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吸振装置、储液罐、压缩机组件及空调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吸振装置、储液罐、压缩机组件及空调。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通常会在压缩机一侧配置储液器(如气液分离器)来对压缩机进行防液击保护。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会有气流不断冲击储液器内壁,造成储液器振动,由于储液器与压缩机连接,储液器的振动会加剧压缩机的振动。而且,储液器通常仅依靠一支架安装支撑在压缩机的一侧,当压缩机振动时容易导致储液器沿压缩机的外周切向上进行往复摆动,进一步加剧压缩机的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针对现有储液器容易加剧压缩机振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力吸振装置、储液罐、压缩机组件及空调,该动力吸振装置、储液罐、压缩机组件及空调具有在多个方向上均具有减振的技术效果。
[0004]一种动力吸振装置,包括:
[0005]底座,被配置于振动体上;以及
[0006]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的多个抑振体;
[0007]其中,一部分所述抑振体共同被构造为能够抑制两两相交且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被配置于振动体上;以及连接于所述底座(10)上的多个抑振体(20);其中,一部分所述抑振体(20)共同被构造为能够抑制两两相交且不共面的三个线性方向中的至少两者上的振动,另一部分所述抑振体(20)共同被构造为能够抑制绕所述三个线性方向旋转设置的三个旋向中的至少一者上的振动,且所有所述抑振体(20)共同被构造为能够抑制所述三个线性方向以及所述三个旋向中的至少三者上的振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抑振体(20)包括至少两个线性抑振体(20a)和至少一个旋向抑振体(20b);每一所述线性抑振体(20a)和每一所述旋向抑振体(20b)均具有一抑振方向;每一所述线性抑振体(20a)的所述抑振方向对应于所述三个线性方向中的一者设置,且至少在对应的所述线性方向上存在分量;每一所述旋向抑振体(20b)的所述抑振方向对应于所述三个旋向中的一者设置,且至少在对应的所述旋向上存在分量;且所有所述抑振体(20)的所述抑振方向与所述三个线性方向以及所述三个旋向中的至少三者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线性抑振体(20a)的所述抑振方向呈直线型且沿对应的所述线性方向布设,每一所述旋向抑振体(20b)的所述抑振方向呈圆弧型且沿对应的所述旋向布设。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抑振体(20)均包括弹性部(a)和配重部(b),所述弹性部(a)连接于所述底座(10)上,所述配重部(b)设于所述弹性部(a)上,所述弹性部(a)被构造为随底座(10)振动时可在自身形变方向上弹性伸缩,所述配重部(b)在所述弹性部(a)弹性伸缩时沿所述弹性部(a)的形变方向移动;其中,每一所述抑振体(20)的所述抑振方向与自身的所述弹性部(a)的所述形变方向相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线性抑振体(20a)包括第一抑振体(21),所述至少一个旋向抑振体(20b)包括第二抑振体(22),所述第一抑振体(21)和/或所述第二抑振体(22)的所述弹性部(a)和所述配重部(b)分别为第一弹性部(a1)和第一配重部(b1);所述底座(10)上构造有引导部(11),所述第一弹性部(a1)对应安装于所述引导部(11),所述引导部(11)引导所述第一弹性部(a1)仅在自身形变方向上弹性伸缩;所述第一配重部(b1)固接在所述第一弹性部(a1)上,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a1)弹性伸缩时沿所述引导部(11)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a1)包括第一弹簧(a11)和第二弹簧(a12),所述第一配重部(b1)包括滑块(b11)和配重棒(b12);所述第一弹簧(a11)和所述第二弹簧(a12)沿对应的所述形变方向相邻设置;所述滑块(b11)固接在所述第一弹簧(a11)和所述第二弹簧(a12)的相对两端之间,所述第一弹簧(a11)和所述第二弹簧(a12)的相背两端均连接在所述引导部(11)上;所述配重棒(b12)固定在所述滑块(b11)上,所述滑块(b11)沿所述引导部(11)可滑动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棒(b12)包括棒体(b121)和多个粒子(b122),所述棒体(b121)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滑块(b11)上并界定一空
腔(s),所述多个粒子(b122)填充于所述空腔(s)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粒子(b122)被构造为能够在所述空腔(s)内彼此碰撞。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吸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线性抑振体(20a)包括第三抑振体(23),所述第三抑振体(23)的所述弹性部(a)和所述配重部(b)分别为第二弹性部(a2)和第二配重部(b2);所述第二弹性部(a2)包括形变支撑件(a23)和沿自身所述形变方向延伸设置的导向杆(a22),所述形变支撑件(a23)在自身所述形变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固接所述底座(10)和所述第二配重部(b2),且具有两个套接部(g)、并界定一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先平,汤雁翔,尹欧阳,陈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