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7471 阅读:2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极(1)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活性物质层(12)、导电物质层(14)、或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混合物层的复杂结构的电极(1),所述电极尽管很薄,但仍显示优良的电化学性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使用SIC涂覆法制备电极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本申请要求在2004年5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0/571,842和在2005年5月17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05-0041033的优先权和利益,上述参考文献以其全文引入本文以供参考。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优良电化学性质的电极、和使用基底诱导凝固(SIC)涂覆法制备具有由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形成的层的电极的方法。专利技术背景电气元件如电池组、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包含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电极。典型的电极包含提供阴极或阳极性质的活性物质及增强导电性的导电物质,该电极具有如下形式:含有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的复合混合物,所述复合混合物通过粘合剂连接到集电器。典型地,在电极上形成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层的方法如下:通过在溶剂中将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与粘合剂混合来制备浆,然后用这种浆直接涂覆集电器表面。但是,通过常规浆涂覆方法制备的电极不适合高性能电气元件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常规方法中,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用粘合剂进行物理连接,这使一些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掩埋在粘合剂中,导致活性-->物质或导电物质粒子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所述电极包括:a)电极基底;b)活性物质;c)导电物质;和d)将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连接到电极基底的聚合电解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KR 2005-5-17 10-2005-0041033;US 2004-5-17 60/571,81.一种电极,所述电极包括:a)电极基底;b)活性物质;c)导电物质;和d)将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连接到电极基底的聚合电解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聚合电解质是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聚合物:i)水溶性聚合物;ii)带阳离子电荷的聚合电解质;iii)不带电的水溶性高分子;和iv)带阴离子电荷的高分子量物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中:i)水溶性聚合物是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明胶、携带一定数量铵基的聚丙烯酸酯、和清蛋白;ii)带阳离子电荷的聚合电解质是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丙烯酰胺或甲基丙烯酰胺与盐的共聚物、和携带简单铵基或取代铵基的氨基丙烯酸酯或其他聚合电解质的季产物;iii)不带电的水溶性高分子是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二醇醚,表氯醇-咪唑加合物,聚乙烯咪唑,选自琼脂、淀粉、果胶、和葡聚糖中的多糖,和糖聚合物如藻酸;和iv)带阴离子电荷的高分子量物质是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羧甲基纤维素的钠盐、藻酸的钠盐、甘露糖醛酸和葡糖醛酸的共聚物、聚羧酸如聚丙烯酸和聚乙烯磷酸的碱金属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电极包括通过聚合电解质连接-->到电极基底表面的活性物质层和导电物质层,且电极为如下形式:其中活性物质层和导电物质层被交替排列一次或多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其中活性物质层具有10nm至10μm的厚度,导电物质层具有10nm至5μm的厚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电极包括通过聚合电解质连接到电极基底表面的活性物质和导电物质的复合层。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其中复合层具有10nm至10μm的厚度。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电极基底为包括选自不锈钢、铜、钛、铝和ITO中的至少一种的集电器。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活性物质为选自钛酸锂(Li4Ti5O12)、钴酸锂和锰酸锂中的至少一种。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导电物质为选自炭黑和活性炭中的至少一种。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电极用于电池组、超级电容器或燃料电池中。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通过基底诱导凝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劳斯沃纳莱特纳于尔根奥托贝森哈德凯克里斯蒂安莫勒马丁温特李琪永朴盛镛韩重熙贝恩哈德罗伯特约拉斯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化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