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间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2894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间连接装置,该电池间连接装置由电池间连接板11构成,该连接板11连接为使在轴向上相互平行而排列的两块电池(1a,1b)的电池壳体底面(2)和封口板(3),在该电池间连接板(11)的基板部(6)的两端设置有分别焊接壳体底面(2)和封口板(3)的焊接部(4),在连接2块电池的端子间的电池间连接装置上,通过设置采取将中间金属板(7)连接在基板部(6)的焊接部(4、4)间的中间部上等的手段形成比焊接部(4)厚度厚的中间部(5),降低电阻的同时得到优良的焊接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平行排列的电池的端子间的电池间连接装置。技术背景近年来,AV设备、个人电脑和便携式通信设备等电子设备的便 携化和无线化快速地发展,作为这些电子设备的驱动用电源,需要高 的可靠性且便于维修,所以代表性地使用了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 和锂二次电池等。而且,这些电池广泛地用于其他各种用途,特别是 作为电动助力自行车、割草机、以及电动汽车等需要较大负载特性的 驱动用电源的用途正在扩展。在该种驱动用电源的电池中,需要更大 电流的充放电特性,所以迫切希望适用于此的电池的开发。作为上述驱动用电源的电池, 一般将多个电池的不同极性间相连 而组装成电池组件或电池模块,以往,其电池间连接如图12所示地 使用将环箍状的金属按指定长度切断后得到的金属板所构成的电池 间连接板34,在电池31a的壳体底面32和电池31b的封口板33上 在各个焊接处35上焊接电池间连接板34两端的连接部而连接。而且,已知有由l块板状体构成的电池用连接部件,其设置有与 一个单电池的底部抵接的第1连接部、和与另一个单电池的封口板抵 接的由环状凹陷部或台阶部形成的第2连接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46003号公报可,在大电流放电中使用的电池组件和电池模块中,为了具有 适应更大电流放电的结构,在图12的结构上,需要加大电池间连接板34的板厚、或者增加宽度。但是,由于电池间连接板34的宽度很难增大到封口板33的直径以上,所以考虑增大电池间连接板34的板 厚,但若增加板厚,电池壳体及封口板的焊接性会变差。而且,将直 线连接的2块电池模块在各自的一端间连接的情况下,需要调整端面 位置以使其处于同一平面,但若从同一平面稍微有些位置偏移,越增 大电池间连接板34的板厚就越难以追随。为此,存在产生焊接部的剥落而导致电阻上升的问题,此外,存 在产生电池壳体、封口板的变形,或者用过大的能量进行焊接而导致 电池壳体发生穿孔等问题。而且,虽然已知将电池间连接板的材料变更为铜等电阻率低的金 属来抑制厚度的方法,但若电池间连接板的电阻率降低,焊接性会变 差,产生不能确保焊接强度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l中公开的电池用连接部件中,为了适应大电 流放电需要增大厚度,若增大厚度,则与电池壳体底面的焊接性变差, 焊接强度降低,在壳体底面的焊接部有发生穿孔的可能,并且存在不 能追随相互应连接的端面的位置偏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电 阻且具有优良焊接性的电池间连接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池间连接装置,连接轴方向相互平行 地排列的2块电池的端子间,该电池间连接装置包括在电池的端子上 分别焊接的两端的焊接部和连接两端的焊接部之间的中间部,中间部 形成为其厚度大于焊接部的厚度。根据该结构,由于焊接部之间的中间部的厚度较厚,所以能够降 低电池间连接电阻,适于大电流的充放电特性,并且表面积随着厚度 的增大而成比例地增加,所以散热性好,热影响较缓和,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较大地降低电阻,可以构成高输出的电池组件、电池模块。 而且,两端焊接部的厚度较薄,可以缓和地追随要焊接的电池的端子 端面的位置偏移,并且电阻焊接中的分流电流减小,焊接坚固,能够 实现焊接性优良的电池间连接装置。而且,该电池间连接装置接合在两端具有焊接部的基板部和中间 部而构成,该基板部是接合1张以上的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金属板 构成的,该中间部是接合1张以上的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金属板构 成的。该情况下,优选结构是,利用捆束带,或者使用从基板部的中 间部两侧伸出的爪状部进行铆接并压紧,或者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 激光焊接或搅拌摩擦焊接的焊接中选择的一种方法,接合中间部的1 张以上的金属板。