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感光感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3087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感光感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温感光感聚酯包括如下原料组分制成:基础聚酯、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聚乙二醇和刺激感应添加剂,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和聚乙二醇的总量在基础聚酯、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和聚乙二醇的共聚酯中的质量百分数为10%~20%,刺激感应添加剂在温感光感聚酯中的质量百分数为0.05%~0.5%,并提供该温感光感聚酯的制备方法、一种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制备的温感光感聚酯的熔融加工温度相比常规聚酯降低了10℃以上。相比常规聚酯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刺激感应薄膜的雾度降低20%以上,摩擦系数表明抗粘连效果优于常规聚酯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薄膜刺激感应恢复时间在5min以内。刺激感应恢复时间在5min以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感光感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感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温感光感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光致变色、温致变色材料以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重视,广泛应用于防伪技术、变色车窗、变色涂料、变色纤维等领域。尤其随着人们对纺织品高档化、个性化的要求日益增强,其中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变色纺织品服用性能好,应用范围广,可作为儿童服装、T恤衫、裤子、休闲运动服、工作服、游泳衣、窗帘、玩具等应用于民用领域;可作为军事伪装和某些功能性测试应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作为防伪材料广泛应用于票据、证件、商标等防伪领域。聚酯作为应用较广的一种高分子材料,直接用于薄膜、纺织品、瓶用加工的光感、温感领域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聚酯的合成及加工温度较高,常规的无机刺激感应添加剂效果不明显,而有机添加剂容易降解失效。为制备具有刺激感应效果的聚酯及后道产品,专利CN201210521948.2公开了一种变色聚酯,其变色添加剂为粒径为10~30um的氧化镍和粒径为10~80um的三氟化铈,该专利技术所使用的的无机光变添加剂的光变效果较差。目前直接用于聚酯纺织品加工的刺激感应添加剂变色染料还不多,包括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无机复合化合物。其中无机化合物的变色效果较差,且一般添加量较大。有机变色化合物有变色灵敏的特点,但存在容易氧化劣变、耐疲劳性差的缺点,尤其是PET熔点较高,常规有机变色材料难以适应PET的合成及后加工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一定分子活动空间的低熔点温感光感聚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为提供一种降低了聚酯的反应及加工温度的温感光感聚酯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为提供一种温感光感薄膜,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目的为提供一种温感光感薄膜的制备方法。
[0004]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温感光感聚酯,包括如下原料组分制成:基础聚酯、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聚乙二醇和刺激感应添加剂,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和聚乙二醇的总量在基础聚酯、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和聚乙二醇的共聚酯中的质量百分数为10%~20%,刺激感应添加剂在温感光感聚酯中的质量百分数为0.05%~0.5%。
[0005]进一步地,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的分子链中碳原子数为10-20。
[0006]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1000~8000。
[0007]刺激感应添加剂为核壳结构的微胶囊,微胶囊的核心组分为螺吡喃、螺噁嗪或俘精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微胶囊的外壳组分为交联聚苯乙烯。采用的核壳结构微胶囊刺激感应添加剂使其在聚酯薄膜中起到刺激感应、抗粘连、提高薄膜光学性能的目的,并从抗粘连角度有效降低了添加剂含量。
[0008]刺激感应添加剂的粒径中值为1.0μm~6.0μm。
[0009]本专利技术的温感光感聚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基础聚酯,在原位聚合反应前加入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在原位聚合反应后加入聚乙二醇,制得反应产物,在原位聚合反应后或与反应产物熔融共混中加入刺激感应添加剂制得温感光感聚酯。
