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及其控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352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包括:缓释膜体,缓释核,微生物菌群培养液;所述缓释模体内部形成有双层腔体结构,所述缓释模体的外层腔体存放有微生物菌群培养液,所述微生物菌群培养液的成分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以及活化剂,所述缓释模体的内层腔体存放若干缓释核,所述缓释核由化感物质与活性炭颗粒制成,所述缓释核的外部包裹有一层保护膜;所述缓释模体沿长度方向均匀填充有不同密度的填充物,使得所述缓释模体竖立在水体中,所述缓释模体位于深水区的一端向位于浅水区的一端呈逐渐收缩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公开,能够起到持续有效的抑藻控藻效果,同时利于水生态的稳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及其控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
,更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及其控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蓝藻水华暴发的频度逐步增加,包括太湖、巢湖和滇池等大型湖泊,蓝藻水华爆发,会消耗大量溶氧,降低水体透明度,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水华产生异味与杂质,増加水处理成本;
[0003]产生的藻毒素通过水循环,对水生动物、家畜和人类的健康安全都带来极大危害。引起水华的主要蓝藻藻种为鱼腥藻属、束丝藻属、颤藻属、节球藻属、微囊藻属等,这些藻在代谢过程或藻体破损后会分泌多种藻毒素,包括神经毒素、肝毒素、脂多糖毒素三大类。其中,属于微囊藻属的铜绿微囊藻所导致的水华最常见、危害最大。针对蓝藻水华带来的严重威胁,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
[0004]目前的现有技术中,蓝藻治理的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在控制营养盐,降低水体的营养化的情况下,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对藻类加以控制或者杀灭,其中:
[0005]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繁殖因为具有相对廉价以及生态友好等优点而成为目前水环境治理领域研究、应用的一个热点。专利2014105705884、2015101375729以及2012102108685都公开了基于有机溶剂萃取法的植物化感物质抽提方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化感物质向水体直接投放时的用量往往难以掌握且化感物质作用的持久性较差,一次投放量过高则极有可能对水体中生物体群落平衡造成剧烈破坏,使水生态全面失衡,反而导致水体水质快速恶化、水环境迅速崩溃而影响到目标生物的安全;投量过少则抑藻控藻效果不明显,同时可能作为一种有机营养源反而促进藻类繁殖。另外,特别是在人工景观养殖水体中,由于营养物含量过高,再加上长期稳定的光照和温度环境,使藻类物质持续爆发性繁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持续的化感作用才能有效抑制藻类繁殖,达到对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控制。
[0006]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控藻剂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及其控藻方法,利用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通过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其效果快速,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性,不产生二次污染,有利于水体生态的稳定与维护。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包括:缓释膜体,缓释核,微生物菌群培养液;
[0009]所述缓释模体内部形成有双层腔体结构,所述缓释模体的外层腔体存放有微生物
菌群培养液,所述微生物菌群培养液的成分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以及活化剂,所述缓释模体的内层腔体存放若干缓释核,所述缓释核由化感物质与活性炭颗粒制成,所述缓释核的外部包裹有一层保护膜;
[0010]所述缓释模体沿长度方向均匀填充有不同密度的填充物,使得所述缓释模体竖立在水体中,所述缓释模体位于深水区的一端向位于浅水区的一端呈逐渐收缩结构,所述缓释模体能够根据入水时间长短以不同程度的速率溶解于水中。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的收缩端还固设有悬浮球,所述悬浮球设有芯线,所述芯线嵌设于所述缓释模体的内层腔体中。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悬浮球内填充有与湖泊水体密度不同的气体或液体,所述悬浮球内的气体或液体密度均低于所述湖泊水体的密度,使得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能够保持竖立在水体中。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化剂为生物营养剂,主要包括红糖与糖蜜,保证微生物的存活率。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芽孢杆菌与所述硝化细菌与所述光合细菌的菌株比例为5:3:2;所述微生物菌群培养液中活化剂占总重量的1/10投加。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层腔体开设有与内腔相连通的孔隙。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释膜体由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制成。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释模体外层腔体中的微生物菌群培养液能够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磷和氨氮,所述缓释模体内层腔体中的缓释核能够缓慢抑制藻类生长。
[0018]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的控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S1,制备若干复合微生物控藻剂,针对不同批次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选择不同密度的填充物填充入缓释模体中,匹配设置不同浮力大小的悬浮球;
[0020]步骤S2,将制备的不同批次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投入目标水体中,使得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分布在不同深度的水体中;
[0021]步骤S3,所述缓释模体的外层腔体与内层腔体在水体中自收缩端先后开始逐渐溶解。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的溶解时长在7

24h。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1)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通过将缓释模体沉入水体中溶解,对外层腔体与内层腔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培养液和缓释核进行依次释放,同时,通过缓释模体两端内径大小不同的结构,实现释放部位的控制与释放量的控制,从而有效的改变水体中的生态环境,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缓释核内的化感物质的投放,可以起到有效抑藻控藻效果,对水体生态影响微弱,能够作为持续性药剂发挥作用的同时,保证了水环境的稳定性。
[0025](2)本申请的控藻方法,控藻效果快,同时可向不同深度的水体进行投放。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绿色、安全、高效等优点,弥补了现有物理法和化学法治理技术的不足之处。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缓释模体;2、悬浮球;101、外层腔体;102、内层腔体;21、芯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1]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包括:缓释膜体,缓释核,微生物菌群培养液;所述缓释模体内部形成有双层腔体结构,所述缓释模体的外层腔体存放有微生物菌群培养液,所述微生物菌群培养液的成分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以及活化剂,所述缓释模体的内层腔体存放若干缓释核,所述缓释核由化感物质与活性炭颗粒制成,所述缓释核的外部包裹有一层保护膜;所述缓释模体沿长度方向均匀填充有不同密度的填充物,使得所述缓释模体竖立在水体中,所述缓释模体位于深水区的一端向位于浅水区的一端呈逐渐收缩结构,所述缓释模体能够根据入水时间长短以不同程度的速率溶解于水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的收缩端还固设有悬浮球,所述悬浮球设有芯线,所述芯线嵌设于所述缓释模体的内层腔体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球内填充有与湖泊水体密度不同的气体或液体,所述悬浮球内的气体或液体密度均低于所述湖泊水体的密度,使得所述复合微生物控藻剂能够保持竖立在水体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除藻的复合微生物控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化剂为生物营养剂,主要包括红糖与糖蜜,保证微生物的存活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逐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