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码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239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编码开关,包括针座、与针座卡接并与针座形成腔室的外壳、安装在针座上的码盘端子、与针座转动连接的转子、固定安装在转子上并用于导通码盘端子的接触片,所述码盘端子包括相互不接触的c端子、1#端子、2#端子、3#端子,所述1#端子、2#端子、3#端子并排排列且位于c端子的下方,所述接触片包括接触片主体、与接触片主体一体连接且与c端子可移动接触的第一凸起、以及与接触片主体一体连接且与1#端子或2#端子或3#端子可移动接触的第二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编码开关,结构小巧,有效改善产品的小型化进程,开关导通稳定,触点接触可靠,品质优秀。品质优秀。品质优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编码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开关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编码开关。

技术介绍

[0002]编码开关是目前电子产品中一种常用的电子元件,现有的编码开关通常由基座、转子、切换片、定位片和外壳构成,此种传统结构的编码开关,外壳的体积较大,用料也较多,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编码开关,结构小巧,有效改善产品的小型化进程,开关导通稳定,触点接触可靠,品质优秀。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编码开关,包括针座、与针座卡接并与针座形成腔室的外壳、安装在针座上的码盘端子、与针座转动连接的转子、固定安装在转子上并用于导通码盘端子的接触片,所述码盘端子包括相互不接触的c端子、1#端子、2#端子、3#端子,所述1#端子、2#端子、3#端子并排排列且位于c端子的下方,所述接触片包括接触片主体、与接触片主体一体连接且与c端子可移动接触的第一凸起、以及与接触片主体一体连接且与1#端子或2#端子或3#端子可移动接触的第二凸起。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始终与c端子接触。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凸起始终与1#端子、2#端子、3#端子三者中的一个相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c端子包括呈弧形的c端接触区、以及与c端接触区连接的c端口,所述第一凸起顶触在c端接触区。
[0009]优选的,所述1#端子包括1#端接触区、以及与1#端接触区连接的1#端口,所述2#端子包括2#端接触区、以及与2#端接触区连接的2#端口,所述3#端子包括3#端接触区、以及与3#端接触区连接的3#端口,所述1#端接触区、2#端接触区、3#端接触区呈弧形排布。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具有弹性。
[0011]优选的,所述接触片铆合在转子处。
[0012]优选的,所述转子一侧表面与接触片连接、另一侧表面开设有波浪形凹陷,所述波浪形凹陷与定位片接触。
[0013]优选的,所述定位片包括与外壳固定连接的横条以及与横条一体连接并具有弹性的弧形片,所述弧形片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卡在波浪形凹陷中。
[0014]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的编码开关,结构小巧,有效改善产品的小型化进程,开关导通稳定,触点接触可靠,品质优秀。通过4个端子实现3个不同的档位,实现3种不同的导通功能,功能性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的分解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的结构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的局部结构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的局部结构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的局部结构图。
[0021]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转子的结构图。
[0022]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处于1档的状态图。
[0023]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处于2档的状态图。
[0024]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编码开关处于3档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6]请参考图1

9,本技术实施例包括:
[0027]一种编码开关,包括针座1、与针座1卡接并与针座1形成腔室的外壳2、安装在针座1上的码盘端子3、与针座1转动连接的转子4、固定安装在转子4上并用于导通码盘端子3的接触片5,码盘端子3包括相互不接触的c端子31、1#端子32、2#端子33、3#端子34,1#端子32、2#端子33、3#端子34并排排列且位于c端子31的下方,接触片5包括接触片主体51、与接触片主体51一体连接且与c端子31可移动接触的第一凸起52、以及与接触片主体51一体连接且与1#端子32或2#端子33或3#端子34可移动接触的第二凸起53。
[0028]第一凸起52和第二凸起53具有弹性。第一凸起52始终与c端子31接触。第二凸起53与1#端子32、2#端子33、3#端子34三者中的一个相接触,第二凸起随着档位的变化而与在1

3#端子间切换。
[0029]c端子31包括呈弧形的c端接触区311、以及与c端接触区311连接的c端口312,第一凸起52顶触在c端接触区311。1#端子32包括1#端接触区321、以及与1#端接触区321连接的1#端口322,2#端子33包括2#端接触区331、以及与2#端接触区331连接的2#端口332,3#端子34包括3#端接触区341、以及与3#端接触区341连接的3#端口342,1#端接触区321、2#端接触区331、3#端接触区341呈弧形排布。
[0030]接触片5铆合在转子4处。转子4一侧表面与接触片5连接、另一侧表面开设有波浪形凹陷41,波浪形凹陷41与定位片6接触。定位片6包括与外壳2固定连接的横条61以及与横条61一体连接并具有弹性的弧形片62,弧形片62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凸起621,定位凸起621卡在波浪形凹陷41中。定位片与转子的波浪形凹陷咬合,转子转动时,定位片的定位凸起卡入不同的波浪形凹陷中,从而产生手感,并实现旋转角度定位功能。
[0031]本编码开关通过4个端子实现3个不同的档位,实现3种不同的导通功能,功能性好,结合附图,3个档位具体如下。
[0032]如图7,转子逆时针转动60
°
,编码开关处于1档,第一凸起52与c端接触区311接触,第二凸起53与1#端接触区321接触,c端接触区311与1#端接触区321导通,则c端口312与1#端口322导通。
[0033]如图8,转子处于初始位置,编码开关处于2档,第一凸起52与c端接触区311接触,第二凸起53与2#端接触区331接触,c端接触区311与2#端接触区331导通,则c端口312与2#端口332导通。
[0034]如图9,转子顺时针转动60
°
,编码开关处于3档,第一凸起52与c端接触区311接触,第二凸起53与3#端接触区341接触,c端接触区311与3#端接触区341导通,则c端口312与3#端口342导通。
[0035]综上,本实施例的编码开关,结构小巧,有效改善产品的小型化进程,开关导通稳定,触点接触可靠,品质优秀。通过4个端子实现3个不同的档位,实现3种不同的导通功能,功能性好。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码开关,包括针座(1)、与针座(1)卡接并与针座(1)形成腔室的外壳(2)、安装在针座(1)上的码盘端子(3)、与针座(1)转动连接的转子(4)、固定安装在转子(4)上并用于导通码盘端子(3)的接触片(5),其特征在于,所述码盘端子(3)包括相互不接触的c端子(31)、1#端子(32)、2#端子(33)、3#端子(34),所述1#端子(32)、2#端子(33)、3#端子(34)并排排列且位于c端子(31)的下方,所述接触片(5)包括接触片主体(51)、与接触片主体(51)一体连接且与c端子(31)可移动接触的第一凸起(52)、以及与接触片主体(51)一体连接且与1#端子(32)或2#端子(33)或3#端子(34)可移动接触的第二凸起(5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52)始终与c端子(31)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53)与1#端子(32)、2#端子(33)、3#端子(34)三者中的一个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c端子(31)包括呈弧形的c端接触区(311)、以及与c端接触区(311)连接的c端口(312),所述第一凸起(52)顶触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正明彭建兵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