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1211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热动力设备相关技术领域的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包括加热罐本体,加热罐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转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加热罐本体的内部并通过轴承与加热罐本体的内壁活动连接,转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扫板,第一清扫板的另一侧与加热罐本体的内壁活动连接,加热罐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扫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热能动力装置的加热罐长时间使用后罐体的内壁上会结一层厚厚的碱,内部的水碱清理难度较大,耗时耗力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加热罐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方便将其移动到其他装置上进行安装,不利于人们使用的问题。人们使用的问题。人们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动力设备相关
,具体是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产生原动力的成套热力设备,热能的来源包括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生物质能等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以及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热能动力装置包括汽轮机动力装置、内燃机动力装置、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和核能动力装置等。
[0003]现有的热能动力装置的加热罐长时间使用后罐体的内壁上会结一层厚厚的碱,内部的水碱清理难度较大,耗时耗力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加热罐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方便将其移动到其他装置上进行安装,不利于人们的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包括加热罐本体,所述加热罐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加热罐本体的内部并通过轴承与加热罐本体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转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扫板,所述第一清扫板的另一侧与加热罐本体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加热罐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扫板,所述第二清扫板的底部与加热罐本体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清扫板的另一侧与转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罐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箱,所述支撑箱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连接杆、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螺杆、升降块、升降板、升降杆、连接板和车轮,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与支撑箱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箱的内部并与第一锥形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底部与第二锥形齿轮的一侧啮合,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的内部与螺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螺杆的顶端通过轴承与支撑箱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螺杆的表面与升降块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升降板的一侧与升降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底部与升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的另一端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与车轮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箱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与车轮的表面活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
定杆的表面与升降板的内部活动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与支撑箱的一侧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径向剖面形状为圆形。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罐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加热罐本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中,利用第一电机带动转杆转动,转杆带动连接柱和第一清扫板转动,第一清扫板和转杆带动第二清扫板转动,能够对加热罐本体内壁的污垢进行清扫,通过设置移动机构,能够方便加热罐本体的移动,解决了现有的热能动力装置的加热罐长时间使用后罐体的内壁上会结一层厚厚的碱,内部的水碱清理难度较大,耗时耗力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加热罐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方便将其移动到其他装置上进行安装,不利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0014]2、本技术中,利用第二电机带动连接杆和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二锥形齿轮和螺杆转动,螺杆带动升降块、升降板、升降杆和连接板上下移动,连接板带动车轮上下移动,将车轮调节至支撑箱的外部,能够方便加热罐本体的移动,将通孔开设于支撑箱的底部,能够为车轮上下移动提供活动空间,将固定杆安装在支撑箱的内部,能够限制升降板的转动,将支撑板安装在第二电机的底部,能够为第二电机提供支撑,将限位块安装在螺杆的一端,能够限制升降块的活动范围,将出气口和进水口设置在加热罐的顶部,能够方便向加热罐内部灌水以及方便加热罐内部的出气。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结构图2中A的结构放大图。
[0018]图中:1、加热罐本体;2、第一电机;3、转杆;4、连接柱;5、第一清扫板;6、第二清扫板;7、支撑箱;8、移动机构;81、第二电机;82、连接杆;83、第一锥形齿轮;84、第二锥形齿轮;85、螺杆;86、升降块;87、升降板;88、升降杆;89、连接板;810、车轮;9、通孔;10、固定杆;11、支撑板;12、限位块;13、出气口;14、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包括加热罐本体1,加热罐本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3,转杆3的另一端延伸至加热罐本体1的内部并通过轴承与加热罐本体1的内壁活动连接,转
杆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4,连接柱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扫板5,第一清扫板5的另一侧与加热罐本体1的内壁活动连接,加热罐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扫板6,第二清扫板6的底部与加热罐本体1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第二清扫板6的另一侧与转杆3的表面固定连接,加热罐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箱7,支撑箱7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8。
[0021]利用第一电机2带动转杆3转动,转杆3带动连接柱4和第一清扫板5转动,第一清扫板5和转杆3带动第二清扫板6转动,能够对加热罐本体1内壁的污垢进行清扫,通过设置移动机构8,能够方便加热罐本体1的移动,解决了现有的热能动力装置的加热罐长时间使用后罐体的内壁上会结一层厚厚的碱,内部的水碱清理难度较大,耗时耗力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加热罐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方便将其移动到其他装置上进行安装,不利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0022]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8包括第二电机81、连接杆82、第一锥形齿轮83、第二锥形齿轮84、螺杆85、升降块86、升降板87、升降杆88、连接板89和车轮810,第二电机81的一侧与支撑箱7的一侧活动连接,第二电机81的一侧与连接杆82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82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箱7的内部并与第一锥形齿轮83的一侧固定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包括加热罐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罐本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杆(3),所述转杆(3)的另一端延伸至加热罐本体(1)的内部并通过轴承与加热罐本体(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转杆(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4),所述连接柱(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扫板(5),所述第一清扫板(5)的另一侧与加热罐本体(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加热罐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扫板(6),所述第二清扫板(6)的底部与加热罐本体(1)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清扫板(6)的另一侧与转杆(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罐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箱(7),所述支撑箱(7)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机构(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力站用热能动力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8)包括第二电机(81)、连接杆(82)、第一锥形齿轮(83)、第二锥形齿轮(84)、螺杆(85)、升降块(86)、升降板(87)、升降杆(88)、连接板(89)和车轮(810),所述第二电机(81)的一侧与支撑箱(7)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1)的一侧与连接杆(8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82)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箱(7)的内部并与第一锥形齿轮(83)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83)的底部与第二锥形齿轮(84)的一侧啮合,所述第二锥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明航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