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9617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包括阀体、第一排气组件和第二排气组件,第一排气组件设置于阀体顶端,第二排气组件设置于阀体外部一侧中间位置,第一排气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第一排气管焊接于阀体顶端,阀体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一排气管相连通,第一排气管内部设有密封塞,第二排气组件包括第二排气管、压力传感器和安装盒,第二排气管安装于阀体外部一侧,阀体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排气管相连通,安装盒设置于第二排气管顶部,且安装盒内顶壁上安装有单片机,第二排气管内侧设有阀板,第二排气管顶部安装有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第一排气组件和第二排气组件,使得该排气阀能够自行应对突发状况。使得该排气阀能够自行应对突发状况。使得该排气阀能够自行应对突发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供热工程的
,具体为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

技术介绍

[0002]放气井通常安装于供热管网的抬高点,用来排除高点聚集的空气,以免阻碍水流,保持管网的正常运行,每个放气井上均安装有自动排气阀。但现有排气阀大多只有一个对外排气通道,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例如排气通道发生故障或堵塞,导致气流无法排出,容易对整个供暖管网造成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主要提供了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包括阀体、第一排气组件和第二排气组件,所述第一排气组件设置于阀体的顶端,所述第二排气组件设置于阀体外部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排气组件包括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焊接于阀体的顶端,所述阀体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一排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内部中间位置的下端设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的底端延伸至第一通孔的内部且四周均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密封塞的顶端通过弹簧与第一排气管的内顶壁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组件包括第二排气管、压力传感器和安装盒,所述第二排气管安装于阀体外部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阀体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排气管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阀体内部一侧的下端,所述安装盒设置于第二排气管的顶部,且所述安装盒的内顶壁上安装有单片机,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内侧设有阀板,所述阀板的内侧竖向贯穿连接有转轴,所述第二排气管的顶部靠近安装盒的内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排气管的内侧并与转轴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密封塞外部两侧的上端对称连接有限位杆,所述第一排气管内部两侧的下端对称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杆与限位槽呈滑动连接。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限位杆与限位槽呈滑动连接,可以使得密封塞上下移动时更加稳定。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管的顶端环弹簧一周等分开设有四个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管远离阀体一侧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的内侧均设有防尘网。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防尘网,可以避免灰尘等杂物进入第一排气管或第二排气口中。
[0008]优选的,所述单片机通过导线分别与压力传感器和电机呈电性连接。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单片机,可以使得该排气阀更加智能化。
[0009]优选的,所述弹簧的内侧设有套杆。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套杆,可以使得弹簧更加稳定。
[0010]优选的,所述转轴靠近第二排气管内部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密封轴承与阀体连接。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密封轴承可以使得转轴以及阀板转动更加稳定。
[0011]优选的,所述阀体的底端连接有法兰盘。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法兰盘,可以便于将该排气阀与放气井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通过气流推动密封塞向上移动,可以使得阀体中过多的气流由第一排气口排出,并且能够通过在单片机上预设额定气压值,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阀体中的气压高于额定气压值时,则自行启动电机开启阀板,使得气流能够经第二排气口排出,从而实现当第一排气组件发生故障或阀体内部气压瞬间升高时,第二排气组件能够及时将过高的气压排出,使得该排气阀能够自行应对突发状况,避免对整个供暖管网造成不利的影响。
[0014]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的A区放大图;
[0018]图4为图2中的B区放大图。
[0019]图中:1、阀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第一排气组件;21、第一排气管;211、第一排气口;212、限位槽;22、弹簧;23、密封塞;231、限位杆;3、第二排气组件;31、第二排气管;311、第二排气口;32、阀板;321、转轴;33、压力传感器;34、安装盒;35、单片机;36、电机;4、法兰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3]请着重参照附图1

4,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包括阀体1、第一排气组件2和第二排气组件3,所述第一排气组件2设置于阀体1的顶端,所述第二排气组件3设置于阀体1外部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排气组件2包括第一排气管21,所述第一排气管21焊接于阀体1的顶端,所述阀体1通过第一通孔11与第一排气管21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
21内部中间位置的下端设有密封塞23,所述密封塞23的底端延伸至第一通孔11的内部且四周均与第一通孔11的内壁抵接,所述密封塞23的顶端通过弹簧22与第一排气管21的内顶壁连接,所述弹簧22的内侧设有套杆,通过套杆,可以使得弹簧22更加稳定,所述第二排气组件3包括第二排气管31、压力传感器33(型号:ZDO)和安装盒34,所述第二排气管31安装于阀体1外部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阀体1通过第二通孔12与第二排气管31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33安装于阀体1内部一侧的下端,所述安装盒34设置于第二排气管31的顶部,且所述安装盒34的内顶壁上安装有单片机35,所述第二排气管31的内侧设有阀板32,所述阀板32的内侧竖向贯穿连接有转轴321,所述转轴321靠近第二排气管31内部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密封轴承与阀体1连接,通过密封轴承可以使得转轴321以及阀板32转动更加稳定,所述第二排气管31的顶部靠近安装盒34的内部安装有电机36,所述电机36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排气管31的内侧并与转轴321连接,所述单片机35通过导线分别与压力传感器33和电机36呈电性连接,通过单片机35,可以使得该排气阀更加智能化。
[0024]请参照附图1

3所示,所述密封塞23外部两侧的上端对称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热工程用的放气井自动排气阀,包括阀体(1)、第一排气组件(2)和第二排气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组件(2)设置于阀体(1)的顶端,所述第二排气组件(3)设置于阀体(1)外部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排气组件(2)包括第一排气管(21),所述第一排气管(21)焊接于阀体(1)的顶端,所述阀体(1)通过第一通孔(11)与第一排气管(21)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21)内部中间位置的下端设有密封塞(23),所述密封塞(23)的底端延伸至第一通孔(11)的内部且四周均与第一通孔(11)的内壁抵接,所述密封塞(23)的顶端通过弹簧(22)与第一排气管(21)的内顶壁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组件(3)包括第二排气管(31)、压力传感器(33)和安装盒(34),所述第二排气管(31)安装于阀体(1)外部一侧的中间位置,所述阀体(1)通过第二通孔(12)与第二排气管(31)相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33)安装于阀体(1)内部一侧的下端,所述安装盒(34)设置于第二排气管(31)的顶部,且所述安装盒(34)的内顶壁上安装有单片机(35),所述第二排气管(31)的内侧设有阀板(32),所述阀板(32)的内侧竖向贯穿连接有转轴(321),所述第二排气管(31)的顶部靠近安装盒(34)的内部安装有电机(36),所述电机(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磊王莺歌邹兵苗毅丛才淇王立群于斌吕波崔佳关有芃崔再鑫王越付真伟孟繁星郭相南李景和李朝晔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