另外,也可以是,对规定厚度的金属板进行锻造加工或切削加工, 形成比中间部薄的焊接部。而且,也可以是,该电池间连接装置具备连接板,在一端具有 与一个电池的封口板相对的焊接部,并且具有从中间部朝向另一端以 大致相同厚度伸出的连接片部;以及连接环,构成与另一个电池的电 池壳体底部相对的焊接部;将连接片部抵接在所述连接环上,通过设 置于连接环上的保持翼片从上方保持,并且将保持翼片接合在连接片 部上。而且,保持翼片和连接片部的接合,铆接、焊接或其他的方法。根据该构成,从板厚较薄的连接环的保持翼片侧接合在板厚较厚 的连接板的连接片部上,因此,容易利用铆接进行接合,可以进行稳 定且具有高可靠性的焊接,至少不会产生电池壳体上的穿孔,而且通 过保持翼片的变形,可以缓和地追随焊接电池的端面的位置偏移,并 且通过调整插入连接环上表面和保持翼片间的连接片部的插入量,可 以提高电池的轴芯间距离的自由度。而且,也可以是,连接环与电池壳体底部的外周嵌合,并且与外 周侧面悍接。这样的话,与底面相比,电池壳体的侧面更难产生变形,焊接质量稳定,在电池壳体上也没有开孔的可能性,可以进行高可靠 性的焊接。另外,也可以是,作为材质,由从镍、铁、铜、或者铁或铜的至 少一面上表面加工了镍的材质中选择的某一种或多种材质构成。而且,如果在焊接部上形成有中央部的开口部、开口部周围的多 个切槽、配置于切槽间的用于与电池端子进行电阻焊接的突出部,则 切槽间具有挠性,能容易且准确地设置在电池端子上,并且通过切槽 可以抑制焊接时的无功电流,另外在切槽间设置用于可靠地接触并焊 接的突出部,所以能够实现可靠性高的焊接。另外,此时,也可以是 以保留形成有突出部的焊接片的一部分进行切除的切入深度形成切 槽部,但若形成完全分离焊接片的切入深度的切槽,就可以抑制在相 邻的焊接片(突出部)间流过的无功分流。另外,突出部可以是俯视为圆形的点状,但若形成呈现出直线状 或圆弧状等曲线状的线形,就可以增大焊接面积,降低连接电阻,并 且可以确保较大的焊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序 的主视图。图2A 图2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间连接板的各种具体结构例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间连接板的又一其它结构例的立 体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间连接板的焊接工序的主视图。 图5是由第1实施方式连接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6A 图6C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图 6A是表示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该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6C是端面图。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板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板和连接环的连接工序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结构例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该变形结构例中的连接板和连接环的连接工序的立体图。图11A 图IIB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池间连接板的焊接部形成的 切槽的形状的放大图。图12是表示利用现有技术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11B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电池间连接装置的各个实 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5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电池组件的连接工序的主视图。电池组件10包括2块电池la、 lb;电池间连接板ll,作为电池间连接装置,连接这些电池la、 lb的不同极性 的端子间,具体地说连接电池壳体底面2和电池的封口板3之间。电 池间连接板ll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间连接装置,连接轴方向相互平行地排列的2块电池(1a,1b)的端子(2,3)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述电池的端子上分别焊接的两端的焊接部(4)和连接两端的焊接部之间的中间部(5),所述中间部形成为其厚度大于所述焊接部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正彦福冈孝博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