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4673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系统,包括组合电池组、升压模块、负载设备;所述组合电池组作为基本电池组形成目标电压输出;所述升压模块用于对所述组合电池组输出的目标电压输出升压处理,并加载到所述负载设备上。上述锂离子电池系统经过升压模块进行升压处理得到的较高电压输出的供电电路,其在一定程度上降锂电池串联数量,提高了电池组安全系数。提高了电池组安全系数。提高了电池组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由于电池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锂离子电池相对昂贵和不能滥用的特点,以及锂离子电池本质上的不安全性等特征,需要有专业化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来对锂电池进行集成和管理,确保最大限度的发挥电池组最佳性能、同时保护驾驶者的安全。同时,目前使用电动自行车汽车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目前的电动自行车的锂离子电池系统(由一个大容量,低电压输出的电池组构成)普遍采用大容量、低电压电池组配合升压电路(例如:PWM升压控制器)直接对车辆负载(即车辆电机)进行电力输出;
[0003]但是这种传统供电方式普遍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如果想要达到高电压输出的目的,需要串接多个电池,电池组串联节数将会较高,影响使用安全和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系统,其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系统,包括组合电池组、升压模块、负载设备;所述组合电池组作为基本电池组形成目标电压输出;所述升压模块用于对所述组合电池组输出的目标电压输出升压处理,并加载到所述负载设备上;
[0007]所述升压模块包括升压电路,电容器C1、电容器C2、电容器C3、电容器C4、电容器C5、电容器C6、电容器C7、电容器C8、电阻器R0、采样电阻R1、采样电阻R2以及储能电感、二极管D0、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
[0008]其中,所述组合电池组的输入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电阻器R0的输入端,所述组合电池组的输出端电连接GND;所述电阻器R0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储能电感的第一侧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储能电感的第一侧线圈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三连接端以及所述二极管D0的正极;所述升压电路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GND;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五连接端电连接采样电阻R1的输入出端以及采样电路电阻R2的输入端;
[0009]所述二极管D0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容器C5的输入端、所述电容器C1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容器C4的输入端,且所述电容器C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电容器C4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电容器C5的输出端电连接GND;且所述电容器C1的输出端还电连接所述储能电感的第二侧线圈的第一端、所述电容器C2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电容器C4的输出端还电连接所述储能电感的第二侧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电容器C3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电容器C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电容器C3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
极管D1的负极;
[0010]且所述电容器C4的输出端还分别电连接所述电容器C6的输入端、所述电容器C7的输入端、所述电容器C8的输入端以及所述采样电阻R1的输入端;所述电容器C6的输出端、所述电容器C7的输出端、所述电容器C8的输出端、所述采样电阻R2均电连接GND。
[0011]优选的,作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组合电池组由N个单个目标标准电池并联,再实施串联形成的电池组。
[0012]优选的,作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目标标准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
[0013]优选的,作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目标标准电池的标准电压3.2v。
[0014]优选的,作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负载设备为1KW以下功率的负载设备。
[0015]优选的,作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负载设备包括车辆电机。
[0016]优选的,作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组合电池组为4串2并且标准容量为60AH的磷酸铁锂电池组成的12.8V电池组。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锂离子电池系统至少存在如下方面的有益效果:
[0018]上述锂离子电池系统主要设计了一个基本的组合电池组,该组合电池组作为基本电池组形成一个目标电压输出;同时还设计了升压模块,该升压模块主要用于对所述组合电池组输出的目标电压输出升压处理,并加载到所述负载设备上;这样经过升压加载后再加载到负载设备上,可以确保其负载设备从传统获得大容量、低电压电池组的供电,转换成高电压,小容量的供电方式;现有技术电池一般由一个大容量,低电压输出的电池组构成。如果想要达到高电压输出的目的,需要串接多个电池,电池组串联节数将会较高,影响使用安全和使用成本。然而,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组合电池组是少量单个目标标准电池并联,再实施串联形成的电池组。然后经过升压模块进行升压处理得到的较高电压输出的供电电路,其在一定程度上降锂电池串联数量,提高了电池组安全系数。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锂离子电池系统其由于降低锂电池组的串数,因此也可降低单体间核电态离散问题,提高电池组的放电效率。
[0019]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锂离子电池系统,其具有适用范围广泛的技术优势;该锂离子电池系统可以适用三元类、锰锂类、钛酸锂类、磷酸铁锂类所有种类锂电池组;同时其在电动车产品上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车辆的电源系统: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各种助力车、电动三轮车、四轮车等车辆的电源系统等。
附图说明
[00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电路接线示意图;
[0023]图中:锂离子电池系统100;组合电池组10;升压模块20;负载设备30;升压电路21;
储能电感22;电容器C1;电容器C2;电容器C3;电容器C4;电容器C5;电容器C6;电容器C7;电容器C8;电阻器R0;采样电阻R1;采样电阻R2;储能电感22;二极管D0;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第一连接端211;第二连接端212;第三连接端213;第四连接端214;第五连接端215;第一侧线圈的第一端221;第一侧线圈的第二端222;第二侧线圈的第一端223;第二侧线圈的第二端22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组合电池组、升压模块、负载设备;所述组合电池组作为基本电池组形成目标电压输出;所述升压模块用于对所述组合电池组输出的目标电压输出升压处理,并加载到所述负载设备上;所述升压模块包括升压电路,电容器C1、电容器C2、电容器C3、电容器C4、电容器C5、电容器C6、电容器C7、电容器C8、电阻器R0、采样电阻R1、采样电阻R2以及储能电感、二极管D0、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其中,所述组合电池组的输入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电阻器R0的输入端,所述组合电池组的输出端电连接GND;所述电阻器R0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储能电感的第一侧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储能电感的第一侧线圈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三连接端以及所述二极管D0的正极;所述升压电路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GND;所述升压电路的第五连接端电连接采样电阻R1的输入出端以及采样电路电阻R2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0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容器C5的输入端、所述电容器C1的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容器C4的输入端,且所述电容器C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电容器C4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电容器C5的输出端电连接GND;且所述电容器C1的输出端还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云储盈鑫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