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9584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包芯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包括芯纱、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所述芯纱的外表面呈顺时针方向依次分布两个绕包纤维和一个包覆纤维,两个所述绕包纤维以顺捻的方式绕覆在芯纱的外表面上,所述包覆纤维设置在芯纱的底侧,所述包覆纤维呈S状逆时针方向缠绕在芯纱的外表面上,所述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相互交错假捻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提升赛络包芯纱滋生强度以及韧性的目的,能够提高纱线的强度,使赛络包芯纱避免出现断纱现象,提升赛络包芯纱的抗拉扯能力,而且赛络包芯纱织物具有吸湿好、静电少、不易起毛起球的特点,织成的织物易染色整理、穿着舒适,容易洗涤,且色泽鲜艳,美观大方。美观大方。美观大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


[0001]本技术涉及包芯纱
,尤其涉及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

技术介绍

[0002]包芯纱又称复合纱或包覆纱,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纱线。最初的包芯纱是以棉纤维为皮、涤纶短纤纱为芯开发的短纤维与短纤维包芯纱。包芯纱一般以强力和弹力都较好的合成纤维长丝为芯丝,外包棉、毛、粘胶纤维等短纤维一起加捻而纺制成的纱。包芯纱兼有长丝芯纱和外包短纤维的优良性能。
[0003]在目前赛络包芯纱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赛络包芯纱自身的透气性不足,导致所纺织的产品透气性严重降低,而且赛络包芯纱的强度明显不足,容易在纺织时出现断纱现象,该种状况不仅影响赛络包芯纱的适用范围,同时还降低了纺织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达到了提升赛络包芯纱滋生强度以及韧性的目的,能够提高纱线的强度,使赛络包芯纱避免出现断纱现象,提升赛络包芯纱的抗拉扯能力,而且赛络包芯纱织物具有吸湿好、静电少、不易起毛起球的特点,织成的织物易染色整理、穿着舒适,容易洗涤,且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包括芯纱、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所述芯纱的外表面呈顺时针方向依次分布两个绕包纤维和一个包覆纤维,两个所述绕包纤维以顺捻的方式绕覆在芯纱的外表面上,所述包覆纤维设置在芯纱的底侧,所述包覆纤维呈S状逆时针方向缠绕在芯纱的外表面上,所述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相互交错假捻成型。
[0006]进一步地,所述芯纱为涤棉长丝结构设置,所述包覆纤维为氨纶短纤维结构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芯纱的外表面设置有弧线状的曲向边,所述芯纱上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腔的内部设置有填充纤维。
[0008]进一步地,所述填充纤维上设置由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形状圆形。
[0009]进一步地,所述芯纱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芯纱上设置有汽孔,所述汽孔与内腔连通,所述汽孔位于凹陷槽中。
[0010]进一步地,所述绕包纤维包括由涤纶长丝假捻形成的长丝纤维,所述涤纶长丝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竹节段,所述涤纶长丝上设置有空腔。
[00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包覆纤维呈S状逆时针方向缠绕在芯纱的外表面上,同时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相互交错假捻成型,该形式的包芯能够提高纱线的强度,使赛络包芯纱避免出现断纱现象,能够提升赛络包芯纱的抗拉扯能力,而且芯纱采用涤棉长丝,利用涤棉在雨中受潮时具有抗拉伸性、抗撕裂性和抗收缩性,能够大幅度增强赛络包芯纱的物理性能,并保持赛络包芯纱织物遇水膨胀而具有拒水性,使织物的防水性抗污能提到提升,而且赛
络包芯纱织物具有吸湿好、静电少、不易起毛起球的特点,织成的织物易染色整理、穿着舒适,容易洗涤,且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0013]2、本技术通过将芯纱设置成具有弧线状的曲向边形状,能够使芯纱的柔韧性以及捻向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之间能够均匀排布,同时提高之间的紧密程度,避免出现捻度松垮现象,而且配合汽孔与内腔的连通,使芯纱的透气性得到提升,并且结合椭圆的凹陷槽能够增加水汽流通,使赛络包芯纱具备快速透气排湿的能力,同时银纤维的填充纤维能够赋予赛络包芯纱抗菌性能,避免细菌的滋生,并配合透气孔提高除菌效率。
