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6509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用以解决现有声共振混合机存在的控制逻辑较为复杂、操作不便和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设计了对心偏心起振机构,两个起振组件产生的激振力在水平方向方向相反,消除了水平方向的激振力,保证了混合机工作时的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两个伺服电机,其一通过两组蜗杆与涡轮的配合实现两个起振组件上的安装板转动方向相反,实现水平激振力的抵消,其二通过转轴控制安装板上的齿轮上偏心配重块的方向,二者配合实现了激振力的产生和偏心配重块角度的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参数设置,负载模块与共振模块的运动方向相反,减少对地面的载荷,减小对地面基础的振动以及噪音,同时发挥三质体放大作用,降低驱动功率。降低驱动功率。降低驱动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声共振混合机的
,尤其涉及一种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

技术介绍

[0002]声共振混合机是利用机械系统共振产生的高强度振动,通过高强度振动在多相流中激发低频高强度声波,在声波以及系统的激励下达到共振混合的目的,声共振混合机一般分为二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和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
[0003]现有的起振机构采用并行4个、6个伺服电机,带动配重块产生振动。由于四个电机相互独立运行,因此控制逻辑较为复杂,四台/六台伺服电机占用空间较大且价格昂贵,产品经济性较低。
[0004]二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和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均利用共振原理,放大激振力,提高混合过程当中的加速度,降低驱动功率,目前的声共振混合机多为二质体声共振混合机,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较少。
[0005]因此,设计一种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和操作方便的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就是目前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事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声共振混合机存在的控制逻辑较为复杂、操作不便和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通过在激励模块中设置对心偏心的起振组件,实现一个旋转动力组件控制起振组件的激振角度,另一个旋转动力组件控制起振组件的激振频率,从而保证声共振混合机的高效控制,提升工作效率,对心偏心的设置能够抵消水平方向的激振力,保证工作质量,且激励模块、负载模块、共振模块和机架组成一个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在振动过程中令负载模块和共振模块运动方向相反,抵消传递给机架的载荷,减小对地面基础的振动以及噪音。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包括激励模块、负载模块、共振模块和机架,共振模块安装在机架上,激励模块和负载模块均安装在共振模块上,激励模块位于共振模块和负载模块之间且负载模块与机架固定连接;激励模块包括激振源,激振源包括两个起振组件,起振组件安装在第一旋转动力组件上,起振组件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起振组件之间存在夹角,起振组件之间通过第二旋转动力组件相连接。
[0009]进一步的,起振组件包括安装板,安装板安装在第二旋转动力组件上,安装板的外侧设置有偏心配重组件,安装板的内侧设置有滑块,滑块滑动设置在环轨上且环轨固定在起振机架上,安装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安装板之间存在夹角,环轨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环轨之间存在夹角,起振机架安装在激振模块上。
[0010]进一步的,偏心配重组件包括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安装在安装板的一端且主动齿轮与第一旋转动力组件相连接,主动齿轮与安装板另一端的从动齿轮相啮合,主动齿轮和
从动齿轮上均设置有偏心配重块,从动齿轮与滑块相对应。
[0011]进一步的,第一旋转动力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安装在起振机架上,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转轴与主动齿轮固定连接且转轴活动安装在起振机架上。
[0012]进一步的,第二旋转动力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安装在起振机架上且第二伺服电机位于安装板之间,第二伺服电机的两侧设置有方向相反的蜗杆,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啮合齿轮组与蜗杆相连接,蜗杆与蜗杆下方的涡轮相啮合,涡轮通过铜套内的轴套与安装板固定连接,铜套安装在起振机架上。
[0013]进一步的,第一旋转动力组件的转轴穿过涡轮、轴套和安装板且转轴通过轴承分别与涡轮、轴套和安装板相连接,铜套通过轴承与轴套相连接。
[0014]进一步的,激励模块包括激励模块安装板,激振源的起振机架固定在激励模块安装板下方,激励模块安装板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内设置有穿过激振模块安装板的第一约束导杆,第一约束导杆的一端与共振模块固定连接且第一约束导杆的另一端通过固定端盖与第一弹簧的端部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的,负载模块包括上质板,上质板上下两侧通过第二弹簧分别与共振模块和机架相连接,上质板上设置有上托板框架和下托板,上托板框架通过支撑杆与上质板相连接且上托板框架与下托板相对应,上托板框架的支撑杆上活动连接有上托板,上托板框架上端的螺纹孔内设置有螺杆,螺杆一端与上托板相连接,螺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旋钮。
[0016]进一步的,共振模块包括下质板,下质板分别与激励模块的第一弹簧和负载模块的第二弹簧固定连接,下质板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内设置有穿过下质板的第二约束导杆,第二约束导杆的一端与机架固定连接且第二约束导杆的另一端通过固定端盖与第三弹簧的端部固定连接。
[0017]进一步的,机架包括底板,底板通过第三弹簧与下质板相连接,底板上设置有立板,立板通过第二弹簧与上质板相连接。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中设计了对心偏心起振机构,两个起振组件产生的激振力在水平方向方向相反,相互抵消,消除了水平方向的激振力,保证了混合机工作时的稳定性。
[0020]2.本专利技术使用了两个伺服电机,一个伺服电机通过啮合齿轮控制两个蜗杆反向旋转,蜗杆通过涡轮和轴套的传递实现两个起振组件上的安装板转动方向相反,进而实现了水平激振力的抵消,另一个伺服电机通过转轴控制安装板上的齿轮旋转,进而控制齿轮上偏心配重块的方向,整个装置只需要两个伺服电机就实现了激振力的产生和偏心配重块角度的控制,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率较高。
[0021]3.本专利技术依据对心偏心设计的激振源设计了三质体,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选择合理的弹簧刚度以及平衡各个质体之间的质量,可以将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在工作过程中,负载模块与共振模块的运动方向相反,减少整个混合机对地面的载荷,减小对基础的振动以及噪音,同时发挥三质体放大作用,降低驱动功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激振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激振源的剖视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板与偏心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起振组件的激振力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激振模块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激振模块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共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学模型图。
[0034]图中,1

