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足式救援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621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53
一种多足救援机器人,包括减震装置、腿部、短杆、长杆、竖板、内支撑架、蜗轮、蜗杆、电机、电机支架、外壳、机身、主机架、立柱、上架、延长杆;所述腿部包括三角部、足部、缺口、绳孔;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下撑杆、上撑杆、下缓冲装置、上缓冲装置;主机架上设置四根立柱,所述立柱上方支撑有所述上架,四根立柱内部设有所述机身,所述主机架包括长方形框体,所述框体内部固定所述机身,所述框体外部连接四个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所述内支撑架后侧连接托架。托架。托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足式救援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灾后救援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足救援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灾后救援问题一直是全世界的难题,我国每年在这方面花费巨大,每次都用尽全力去救援灾区受困人员,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中用于救援的辅助机器人功不可没;然而,在具体的实际救援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往往缺乏承载能力,不能更好的集成多功能模块。
[0003]2、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的电机,设置在主支架上,占据了本就不宽裕的主支架空间。
[0004]3、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缓冲装置,通过弹簧提供缓冲,然而实际机器人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方向碰撞的情况,因此单一方向的弹簧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缓冲。
[0005]4、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支腿传动机构,设置在机器人的下方,然而这种设置方式限制了支腿的活动行程。
[0006]5、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通过支杆控制支腿的运动,然而单个支杆的控制范围局限较大。
[0007]6、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会有牵引绳索的需求,常用的方式是将绳索捆绑在机器人的机体或者支腿上,然而这种捆绑方式并不具有普适性,例如绑在支腿上并不稳定,绑在机身上容易缠绕。
[0008]7、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会有移动障碍物的需求,现有技术只是靠机身去推,这种推动不稳定容易滑动,缺少受力点。
[0009]8、现有技术的救援机器人,支腿承载能力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足救援机器人,包括减震装置、腿部、短杆、长杆、竖板、内支撑架、蜗轮、蜗杆、电机、电机支架、外壳、机身、主机架、立柱、上架、延长杆;所述腿部包括三角部、足部、缺口、绳孔;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下撑杆、上撑杆、下缓冲装置、上缓冲装置;其中所述主机架上设置四根立柱,所述立柱上方支撑有所述上架,四根立柱内部设有所述机身,所述主机架包括长方形框体,所述框体内部固定所述机身,所述框体外部连接四个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所述内支撑架后侧连接托架,所述托架上方连接所述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上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蜗杆,所述蜗杆驱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位于内支撑架内部,所述蜗轮的蜗轮轴连接所述短杆,所述短杆与所述三角部的一角转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的前侧连接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前端连接所述长杆,所述长杆连
接所述三角部的另一角;所述三角部与所述足部一体连接,所述腿部前侧设置所述缺口,所述三角部内部设置有所述绳孔;每个外壳内均包括两个所述内支撑架,每个外壳内的两个内支撑架连接成整体架,所述短杆位于内支撑架的外侧且位于内支撑架的中部;每个外壳内还设有所述减震装置,所述主机架外侧连接四个所述竖板,所述竖板外侧分别连接所述上撑杆、下撑杆,所述上撑杆、下撑杆均与所述整体架连接,所述上撑杆的下方连接所述上缓冲装置一端,所述下撑杆的上方连接所述下缓冲装置一端,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主机架;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均斜向布置;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所在平面与腿部所在平面垂直。
[0012]优选的,所述延长杆为液压伸缩杆。
[0013]优选的,所述延长杆可相对所述内支撑架转动。
[0014]优选的,所述腿部的数量为八。
[0015]优选的,每个内支撑架均对应连接一个腿部。
[0016]优选的,所述足部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设置在足部的后侧。