[0010]进一步地,加入聚乙二醇的预缩聚反应温度为260℃~275℃。加入聚乙二醇的终缩聚反应温度为275℃~277℃。
[0011]本专利技术制备的温感光感聚酯通过引入一定碳链长度的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一定分子量的聚乙二醇作为柔性改性组分,起到降低共聚酯熔点、提供分子活动空间的作用。
[0012]本专利技术的温感光感聚酯制得的温感光感薄膜。
[0013]本专利技术的温感光感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温感光感聚酯经预结晶、干燥、熔融挤出、和双向拉伸制得温感光感薄膜。
[0014]刺激感应添加剂在薄膜中起到了刺激感应以及降低薄膜雾度的作用。
[0015]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显著优点:本专利技术温感光感聚酯的熔融加工温度相比常规聚酯降低了10℃以上;相比常规聚酯薄膜,本专利技术的温感光感薄膜的雾度降低20%以上,摩擦系数表明抗粘连效果优于常规聚酯薄膜,本专利技术薄膜刺激感应恢复时间在5min以内。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7]实施例1
[0018]将分子量为2000的PEG预先在70℃条件下预热溶于EG中制备PEG溶液,使PEG在混合溶液中的浓度为50%。在20L通用聚合反应釜中加入对苯二甲酸4700g、十二烷基二元酸300g,乙二醇EG 3000g,乙二醇锑催化剂1.80g,在表压为0.2Mpa、温度为230℃的条件下进行常规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结束后,加入PEG溶液600g,其中在260℃条件下进行预缩聚反应45min,最后控制缩聚反应温度在277℃进行终缩聚反应,绝对压力在100pa以下,待反应完毕经熔体泵挤出、切粒、干燥,制备得到刺激感应共聚酯。该实施例中十二烷基二元酸、PEG在总原料(PTA+十二烷基二元酸、PEG)中比例分别为5.7%.
[0019]将刺激感应共聚酯切片干燥并打磨成为粉末,取共聚酯粉末3000g,取内层为俘精酸酐、外层为交联聚苯乙烯的微胶囊光感添加剂3g与其进行共混均匀,光感添加剂的粒径中值为3.5μm,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制备刺激响应材料,添加剂在功能材料中的含量为0.1%,熔融共混温度为260℃。将刺激响应材料经预结晶、干燥后,在熔融共混温度为282℃条件下制得铸片,将铸片经双向拉伸制备成为12μm厚度的光感聚酯薄膜。利用紫外灯照射光感聚酯薄膜,其颜色立即变为红色,紫外灯移开后4min后功能材料恢复无色。光感聚酯薄膜的雾度为5.7,薄膜摩擦系数为0.296.
[0020]实施例2
[0021]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刺激感应共聚酯,所不同的是原料为对苯二甲酸4550g、十二烷基二元酸450g、酯化后加入PEG溶液质量为900g,缩聚反应温度为276℃,制备的刺激感应共聚酯中十二烷基二元酸、PEG在总原料中的比例均为8.3%。
[0022]将刺激感应共聚酯切片干燥并打磨成为粉末,取共聚酯粉末3000g,取内层为螺吡
喃、外层为交联聚苯乙烯的微胶囊温感添加剂3g与其进行共混均匀,温感添加剂的粒径中值为3.5μm,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制备刺激响应材料,添加剂在功能材料中的含量为0.1%,熔融共混温度为260℃。将刺激响应材料经预结晶、干燥后,在熔融共混温度为282℃条件下制得铸片,将铸片经双向拉伸制备成为12μm厚度的温感聚酯薄膜。薄膜在升温至60℃后其颜色变为红色,冷却4min后薄膜料恢复无色。温感聚酯薄膜的雾度为5.6,薄膜摩擦系数为0.297.
[0023]实施例3
[0024]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刺激感应共聚酯,所不同的是原料为对苯二甲酸4480g、十二烷基二元酸520g、酯化后加入PEG溶液质量为1040g,缩聚反应温度为275℃,制备的刺激感应共聚酯中十二烷基二元酸、PEG在总原料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感光感聚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原料组分制成:基础聚酯、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聚乙二醇和刺激感应添加剂,所述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和聚乙二醇的总量在基础聚酯、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和聚乙二醇的共聚酯中的质量百分数为10%~20%,所述刺激感应添加剂在温感光感聚酯中的质量百分数为0.05%~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温感光感聚酯,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族长链烷基二元酸的分子链中碳原子数为10-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温感光感聚酯,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1000~80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温感光感聚酯,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感应添加剂为核壳结构的微胶囊,所述微胶囊的核心组分为螺吡喃、螺噁嗪或俘精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微胶囊的外壳组分为交联聚苯乙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温感光感聚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虎王树霞戴钧明李映王坤黄洛玮于斌赵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