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019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包括凹槽开设于所述人体模块的外侧,所述真皮模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外接块,且外接块与凹槽相连接,所述第一血管模块的末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外侧连接有对接块,所述对接块的外端连接有可转动的活动环,且活动环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并且固定块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连接块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该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设置有插块和牵引绳,通过推动拨块沿固定轴进行移动,使得齿条带动齿轮进行转动,进而通过牵引绳的收卷拉动插块与外接块脱离卡合结构,使得真皮模块与凹槽脱离固定卡合结构,使用者即可便捷的对真皮模块进行更换。使用者即可便捷的对真皮模块进行更换。使用者即可便捷的对真皮模块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教学器具
,具体为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

技术介绍

[0002]在医学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练习常需要通过训练模型进行实践和考核,但是现有的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比如;
[0003]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难度较大,多需要进行反复训练才能提高经验丰富度,训练模型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其表面真皮模块以及模型内端静脉血管模块会出现较多针孔,影响后续练习的准确性,现有模型不便于及时对模块进行更换。
[0004]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难度较大,多需要进行反复训练才能提高经验丰富度,训练模型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其表面真皮模块以及模型内端静脉血管模块会出现较多针孔,影响后续练习的准确性,现有模型不便于及时对模块进行更换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其主要由人体模块、真皮模块、第一血管模块和第二血管模块组成,所述人体模块外端设置有真皮模块,且人体模块内端设置有第一血管模块,并且第一血管模块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血管模块,
[0007]包括:
[0008]凹槽,开设于所述人体模块的外侧,所述真皮模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外接块,且外接块与凹槽相连接,所述第一血管模块的末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外侧连接有对接块,所述对接块的外端连接有可转动的活动环,且活动环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并且固定块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连接块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且连接槽的末端开设有暗槽;
[0009]插块,设置于所述人体模块的内端,且插块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弹簧,并且插块的末端固定连接有牵引绳,所述人体模块的内端设置有可转动的齿轮,且齿轮的轴端与牵引绳末端相连接,所述人体模块的内端固定安装有固定轴,且固定轴的外表面套接有拨块,所述拨块的底端连接有齿条,且齿条与齿轮外侧相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真皮模块与外接块为固定一体化结构,且外接块通过凹槽与人体模块构成卡合结构,所述对接块与活动环为转动连接,且活动环与固定块为固定一体化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外表面等角度安装有三组卡块,且卡块与连接槽为滑动连接,并且卡块与暗槽为卡合结构,通过卡块与暗槽的卡合结构使得血管模块组进行稳定对接。
[0012]优选的,所述插块顶端与外接块为卡合连接,且插块与人体模块内端为滑动连接,并且插块通过第一弹簧与人体模块内端构成弹性结构,通过插块与外接块的卡合固定,使得真皮模块被稳定固定在凹槽中。
[0013]优选的,所述插块的末端与牵引绳末端固定连接,且牵引绳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齿轮的轴端外表面上,通过牵引绳的收卷拉动插块进行移动。
[0014]优选的,所述固定轴与拨块为滑动连接,且拨块通过第二弹簧与人体模块内端构成弹性结构,并且拨块底端齿条与齿轮为啮合连接,通过拨块的推动带动齿条与齿轮进行啮合传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
[0016]1.设置有插块和牵引绳,通过推动拨块沿固定轴进行移动,使得齿条带动齿轮进行转动,进而通过牵引绳的收卷拉动插块与外接块脱离卡合结构,使得真皮模块与凹槽脱离固定卡合结构,使用者即可便捷的对真皮模块进行更换;
[0017]2.设置有连接块和对接块,通过连接块与对接块顶端的固定块进行嵌套安装,使得卡块进入连接槽中,转动活动环带动固定块和卡块进行同步运动,使得卡块进入暗槽被卡合固定,从而使得两组血管模型进行稳定对接,可拆卸式结构便于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人体模块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对接块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连接块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人体模块;2、凹槽;3、真皮模块;4、外接块;5、第一血管模块;6、第二血管模块;7、连接块;8、对接块;9、活动环;10、固定块;11、卡块;12、连接槽;13、暗槽;14、插块;15、第一弹簧;16、牵引绳;17、齿轮;18、固定轴;19、拨块;20、齿条;21、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其主要由人体模块1、真皮模块3、第一血管模块5和第二血管模块6组成,人体模块1外端设置有真皮模块3,且人体模块1内端设置有第一血管模块5,并且第一血管模块5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血管模块6,
[0026]包括:
[0027]凹槽2,开设于人体模块1的外侧,真皮模块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外接块4,且外接块4与凹槽2相连接,第一血管模块5的末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7,且连接块7的外侧连接有对接
块8,对接块8的外端连接有可转动的活动环9,且活动环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0,并且固定块10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卡块11,连接块7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12,且连接槽12的末端开设有暗槽13;
[0028]插块14,设置于人体模块1的内端,且插块14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弹簧15,并且插块14的末端固定连接有牵引绳16,人体模块1的内端设置有可转动的齿轮17,且齿轮17的轴端与牵引绳16末端相连接,人体模块1的内端固定安装有固定轴18,且固定轴18的外表面套接有拨块19,拨块19的底端连接有齿条20,且齿条20与齿轮17外侧相连接。
[0029]真皮模块3与外接块4为固定一体化结构,且外接块4通过凹槽2与人体模块1构成卡合结构,对接块8与活动环9为转动连接,且活动环9与固定块10为固定一体化结构,固定块10的外表面等角度安装有三组卡块11,且卡块11与连接槽12为滑动连接,并且卡块11与暗槽13为卡合结构。
[0030]插块14顶端与外接块4为卡合连接,且插块14与人体模块1内端为滑动连接,并且插块14通过第一弹簧15与人体模块1内端构成弹性结构,插块14的末端与牵引绳16末端固定连接,且牵引绳16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齿轮17的轴端外表面上,固定轴18与拨块19为滑动连接,且拨块19通过第二弹簧21与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AR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训练模型,其主要由人体模块(1)、真皮模块(3)、第一血管模块(5)和第二血管模块(6)组成,所述人体模块(1)外端设置有真皮模块(3),且人体模块(1)内端设置有第一血管模块(5),并且第一血管模块(5)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血管模块(6),其特征在于,包括:凹槽(2),开设于所述人体模块(1)的外侧,所述真皮模块(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外接块(4),且外接块(4)与凹槽(2)相连接,所述第一血管模块(5)的末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7),且连接块(7)的外侧连接有对接块(8),所述对接块(8)的外端连接有可转动的活动环(9),且活动环(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0),并且固定块(10)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卡块(11),所述连接块(7)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12),且连接槽(12)的末端开设有暗槽(13);插块(14),设置于所述人体模块(1)的内端,且插块(14)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弹簧(15),并且插块(14)的末端固定连接有牵引绳(16),所述人体模块(1)的内端设置有可转动的齿轮(17),且齿轮(17)的轴端与牵引绳(16)末端相连接,所述人体模块(1)的内端固定安装有固定轴(18),且固定轴(18)的外表面套接有拨块(19),所述拨块(19)的底端连接有齿条(20),且齿条(20)与齿轮(17)外侧相连接。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靓文达王子桐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领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