[0018]优选的,所述第二斜面设置在足部的底侧。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二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0020]优选的,所述上缓冲装置与所述下缓冲装置均为套设在连接柱上的弹簧装置。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1点,在主支架上方设置了上架,主支架与上架之间设置机器人主体,上架上设置功能模块,从而极大的拓展了功能范围及数量。
[0022]2、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2点,设置了外壳、内支撑架,通过主支架、外壳、内支撑架的连接方式,扩大了支架范围,使得电机可以设置在内支撑架上,从而不用拥挤的设置在主支架上。
[0023]3、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3点,通过双斜向弹簧模块,实现多维度的缓冲支撑,由于实际工况机器人前侧不怕撞击,侧面怕撞击,因此弹簧所在平面与腿部所在平面垂直。
[0024]4、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4点,长杆设置在内支撑架前侧,短杆设置在内支撑架中部以适配长杆距离,前侧的长杆带动下支腿可以更好的向前伸展。
[0025]5、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5点,在长杆与内支撑架的连接处设置了延长杆,延长杆可选为液压杆或旋转杆或伸缩杆,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灵活性与活动范围。
[0026]6、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6点,在腿部上设置了绳索孔,绳索穿设进去后,可以被孔更好的保持住,增加了稳定性。
[0027]7、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7点,在腿部前侧设置了缺口,缺口可以更好的顶抵在障碍物上,借助卡合卡住障碍物方便顶抵,提供不易滑动的支点;长杆位于内支撑架前侧的设计可以使得缺口更好的对准前方。
[0028]8、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8点,在腿部内设置了三角部,通过三角支撑增加稳定性。
[0029]注:上述设计不分先后,每一条都使得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区别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腿部机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动力装置安装示意图。
[0035]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蜗轮连轴杆安装示意图。
[0036]图中,附图标记如下:1腿部、11短杆、12足部、13长杆、14竖板、15内支撑架、16轴承、131铰接柱、2减震装置、21下撑杆、22上撑杆、23下缓冲装置、24上缓冲装置、3动力装置、31蜗轮、32蜗杆、33减速电机、34电机支架、4外壳、5机身、6主机架、7立柱、8上架、9延长杆、10三角部、61缺口、62前表面、63绳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7]如图所示:一种多足救援机器人,包括减震装置、腿部、短杆、长杆、竖板、内支撑架、蜗轮、蜗杆、电机、电机支架、外壳、机身、主机架、立柱、上架、延长杆;所述腿部包括三角部、足部、缺口、绳孔;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下撑杆、上撑杆、下缓冲装置、上缓冲装置;其中所述主机架上设置四根立柱,所述立柱上方支撑有所述上架,四根立柱内部设有所述机身,所述主机架包括长方形框体,所述框体内部固定所述机身,所述框体外部连接四个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所述内支撑架后侧连接托架,所述托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足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减震装置、所述腿部、短杆、长杆、竖板、内支撑架、蜗轮、蜗杆、电机、电机支架、外壳、机身、主机架、立柱、上架、延长杆;所述腿部包括三角部、足部、缺口、绳孔;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下撑杆、上撑杆、下缓冲装置、上缓冲装置;其中所述主机架上设置四根立柱,所述立柱上方支撑有所述上架,四根立柱内部设有所述机身,所述主机架包括长方形框体,所述框体内部固定所述机身,所述框体外部连接四个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所述内支撑架后侧连接托架,所述托架上方连接所述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上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连接蜗杆,所述蜗杆驱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位于内支撑架内部,所述蜗轮的蜗轮轴连接所述短杆,所述短杆与所述三角部的一角转动连接;所述内支撑架的前侧连接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前端连接所述长杆,所述长杆连接所述三角部的另一角;所述三角部与所述足部一体连接,所述腿部前侧设置所述缺口,所述三角部内部设置有所述绳孔;每个外壳内均包括两个所述内支撑架,每个外壳内的两个内支撑架连接成整体架,所述短杆位于内支撑架的外侧且位于内支撑架的中部;每个外壳内还设有所述减震装置,所述主机架外侧连接四个所述竖板,所述竖板外侧分别连接所述上撑杆、下撑杆,所述上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匡增涛王金行胡宇雄周友极倪菊穗周昌杰孙泽文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