安装板,101

滑块,102

环轨,103

主动齿轮,1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励模块、负载模块、共振模块和机架,所述共振模块安装在机架上,所述激励模块和负载模块均安装在共振模块上,激励模块位于共振模块和负载模块之间且负载模块与机架固定连接;激励模块包括激振源,所述激振源包括两个起振组件,所述起振组件安装在第一旋转动力组件上,起振组件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起振组件之间存在夹角,起振组件之间通过第二旋转动力组件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振组件包括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安装在第二旋转动力组件上,安装板(1)的外侧设置有偏心配重组件,安装板(1)的内侧设置有滑块(101),所述滑块(101)滑动设置在环轨(102)上且环轨(102)固定在起振机架上,安装板(1)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安装板(1)之间存在夹角,环轨(102)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环轨(102)之间存在夹角,所述起振机架安装在激振模块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配重组件包括主动齿轮(103),所述主动齿轮(103)安装在安装板(1)的一端且主动齿轮(103)与第一旋转动力组件相连接,主动齿轮(103)与安装板(1)另一端的从动齿轮(104)相啮合,主动齿轮(103)和从动齿轮(104)上均设置有偏心配重块(105),从动齿轮(104)与滑块(101)相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动力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安装在起振机架上,第一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201),所述转轴(201)与主动齿轮(103)固定连接且转轴(201)活动安装在起振机架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质体声共振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动力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3),所述第二伺服电机(3)安装在起振机架上且第二伺服电机(3)位于安装板(1)之间,第二伺服电机(3)的两侧设置有方向相反的蜗杆(301),第二伺服电机(3)的输出端通过啮合齿轮组与蜗杆(301)相连接,蜗杆(301)与蜗杆(301)下方的涡轮(302)相啮合,所述涡轮(302)通过铜套(303)内的轴套(304)与安装板(1)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杨赵炯孟祥旭魏军韩瑞锋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