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泽军专利>正文

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169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路控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安装盒与第二安装盒,所述第一安装盒的边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盒的边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安装盒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路板。该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能将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或能将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且切换模块安装后无功耗、体积小,有效降低了成本,运行可靠,使得在更换中,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调节器,减少行业垄断,以及注塑包装绝缘性能好,安装方便,提高了切换模块的实用性。用性。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电路控制
,具体为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容补偿装置由早期的静态补偿,慢慢变为动态补偿,同时动态补偿由三相分补和三相共补组合,三相分补为每相补偿,控制电压也是由共正或共负加相反单相触发电压控制,达到分相补偿,共补由正负单一控制电压触发,达到三相共同补偿。
[0003]现有的切换模块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动态补偿控制器有共正和共负的控制方式,在维修或更换不同厂家调节器时分相补偿存在控制触发电压无法协调,大大降低了切换模块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解决了现有的切换模块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动态补偿控制器有共正和共负的控制方式,在维修或更换不同厂家调节器时分相补偿存在控制触发电压无法协调,大大降低了切换模块的实用性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安装盒与第二安装盒,所述第一安装盒的边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盒的边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安装盒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安装盒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安装盒的上端安装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的边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安装盒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的边侧设置有第二连接轴,实现了将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或能将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安装便捷,且成本低运行可靠,大大提高了切换模块的实用性。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盒与第二安装盒均为注塑绝缘材质,增加了切换模块的绝缘性,降低了成本,运行可靠。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间距大于第一盖板的宽度,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间距大于第二盖板的宽度,便于盖板的安装连接,操作简便便捷。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分别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便于切换模块的拆装,提高了切换模块的便捷性。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电路板的长和宽与第一安装盒内部的长和宽相同,所述第二电路板的长和宽与第二安装盒内部的长和宽相同,保证了切换模块的稳定运行。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轴与第二连接轴分别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一连接轴与第二连接轴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轴与第一连接孔插销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与第二连接孔插销连接,便于切换模块的拆装,安装方便且减少了成本。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该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通过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设置,能将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或能将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且切换模块安装后无功耗、体积小,有效降低了成本,运行可靠,使得在更换中,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调节器,减少行业垄断,以及注塑包装绝缘性能好,安装方便,大大提高了切换模块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安装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盖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电子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第一安装盒;2、第二安装盒;3、第一连接板;4、第一连接孔;5、第二连接板;6、第二连接孔;7、第一电路板;8、第二电路板;9、第一盖板;10、第一连接轴;11、第二盖板;12、第二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安装盒1与第二安装盒2,第一安装盒1的边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第一连接板3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第二安装盒2的边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5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6,第一安装盒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路板7,第二安装盒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路板8,第一安装盒1的上端安装有第一盖板9,第一盖板9的边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轴10,第二安装盒2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盖板11,第二盖板11的边侧设置有第二连接轴12,实现了将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或能将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安装便捷,且成本低运行可靠,大大提高了切换模块的实用性。
[0023]进一步的,第一安装盒1与第二安装盒2均为注塑绝缘材质,增加了切换模块的绝缘性,降低了成本,运行可靠。
[0024]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5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板3的间距大于第一盖板9的宽度,两个第二连接板5的间距大于第二盖板11的宽度,便于盖板的
安装连接,操作简便便捷。
[0025]进一步的,第一连接孔4与第二连接孔6分别设置有两组,每组第一连接孔4与第二连接孔6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便于切换模块的拆装,提高了切换模块的便捷性。
[0026]进一步的,第一电路板7的长和宽与第一安装盒1内部的长和宽相同,第二电路板8的长和宽与第二安装盒2内部的长和宽相同,保证了切换模块的稳定运行。
[0027]进一步的,第一连接轴10与第二连接轴12分别设置有两组,每组第一连接轴10与第二连接轴12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轴10与第一连接孔4插销连接,第二连接轴12与第二连接孔6插销连接,便于切换模块的拆装,安装方便且减少了成本。
[0028]在使用时,将第一电路板7安装至第一安装盒1中,第二电路板8安装至第二安装盒2中,然后将第一盖板9安装至第第一安装盒1的上端,通过将第一连接轴10插入第一连接孔4中,操作简单便捷,第二盖板11安装至第二安装盒2的上端,通过将第二连接轴12插入第二连接孔6中,安装简单,且第一安装盒1与第二安装盒2增加了切换模块的绝缘性,提高了切换模块的稳定性,在切换模块工作中,能将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或能将共负加正极触发电压变换为共正加负极触发电压,且切换模块安装后无功耗、体积小,有效降低了成本,运行可靠,使得在更换中,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调节器,减少行业垄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安装盒(1)与第二安装盒(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盒(1)的边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所述第一连接板(3)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所述第二安装盒(2)的边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5),所述第二连接板(5)上端的边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6),所述第一安装盒(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路板(7),所述第二安装盒(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路板(8),所述第一安装盒(1)的上端安装有第一盖板(9),所述第一盖板(9)的边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轴(10),所述第二安装盒(2)的上端安装有第二盖板(11),所述第二盖板(11)的边侧设置有第二连接轴(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盒(1)与第二安装盒(2)均为注塑绝缘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分补共正共负切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泽军江仰汉汪正科
申请(专利权)人:汪泽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