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协调变形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高温、大温差梯度换热器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可协调变形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预冷高超声速组合发动机领域,需要采用换热器作为高温燃气与闭式循环的氦工质能量交换部件,驱动闭式循环涡轮做功,输出功率,完成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图1、图2为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第一封头与第一端板02以及壳体03通过电子束焊接固连,第一端板02、第二端板05及换热管04通过钎焊固连,当高温燃气与低温氦气之间存在较大温度梯度时,壳体温度接近高温燃气,换热管温度接近氦气温度,壳体热变形量大于换热管热变形,存在壳侧与管侧热变形不协调的问题,导致换热管与端板连接部位发生撕裂,换热器失效。
[0003]针对这种情况,常规的解决办法是增加换热管壁厚,提高连接部位强度,但此方法会带来换热器功重比降低、换热效率下降等弊端;还有一种解决办法是使用U型换热管,此方法增加了换热管的加工成型难度,对微细薄壁管,容易造成换热管破损,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能够适应冷热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协调变形换热器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将换热器设计为:包括外封头(1)、内封头(2)、右封头(6)、左端板(3)、右端板(5)、壳体(4)和换热管(11);在换热器左端采用外封头(1)、内封头(2)组成的内外双封头结构,内封头(2)与换热管(11)焊接在一起,换热管(11)与所述左端板(3)及右端板(5)连接,左端板(3)与内封头(2)、右端板(5)与右封头(6)连接,右端板(5)与右封头(6)连接后与壳体(4)连接,外封头(1)与壳体(4)连接,内封头(2)与外封头(1)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可相对移动,壳体(4)与左端板(3)二者为间隙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1)通过钎焊的方式与所述左端板(3)及右端板(5)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板(3)与内封头(2)、右端板(5)与右封头(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雪峰,高春晖,宗晓同,马同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