[0014]3、本技术通过在涤纶长丝上设置竹节段,使赛络包芯纱的立体感较强,而且外表光洁、平滑、毛羽少,同时具有良好的伸长性和回缩性,具有缎彩竹节纱的独特风格,可依据竹节长短不同、粗细不同、节距不同、原料不同,开发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品种,能满足各类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织成的织物布面立体感强,风格特别,个性化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结构芯纱的单体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2中的A处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结构绕包纤维的单体示意图。
[0019]图中:1、芯纱;2、绕包纤维;3、包覆纤维;11、曲向边;12、内腔; 13、填充纤维;14、透气孔;15、凹陷槽;16、汽孔;21、涤纶长丝;22、竹节段;23、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包括芯纱1、绕包纤维2和包覆纤维3,芯纱1的外表面呈顺时针方向依次分布两个绕包纤维2和一个包覆纤维3,两个绕包纤维2以顺捻的方式绕覆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包覆纤维3设置在芯纱1的底侧,包覆纤维3呈S状逆时针方向缠绕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绕包纤维2和包覆纤维3相互交错假捻成型,通过包覆纤维呈S状逆时针方向缠绕在芯纱的外表面上,同时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相互交错假捻成型,该形式的包芯能够提高纱线的强度,使赛络包芯纱避免出现断纱现象,能够提升赛络包芯纱的抗拉扯能力,而且芯纱采用涤棉长丝,利用涤棉在雨中受潮时具有抗拉伸性、抗撕裂性和抗收缩性,能够大幅度增强赛络包芯纱的物理性能,并保持赛络包芯纱织物遇水膨胀而具有拒水性,使织物的防水性抗污能提到提升,而且赛络包芯纱织物具有吸湿好、静电少、不易起毛起球的特点,织成的织物易染色整理、穿着舒适,容易洗涤,且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0022]芯纱1为涤棉长丝结构设置,包覆纤维3为氨纶短纤维结构设置,芯纱1 的外表面设置有弧线状的曲向边11,芯纱1上设置有内腔12,内腔12的内部设置有填充纤维13,填充
纤维13上设置由透气孔14,透气孔14的形状圆形,芯纱1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槽15,凹陷槽15的形状为椭圆形,芯纱1上设置有汽孔16,汽孔16与内腔12连通,汽孔16位于凹陷槽15中,通过将芯纱1设置成具有弧线状的曲向边形状,能够使芯纱的柔韧性以及捻向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绕包纤维和包覆纤维之间能够均匀排布,同时提高之间的紧密程度,避免出现捻度松垮现象,而且配合汽孔16与内腔12的连通,使芯纱的透气性得到提升,并且结合椭圆的凹陷槽15能够增加水汽流通,使赛络包芯纱具备快速透气排湿的能力,同时银纤维的填充纤维能够赋予赛络包芯纱抗菌性能,避免细菌的滋生,并配合透气孔14提高除菌效率,绕包纤维2 包括由涤纶长丝21假捻形成的长丝纤维,涤纶长丝21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竹节段22,涤纶长丝21上设置有空腔23,通过在涤纶长丝上设置竹节段,使赛络包芯纱的立体感较强,而且外表光洁、平滑、毛羽少,同时具有良好的伸长性和回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包括芯纱(1)、绕包纤维(2)和包覆纤维(3),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1)的外表面呈顺时针方向依次分布两个绕包纤维(2)和一个包覆纤维(3),两个所述绕包纤维(2)以顺捻的方式绕覆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所述包覆纤维(3)设置在芯纱(1)的底侧,所述包覆纤维(3)呈S状逆时针方向缠绕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所述绕包纤维(2)和包覆纤维(3)相互交错假捻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1)为涤棉长丝结构设置,所述包覆纤维(3)为氨纶短纤维结构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色纺紧密赛络包芯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1)的外表面设置有弧线状的曲向边(11),所述芯纱(1)上设置有内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宝安沈桥庆陈琪朱亦奇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