第二坡体设有倾斜的导向面,储物件固定于第二坡体上并位于导向面的下端,一部分散落在第一坡体表面的垃圾等物体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直接滚落至储物件内,另一部分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坡体滚落至导向面上,进而沿导向面落入位于导向面下端的储物件内,能够利用导向面和储物件等结构自动的收集散落在坡面的垃圾,避免垃圾等物体落入河道内,从而减少环境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还可避免环卫人员因下入坡底收集散落到各处的垃圾而遇到生命危险。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
堤岸主体;11

堤顶;111

观光区;112

防护体;
[0021]2‑
第一坡体;
[0022]3‑
第二坡体;31

导向面;32

齿形凸起;33

齿槽;34

容置槽;
[0023]4‑
收集装置;41

储物件;42

牵引件;43

固定环;
[0024]5‑
排水通道;51

排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0026]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0027]参照图1至图2,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包括堤岸主体1、第一坡体2、第二坡体3和收集装置4,所述第一坡体2设置在所述堤岸主体1上靠近河道的一侧,所述第一坡体2由上至下逐渐朝向河道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一坡体2的上、下两端与所述堤岸主体1的上、下两端平齐;所述第二坡体3凸设于所述第一坡体2靠近河道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坡体2的下部,第一坡体2、第二坡体3的坡面均设有护面结构,第一坡体2上未被第二坡体3覆盖的坡面可采用表面平整的护面结构覆盖,本实施例中采用若干实心六角块护面结构覆盖,保证散落在第一坡体2坡面的垃圾等物体能利用自身重力顺利滑落至储物件41内,第二坡体3的坡面可采用与第一坡体2上不同的护面结构,可营造出视觉差,增加护岸的景观特色。第二坡体3的厚度可优选为40

60mm,本实施例中第二坡体3的厚度为50mm,所述第二坡体3的上端高于河面设置;所述收集装置4包括储物件41,储物件41的侧壁和底部为镂
空结构,以便于排出储物件41内汇聚的雨水,所述储物件41为储物筐或储物袋。所述第二坡体3设有倾斜的导向面31,导向面31的横截面呈向内凹陷的弧形,所述储物件41固定于所述第二坡体3上并位于所述导向面31的下端,一部分散落在第一坡体2表面的垃圾等物体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直接滚落至储物件41内,另一部分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第一坡体2滚落至导向面31上,进而沿导向面31落入位于导向面31下端的储物件41内,能够利用导向面31和储物件41等结构自动的收集散落在坡面的垃圾,避免垃圾等物体落入河道内,从而减少环境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还可避免环卫人员因下入坡底收集散落到各处的垃圾而遇到生命危险。
[0028]具体地,所述第二坡体3上端沿河道方向设有若干横截面呈齿形的齿形凸起32,相邻的两个所述齿形凸起32之间形成齿槽33,所述齿槽33两侧的两壁形成所述导向面31,所述齿槽3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堤岸主体、第一坡体、第二坡体和收集装置,所述第一坡体设置在所述堤岸主体上靠近河道的一侧,所述第一坡体由上至下逐渐朝向河道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一坡体的上、下两端与所述堤岸主体的上、下两端平齐;所述第二坡体凸设于所述第一坡体靠近河道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坡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坡体的上端高于河面设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储物件,所述第二坡体设有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储物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坡体上并位于所述导向面的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坡体上端沿河道方向设有若干横截面呈齿形的齿形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齿形凸起之间形成齿槽,所述齿槽两侧的两壁形成所述导向面,所述齿槽的底部设有上端开口的容置槽,所述储物件安装在所述容置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沿江观光带的护岸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秋萍陈东波赖文静余景添曹梓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粤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