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行李架及包含其的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行李架及包含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行李架安装在汽车车顶,用于携带大件物品,解决车内空间不足的问题。目前常用的行李架结构包括一体式纵轨、分离式纵轨和T型槽纵轨。在汽车设计与制造阶段,纵轨通过紧固件与顶盖固定连接,用户使用时,根据需求在纵轨预留的安装点上加装横梁,从而实现行李架的装载功能。现有的固连式行李架纵轨结构简单,易于设计与制造,但是后期加装横梁的形式导致使用便利性较差,而且在实际汽车使用场景中,行李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固连式行李架长时间外露在车身顶盖上,会直接增大迎风面积与风阻系数,增加燃油消耗量,另外,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也会增加风噪,影响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解决现有车辆行李架,在不需要使用车辆行李架时,因车辆行李架外露在车身顶盖上,增大了车身的迎风面积,从而增大了车身的风阻系数,造成行车油耗的增加;并且,在车辆高速行驶工况下,车辆行李架与气流高速摩擦产生较大噪声,从而影响车内乘客乘坐的舒适性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行李架包括行李架本体、驱动装置和多个连接组件,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多个所述连接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组件运动,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行李架本体与车辆之间,使得所述车辆行李架能够在折叠收纳状态和展开使用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传动机构,车辆的顶盖设有凹槽;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固定滑轨和举升滑轨,所述举升滑轨和所述固定滑轨相对设置,所述固定滑轨与车辆固定连接;所述举升滑轨与所述行李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在第一连接点处通过第一连接轴与所述固定滑轨旋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举升滑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滑轨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在第二连接点通过第二连接轴与所述举升滑轨旋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交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部相交并通过第三连接轴旋转连接;当所述车辆行李架处于折叠收纳状态时,所述行李架本体位于所述凹槽中,使得所述车辆行李架与所述车辆的所述顶盖形成平滑的弧面;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杆绕所述第一连接轴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连接杆联动所述行李架本体上升,且所述行李架本体联动所述第二连接杆绕所述第二连接轴旋转并相对于所述固定滑轨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轴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所述车辆行李架从所述折叠收纳状态切换至所述展开使用状态;当所述车辆行李架处于所述展开使用状态时,所述行李架本体位于所述凹槽外,并位于车辆的顶盖上部,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杆绕所述第一连接轴沿第二方向旋转时,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连接杆联动所述行李架本体下降,且所述行李架本体联动所述第二连接杆绕所述第二连接轴旋转并相对于所述固定滑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轴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所述车辆行李架从所述展开使用状态切换至所述折叠收纳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联轴器、转轮,所述转轮固定连接于所述联轴器,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转盘,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转盘对应设置,所述转盘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连接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远离所述举升滑轨的端部,所述转轮与所述转盘相啮合;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联轴器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转轮与所述转盘啮合,进而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杆绕所述第一连接轴旋转。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行李架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举升滑轨中的多个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磁块、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磁块与所述举升滑轨的一侧壁之间;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电磁滑块;所述第一电磁滑块滑动连接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凯云,曹广军,钱浩,吕婕,申振宇,周辰晓,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