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093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50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终端,镜头模组包括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沿光轴排列。第一镜头用于实现长焦,第二镜头用于实现对焦。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入光侧表面包括透光区和第一反射区;第一透镜的出光侧表面包括第二反射区和出光区;第一反射区和第二反射区用于折返射入到第一透镜内的光线。第二镜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透镜,至少一个第二透镜为调焦透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透镜实现折返光路,从而实现长焦镜头的效果,另外,由于光路进行折返,从而可采用较小尺寸的直立式镜头模组,降低了摄像模组的尺寸,使得摄像模组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终端
[0001]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08月3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0901470.0、申请名称为“一种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终端”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申请涉及到摄像头
,尤其涉及到一种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终端。

技术介绍

[0003]长焦镜头对于拍摄远景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演唱会、风景照,通过传感器上的长焦镜头,我们自己不需要机械移动,就可以拍摄远处的场景。在同样的拍摄距离内,拍同样的景物可以就某个局部拍得比普通镜头大且清晰。长焦镜头让手机影像功能丰富化、成像优质化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用户的使用场景和创作空间,帮助用户突破空间、物理限制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带来更多玩味的操作,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以及乐趣。
[0004]现有技术中的长焦镜头采用光学变焦,光学变焦是依靠光学镜头来实现变焦,它的变焦方式主要取决于镜头的焦距,通过相机镜片移动来放大和缩小景物,这就是所谓的光学变焦。超远距离的变焦成像其实有一定的拍摄难度。在长焦镜头应用在手机上时,受限于手机机身设计原因,摄像头采用多片小尺寸的镜片组成。另外,随着手机的薄型化发展,手机内部空间的厚度很薄,没有堆叠长焦镜头的物理空间,因此现有技术中手机上应用的长焦镜头已经无法适应手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终端,降低镜头模组的尺寸,提高镜头模组的适应性。
[000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该镜头模组包括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沿光轴排列,且第一镜头靠近物侧,第二镜头靠近像侧。其中,第一镜头用于实现长焦,第二镜头用于实现对焦。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入光侧表面包括透光区和第一反射区;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侧表面包括第二反射区和出光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和第二反射区用于折返从透光区射入到所述第一透镜内的光线。第二镜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透镜,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为调焦透镜。在设置时,至少一个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沿所述光轴排列。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透镜实现折返光路,从而实现长焦镜头的效果,另外,由于光路进行折返,从而可采用较小尺寸的直立式镜头模组,降低了摄像模组的尺寸,使得摄像模组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
[000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反射区位于所述入光侧表面的中心位置,所述透光区环绕所述第一反射区;所述出光区位于所述出光侧表面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反射区环绕所述出光区设置。通过第一反射区和出光区相对设置,透光区与第二反射区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光线可在第一透镜中折返。
[000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透光区为平面;所述第一反射区为内凹的球形区。通过内凹的球形区方便光线折射到出光区。
[000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出光侧表面为外凸的球形面。采用球形面方便第二反射区将光线反射到第一反射区,同时也方便出光侧对光线进行汇聚。
[00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反射区和所述第二反射区分别贴附有反射膜层。通过反射膜层提高了反射效果。
[00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第一镜筒,所述第一透镜固定在所述第一镜筒内;所述第二镜头还包括第二镜筒,所述第二透镜的个数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二透镜沿所述光轴排列并固定在所述第二镜筒内。通过分别设置的镜筒支撑透镜,另外,透镜可根据需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镜筒内。
[00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第一镜筒,所述第一透镜固定在所述第一镜筒内,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固定在第一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三透镜,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透镜为调焦透镜;所述第二镜头还包括第二镜筒,所述第二透镜的个数为一个,且所述一个第二透镜固定在所述第二镜筒内。通过分别设置的镜筒支撑透镜,另外,透镜可根据需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镜筒内。
[00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中,至少一个镜头可相对所述支架沿所述光轴方向滑动。通过支架支撑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
[00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镜头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镜头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支架连接。通过一个镜头固定,另一个镜头滑动的方式实现调焦。
[00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镜头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二镜头通过第二弹性件与所述支架连接。通过两个镜头可分别与支架滑动的方式实现调焦。
[00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内设置有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轴;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分别滑动装配在所述轴上。通过两个镜头可分别与支架滑动的方式实现调焦。
[00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镜头或第二镜头运动,实现调焦。
[001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驱动机构可为对焦AF(Auto Focus,自动对焦)驱动马达,采用不同的驱动机构驱动镜头模组对焦。
[0019]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连接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模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透镜实现折返光路,从而实现长焦镜头的效果,另外,由于光路进行折返,从而可采用较小尺寸的直立式镜头模组,降低了摄像模组的尺寸,使得摄像模组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
[00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补偿所述镜头模组抖动的防抖马达。通过第三弹性件用于防抖马达的配合改摄像模组的防抖效果。
[00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第三弹性件为弹簧或者悬丝。均可支撑支架。
[0022]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子所述壳体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透镜实现折返光路,从而实现长焦镜头的效
果,另外,由于光路进行折返,从而可采用较小尺寸的直立式镜头模组,降低了摄像模组的尺寸,使得摄像模组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摄像模组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0025]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3中的A

A处的剖视图;
[0027]图5为第一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图6中B

B处的剖视图;
[0030]图8为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配合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结构应用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镜头的剖视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排列的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靠近物侧,所述第二镜头靠近像侧;所述第一镜头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光侧表面包括透光区和第一反射区;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侧表面包括第二反射区和出光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和第二反射区用于折返从所述透光区射入到所述第一透镜内的光线,以使所述光线通过所述出光区沿光轴方向射入所述第二镜头;所述第二镜头包括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沿所述光轴排列,所述第二透镜为调焦透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位于所述入光侧表面的中心位置,所述透光区环绕所述第一反射区;所述出光区位于所述出光侧表面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二反射区环绕所述出光区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为平面;所述第一反射区为内凹的球形区。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侧表面为外凸的球形面。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和所述第二反射区分别贴附有反射膜层,所述反射膜层的反射面朝向所述第一透镜的内部。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第一镜筒,所述第一透镜固定在所述第一镜筒内;所述第二镜头还包括第二镜筒,所述第二透镜固定在所述第二镜筒内。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三透镜,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沿所述光轴排列,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透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透镜为调焦透镜。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数量为三个。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透镜之间。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盖板;所述第一镜筒的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其中一端的开口处,且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镜筒的端部固定连接。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筒的内侧壁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呈尺寸逐渐减小的阶梯状;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镜筒靠近物侧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一镜筒靠近像侧的一端;所述第一透镜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筒内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位置处,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第一镜筒的所述第一端。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头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镜筒的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实李坤宜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