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8310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电动或者混动汽车中能够承担大功率充电的充电电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缆,包括外护套、液冷管、多根正极电缆以及多根负极电缆;液冷管用于供冷却液流动;多根正极电缆中至少有一部分紧贴液冷管,每根正极电缆包括正极导线以及包裹正极导线的绝缘层;多根负极电缆紧中至少有一部分也紧贴液冷管,每根负极电缆包括负极导线以及包裹负极导线的绝缘层;外护套套设在液冷管、正极电缆以及负极电缆的外侧。本公开将大电流充电电缆中将功率线缆等分为若干份,有效地增加功率电缆与液冷管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面积和热传导面积,有效地提升散热效率。有效地提升散热效率。有效地提升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电动或者混动汽车中能够承担大功率充电的充电电缆。

技术介绍

[0002]快速高效的充电是目前电动或者混动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由于快速高效的充电需要充电电缆承载较大电流,因此对充电电缆的要求较高,线缆芯线连接大电流时产生的热量较高,因此,大功率的充电电缆都需要进行散热设计。
[0003]相关技术中,用于大功率充电的充电电缆包括一根正极电缆、一根负极电缆以及包裹这两根电缆的外护套,其中,正极电缆由铜或者铝制成的正极导线以及包裹该正极导线的绝缘包层组成,负极电缆同样由铜或者铝制成的正极导线以及包裹该正极导线的绝缘包层组成,而包裹这两根电缆的外护套则由PVC、TPE、TPU、橡胶材料等制成。为了提高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的散热效率,避免外护套过热而着火,以载流量为250A为例,采用一正一负的传统大功率充电线缆的直径一般要超过35mm。但是,这样设计的充电电缆依然不能很好的实现散热,故近期行业内出现了在外护套内设置水管的方式来提高电缆的散热效率,避免外护套着火
[0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套、液冷管、多根正极电缆以及多根负极电缆;所述液冷管用于供冷却液流动;多根所述正极电缆中至少有一根紧贴所述液冷管,每根所述正极电缆包括正极导线以及包裹所述正极导线的绝缘层;多根所述负极电缆中至少有一根也紧贴所述液冷管,每根所述负极电缆包括负极导线以及包裹所述负极导线的绝缘层;所述外护套套设在所述液冷管、所述正极电缆以及所述负极电缆的外侧;所述液冷管包括两根液冷支管,所述多根正极电缆中至少有一根紧贴其中一根所述液冷支管,所述多根负极电缆中至少有一根紧贴另一根所述液冷支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由柔性材料制成;和/或,所述充电电缆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7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液冷支管中的一根为进液管,所述两根液冷支管中的另一根为出液管;和/或,所述液冷管由硅胶或聚氨酯的材料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裹在所述多根正极电缆、所述多根负极电缆以及所述液冷管的外侧,并置于所述外护套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编织层,所述编织层设置于所述隔热层的内侧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铝箔层,所述铝箔层设置于所述编织层的内侧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紧贴所述铝箔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水保何英勇石志超杨康王伟纪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