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913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及汽车,电路包括第一尾灯控制电路和第二尾灯控制电路,第一尾灯控制电路包括第一驱动模块和受控于第一驱动模块的第一尾灯模块,第一驱动模块具有连接汽车电源的驱动电源输入端;第二尾灯控制电路包括第二驱动模块、第二尾灯模块以及亮度调控模块,亮度调控模块的信号端连接至汽车尾门信号输出端,亮度调控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一驱动模块的滤波电源信号输出端,亮度调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驱动模块的补光驱动电源输入端,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尾灯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进控制电路,既能降低电路设计的复杂度和硬件成本,又能在满足法规要求的条件下降低尾部位置灯的照明功率。法规要求的条件下降低尾部位置灯的照明功率。法规要求的条件下降低尾部位置灯的照明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照明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尾灯在汽车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针对由固定侧尾灯及活动侧尾灯两部分组成汽车尾灯的车型,要求在尾门关闭状态时,固定侧尾灯和活动侧尾灯的亮度满足法规,在尾门开启状态时,固定侧尾灯的亮度需单独满足法规。现有技术为了实现汽车尾灯的亮度调节,一般通过控制两种不同电流实现汽车尾灯中位置灯的两种亮度变化,但是这种方案所需的控制电路设计较为复杂,且功率消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尾灯控制电路设计复杂的技术问题,通过改进控制电路设计,既能实现汽车尾灯的亮度变化调控,又能实现了尾灯中的制动灯对位置灯进行亮度补偿,简化了电路设计和降低硬件成本,而且还能在满足法规要求的条件下降低汽车尾灯的照明功率。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包括:
[0005]第一尾灯控制电路,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尾灯控制电路,其包括第一驱动模块和受控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第一尾灯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具有连接汽车电源的驱动电源输入端;第二尾灯控制电路,其包括第二驱动模块、第二尾灯模块以及亮度调控模块,所述亮度调控模块的信号端连接至汽车尾门信号输出端,所述亮度调控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滤波电源信号输出端,所述亮度调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补光驱动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尾灯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亮度调控模块包括开关管驱动电路和第一开关管;所述开关管驱动电路的信号端连接所述汽车尾门信号输出端;所述开关管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滤波电源信号输出端,所述开关管驱动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补光驱动电源输入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所述开关管驱动电路的输入端通过第一防反二极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第一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补光驱动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防反二极管连接至所述亮度调控模块的信号端,所述第二防反二极管的负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共地。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滤波电路、第二主驱动电路;所述亮度调控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主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制动灯供电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主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主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尾灯模块。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尾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驱动电路包括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三稳压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五电阻分别连接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六电阻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尾灯模块,且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共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并联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永站邝继第李扬剑张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