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茶工艺中使用的内衬、一种绿茶的制茶工艺以及一种易于冲泡的绿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9873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茶工艺中使用的内衬,内衬,包括球径为30~40mm的本体,所述本体球面上可拆卸设置有6~12根小刺,所述小刺的长度为3~5mm。该内衬用于供待加工茶叶进行固定,并同时对茶叶进行局部刺破,提高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同时提供了使用该内衬的一种绿茶的制茶工艺,该工艺提供了一种易于冲泡的绿茶,进行冲泡后叶片展开过程形态优美,展开后叶片也呈现完整状态,同时也具有更佳的有效成分溶出率,茶色清澈无渣,观感和口感俱佳,使其具有了能与由茶叶嫩芽制成的高端绿茶比肩的品质。的品质。的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茶工艺中使用的内衬、一种绿茶的制茶工艺以及一种易于冲泡的绿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绿茶加工工艺
,尤其涉及一种制茶工艺中使用的内衬、一种绿茶的制茶工艺以及一种易于冲泡的绿茶。

技术介绍

[0002]绿茶是未经发酵的一种茶叶,其加工工艺较为简单,一般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经过加工后即可分装上市销售。
[0003]现有的绿茶对原料要求最高,往往只采用最为细嫩的嫩芽,其采摘最为讲究时间,如龙井茶、黄山毛峰、碧螺春等名茶,都会讲究“明前茶”、“雨前茶”等,各个时间段所采的茶叶价值千差万别,即传统所谓的“明前茶,贵如金;夏暑茶,贱如草”。经过这些采摘后的其他茶叶往往不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茶农选择直接废弃,或者作为大宗绿茶的原料进行出售。
[0004]由于传统加工工艺的限制,采用较老的茶叶加工所得的绿茶在冲泡时,绿茶中的有效成分溶出率较低。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6212748A提供了一种易于冲泡的颗粒绿茶加工工艺,其在杀青前对茶叶进行穿刺处理,然后在揉捻后进行膨化、释压冷冻处理,最终提高了较老茶叶的有效成分溶出率,使得茶叶易于冲泡,即温水即可冲泡,同时出渣量少。
[0005]但是,该工艺所加工的颗粒绿茶本身为低品质的绿茶,其所得产品经冲泡后茶渣形态不完整,有碎渣,观感、口感俱为不佳,只适合用于加工大宗绿茶,作为袋泡茶、茶叶深加工原料,不适合作为终端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茶工艺中使用的内衬、一种绿茶的制茶工艺以及一种易于冲泡的绿茶,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颗粒绿茶虽然有效成分溶出率高但是形态不佳,观感差的问题。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茶工艺中使用的内衬,包括球径为30~40mm的本体,所述本体球面上可拆卸设置有6~12根小刺,所述小刺的长度为3~5mm。该内衬用于供待加工茶叶进行固定,并同时对茶叶进行局部刺破,提高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0008]进一步地,所述小刺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小端还设置有卡紧段,所述本体球面上凹陷设置有供卡紧段卡入的卡合孔。
[0009]进一步地,内衬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还设有若干通气孔以及若干连接孔,所述本体上还固定连接有长度大于所述小刺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孔可拆卸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本体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支脚且底板上凹陷设置有供另一底板的所述支脚插入的定位孔。
[0011]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孔和所述连接孔在所述底板呈环形分布,每相邻两圈所述通
气孔之间均设置有一圈所述连接孔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孔连接后,对应的所述本体位于两所述通气孔之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为圆形且其上设置的所述通气孔的圈数为2或3圈。
[0013]进一步地,本体为空心球体。
[0014]为了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使用上述内衬的一种绿茶的制茶工艺,其包括步骤如下:
[0015]对鲜茶叶依次进行杀青、揉捻,其中使用的鲜茶叶为当年新发嫩叶且其展开长度为45~65mm;
[0016]将经揉捻所得的茶叶包裹在内衬外,然后送入保压装置中进行保压处理,保压处理温度为50~60℃、压力为0.5~0.7Mpa、持续时间为10~20min;
[0017]经保压处理后的内衬和茶叶取出降温至室温,将所述内衬分离后所得的茶叶展开然后进行干燥处理。
[0018]进一步地,所述内衬为球形,每一所述内衬外均包裹有2~3片茶叶。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易于冲泡的绿茶,其采用上述制茶工艺加工而成,茶叶两端向上弯曲呈弧形且长度展开长度为40~60mm。
[00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采用完整叶片(较老的第三片至第五片)的鲜茶叶进行加工,其价值不如茶叶嫩芽,一般作为袋泡茶等的原料(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大宗绿茶),通过在加工过程中将茶叶叶片包裹在内衬的球形本体外形成球体后进行保压处理(在茶叶内设置内衬的球形本体,能够避免在保压处理过程中茶叶被施加的压力压破变形),同时使得经干燥后的茶叶具有完整的卷曲形态,进行冲泡后叶片展开过程形态优美,展开后叶片也呈现完整状态,同时也具有更佳的有效成分溶出率,茶色清澈无渣,观感和口感俱佳,使其具有了能与由茶叶嫩芽制成的高端绿茶比肩的品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一;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二;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底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上述附图中:
[0027]1、本体;2、小刺;3、底板;4、通气孔;5、连接孔;6、连接杆;7、支脚;8、定位孔;9、小孔;10、卡紧段;11、连接段;12、穿过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工绿茶的内衬,其包括球径为30~40mm的本体1,所述本体1球面上可拆卸设置有6~12根小刺2,所述小刺2的长度为3~5mm。设置的小刺2穿透茶叶,对茶叶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对茶叶的内部组织进行了一定的破坏,同时因小刺2尺寸较小不足以将茶叶撕裂,因此小刺2的设置有利于其中的有效成分溶出,特别地,当本体1的球径为35mm、小刺2长度为4mm时,有效成分溶出率最高,其中,设置的本体为空心球体,将本体为空心不锈钢球体,即保证了强度也不至于过重,更进一步地,本体1上还开设有若干小孔9,这些小孔9不供小刺连接,茶叶覆盖整个本体1后,这些小孔9起到本体1内部和外部连通的作用,使得在后续高压处理过程中本体1内外气压差较小,避免本体1被压变形,同时更好地对茶叶进行支撑;
[0032]小刺2的长度很短,经保压处理后随压力的释放以及温度的降低,被固定在本体1上的茶叶能够顺利与小刺2以及内衬本体1脱离且经保压处理后使得茶叶容易卷曲成筒形,送入干燥装置(如烘干箱)后不会产生变形最终被干燥成绿茶产品,经热水冲泡后茶叶能够顺利展开,同时对茶叶的整体形态影响很小,茶叶吸水后小刺2穿刺留下的刺孔即在茶叶膨胀后消失,展现完整美观的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茶工艺中使用的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径为30~40mm的本体,所述本体球面上可拆卸设置有6~12根小刺,所述小刺的长度为3~5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刺包括大端和小端,所述小端还设置有卡紧段,所述本体球面上凹陷设置有供卡紧段卡入的卡合孔。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衬,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还设有若干通气孔以及若干连接孔,所述本体上还固定连接有长度大于所述小刺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孔可拆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本体的一面固定连接有支脚且底板上凹陷设置有供另一底板的所述支脚插入的定位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和所述连接孔在所述底板呈环形分布,每相邻两圈所述通气孔之间均设置有一圈所述连接孔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孔连接后,对应的所述本体位于两所述通气孔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新务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东方昌绿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