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0879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对耐久性以及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少的轮胎(2)。该轮胎(2)的冠带(20)由覆盖带束(14)整体的全冠带(48)、和配置为在轴向上分离并覆盖带束(14)的端部(46)的一对端冠带(50)构成。冠带(20)的剖面包含多个冠带条带(52)的剖面。在全冠带48的剖面中,多个冠带条带(52)的剖面隔开间隙并排。在各个端冠带(50)的剖面中,多个冠带条带(52)的剖面无间隙地并排。在轴向上,端冠带(50)的内端(62)配置为从胎肩周向沟(24s)的底部(BT)分离。的底部(BT)分离。的底部(BT)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详细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轿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0002]设置于胎面与带束之间的冠带包含实际沿周向延伸的冠带帘线。作为该冠带,公知有覆盖带束整体的全冠带以及覆盖带束的端部的端冠带。
[0003]冠带通过将包含冠带帘线的冠带条带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冠带条带通常不隔开间隙而紧密地被卷绕,但研究了隔开间隙将冠带条带稀疏地卷绕的情况(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2307号公报
[0005]若将冠带条带稀疏地卷绕而形成冠带,则冠带所带来的约束力降低。约束力的降低会对轮胎的与路面接地的接地面的轮廓形状产生影响。若接地长度增长,接地面积增加,则存在导致滚动阻力的上升、操纵稳定性的降低的担忧。例如,若采用薄的胎面,则能够抑制滚动阻力的上升。但是,刻设在胎面的周向沟的底部的部分也变薄,因此若变形集中在该部分,则担心产生龟裂等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对耐久性以及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少的轮胎。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轮胎具备:刻设有多个周向沟的胎面、在径向上位于上述胎面的内侧的带束、以及在径向上位于上述胎面与上述带束之间并将包含并列的多条冠带帘线在内的冠带条带卷绕为螺旋状而成的冠带。上述冠带由覆盖上述带束整体的全冠带、和配置为在轴向上分离并覆盖上述带束的端部的一对端冠带构成。上述冠带的剖面包含多个上述冠带条带的剖面。在上述全冠带的剖面中,多个上述冠带条带的剖面隔开间隙并排。在各个上述端冠带的剖面中,多个上述冠带条带的剖面无间隙地并排。多个上述周向沟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周向沟是胎肩周向沟,在轴向上,上述端冠带的内端配置为从上述胎肩周向沟的底部分离。
[0008]优选,在该轮胎中,多个上述周向沟中的、具有最大沟宽的周向沟是宽周向沟,上述间隙的大小比上述宽周向沟的底部宽度窄。
[0009]优选,在该轮胎中,从赤道面至上述带束的端部为止的轴向距离是基准宽度,距上述赤道面的轴向距离相当于上述基准宽度的0.75倍的位置是基准位置,上述胎肩周向沟在轴向上位于比上述基准位置靠内侧的位置。
[0010]优选,在该轮胎中,上述冠带帘线是由尼龙纤维构成的帘线,或者将由尼龙纤维构成的股线与由芳族聚酰胺纤维构成的股线捻合而成的混合帘线。
[0011]优选,在该轮胎中,在轴向上,上述端冠带的内端位于上述胎肩周向沟的外侧。从上述带束的端部至上述端冠带的内端为止的轴向距离相对于从上述带束的端部至上述胎
肩周向沟的底部为止的轴向距离之比为0.25以上且0.90以下。
[0012]优选,在该轮胎中,在轴向上,上述端冠带的内端位于上述胎肩周向沟的内侧。从上述带束的端部至上述端冠带的内端为止的轴向距离相对于从上述带束的端部至上述胎肩周向沟的底部为止的轴向距离之比为1.20以上且1.55以下。
[0013]优选,在该轮胎中,在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并且将轮胎的外倾角设为0
°
的状态下,作为纵向负载将正规负载加载于轮胎,并使该轮胎与平坦的路面接触而得到的基准接地面中,由沿着赤道面计测的赤道接地长度相对于与上述基准接地面的基准接地宽度的80%的宽度相当的位置处的基准接地长度之比表示的、上述基准接地面的形状指数为1.10以上且1.50以下。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获得能够抑制对耐久性以及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少的轮胎。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16]图2是表示冠带条带的立体图。
[0017]图3是对冠带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的简图。
[0018]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19]图5是对计算接地面的形状指数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20]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21]附图标记的说明
[0022]2、72

轮胎;4

胎面;6

侧壁;10

胎圈;12

胎体;14

带束;20

冠带;22

胎面表面;24、24s、24c、24w

周向沟;48

全冠带;50、74

端冠带;52

冠带条带;54

冠带帘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详细地进行说明。
[0024]在本公开中,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并且不对该轮胎加载负载的状态被称为正规状态。在本专利技术中,只要不特别地言及,则轮胎的各部的尺寸以及角度在正规状态下被测定。
[0025]正规轮辋意味着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中被规定的轮辋。JATMA规格中的应用轮辋所含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中的“Design Rim”以及ETRTO规格中的“Measuring Rim”是正规轮辋。
[0026]正规内压意味着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中被规定的内压。JATMA规格中的“最高气压”、TRA规格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中的“INFLATION PRESSURE”是正规内压。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只要不特别言及,则正规内压是180kPa。
[0027]正规负载意味着在轮胎所依据的规格中被规定的负载。JATMA规格中的“最大负荷能力”、TRA规格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中的“LOAD CAPACITY”是正规负载。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
只要不特别言及,则正规负载是相当于上述负载的88%的负载。
[0028]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2的一部分。该轮胎2安装于轿车。在图1中,轮胎2组装于轮辋R。该轮辋R是正规轮辋。向轮胎2的内部填充空气,而将轮胎2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该轮胎2处于正规状态。组装于轮辋R的轮胎2也被称为轮胎-轮辋复合体。轮胎-轮辋复合体具备轮辋R与组装于该轮辋R的轮胎2。
[0029]图1示出了沿着包含轮胎2的旋转轴在内的平面剖切的该轮胎2的剖面的一部分。在图1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在图1中,点划线CL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
[0030]该轮胎2具备:胎面4、一对侧壁6、一对边口部8、一对胎圈10、胎体12、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刻设有多个周向沟的胎面、在径向上位于所述胎面的内侧的带束、以及在径向上位于所述胎面与所述带束之间并将包含并列的多条冠带帘线在内的冠带条带卷绕为螺旋状而成的冠带,所述冠带由覆盖所述带束整体的全冠带、和配置为在轴向上分离并覆盖所述带束的端部的一对端冠带构成,所述冠带的剖面包含多个所述冠带条带的剖面,在所述全冠带的剖面中,多个所述冠带条带的剖面隔开间隙并排,在各个所述端冠带的剖面中,多个所述冠带条带的剖面无间隙地并排,多个所述周向沟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周向沟是胎肩周向沟,在轴向上,所述端冠带的内端配置为从所述胎肩周向沟的底部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周向沟中的、具有最大沟宽的周向沟是宽周向沟,所述间隙的大小比所述宽周向沟的底部宽度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从赤道面至所述带束的端部的轴向距离是基准宽度,距所述赤道面的轴向距离相当于所述基准宽度的0.75倍的位置是基准位置,所述胎肩周向沟在轴向上位于比所述基准位置靠内侧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冠带帘线是由尼龙纤维构成的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鬼塚怜奈新井真人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