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9474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其为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间配合复数散热鳍片使用,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对合设置,第二结合板上结合有LED灯,散热鳍片具有一往外延伸的散热板部,散热板部设有一体凸出的延伸板部,延伸板部的端缘往不同方向还延伸出有至少一贴合板部,延伸板部与贴合板部的夹角间形成有一通风空间,藉此利用散热鳍片组装在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对合处,组成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使用具有能提供结构间的空气对流,提升散热效能,且可配合各种不同形状与排列变化,适用性强、使用范围广泛。(*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照明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LED灯的散热鳍片结 构,其是针对LED灯的使用通电、发光过程生热问题,而利用独特的散热 鳍片增加散热效率的改良设计。
技术介绍
其LED具有高亮度、省电、不会闪烁、寿命长与体积小的优点,因此 越来越多灯具,都朝LED灯具的方向开发,以达到环保、节能的多个目的。 然而,LED灯使用发光过程中,会同时发出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若长时 间不排除,会影响LED灯及相关芯片组的寿命,因此市面上的LED灯具上 均设置有散热用的结构。而使用LED灯,还均搭配有芯片组的使用,这些 芯片组本身也会发出热能,也会设置散热的结构。以往的LED灯、芯片组散热结构,多半是利用于LED灯、芯片组的结 合位置设置一散热金属块的贴附,以散热金属块能快速吸收热能,并由散 热金属块上的散热鳍片将热能散布到空气中。然而,此种单纯贴附的小空 间散热功效有限,且常常因为LED灯与芯片组设置的空间小,散热鳍片所 散发的热能仍被限制在小空间内,无法有效将热能传导到外部以空气传导 散热,所以使用时间过长后仍会发生过热的情形。而为了符合灯具的原本使用特性,LED灯与芯片组经常是分别设置在 一结合板的不同位置上,这时若要针对LED灯与芯片组二不同位置同时设置散热金属块,更会有空间不足的情形发生。目前习知LED灯的散热鳍片, 无法配合于LED灯设置的小空间内发挥良好的散热效果,所散发的热能也 难由小空间传导到外部空间处,且更无法同时针对LED灯与芯片组设置在 不同层次位置时进行散热,此乃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能 有效解决LED灯及芯片组的散热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包括有: 一第一结合板、 一第二结合板、至少一LED灯及多个散热鳍片的使用,第 一结合板与第二结合板是对合设置,LED灯是结合在第二结合板,散热鳍 片具有一往外延伸的散热板部,散热板部设有一体凸出的延伸板部,延伸 板部的端缘往不同方向还延伸出有至少一贴合板部,延伸板部与贴合板部 的夹角间形成有一通风空间,藉此利用散热鳍片组在第一结合板与第二结 合板的对合处,以组成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 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一)本技术的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利用于散热鳍片在散热 板部一位置设有一体凸出的延伸板部,并在延伸板部的端缘往不同方向延 伸出有贴合板部,使二者间能以夹角形成一通风空间,使第一结合板与第 二结合板夹设散热鳍片的散热板部后,能以通风空间贯通两侧,能提供结 构间的空气对流,使热空气可顺利交换到外部,提升散热效能。(二)本技术中仅需一种规格设计的散热鳍片,即可应用于各种 不同形状与排列的第一结合板、第二结合板,适用性极使用范围广泛。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透视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前视图5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使用产生热对流与散热的状态图6为本技术实施为直线长形方式排列的平面示意图7为本技术实施为圆形方式排列的平面示意图8为本技术芯片组为不同位置组合的前视图9为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的延伸板部选择一端缘延伸出立体图10为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的延伸板部往二相对方向延伸出立体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第一结合板一 一 10 配合空间---11芯片组----30散热鳍片---50延伸板部---52通风空间---54契合片----56第二结合板一一20LED灯----40散热板部---51贴合板部---53契合槽----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技术的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 本技术的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基本包括(见图1和图2)有一第一结合板10、 一第二结合板20、至少一芯片组30、至少一 LED灯40 及多个散热鳍片50的使用。第一结合板10是提供芯片组30的设置,并 由外部接设有电源进入;第二结合板20是提供LED灯40的分布设置,第 二结合板20与第一结合板10间连接有电源线;芯片组30是结合在第一 结合板10的下方,LED灯是结合于第二结合板20的下方;散热鳍片50 具有一往外延伸的散热板部51,散热板部51是呈现扇形状,且一位置设 有一体凸出的延伸板部52,延伸板部52的端缘往不同方向还延伸出有至 少一贴合板部53,使延伸板部52与贴合板部53的夹角间形成一通风空 间54,贴合板部53是配合所需散热的组件位置与组件数量设置,延伸板 部52与贴合板部53的转角处是还切设有一契合槽55,贴合板部53与对 应契合槽55的一方凸设有一契合片56,契合片56是与契合槽55搭配设 置。本技术中上述结构的组合,参见图l、图3和图4。第一结合板 10是配合设在第二结合板20的一方,并使第一结合板10与第二结合板 20间具有一配合空间11, LED灯40则向外方向,散热鳍片50是配合在 第一结合板10与第二结合板20的外缘,散热鳍片50以延伸板部52伸入 第一结合板10与第二结合板20之间的配合空间11内以供夹设,散热板 部51则是曝露在外,而散热鳍片50并以延伸板部52的上端缘贴合板部 53与第一结合板10内部的芯片组30贴附,散热鳍片50是以该延伸板部 52的下端缘另一贴合板部53与第二结合板20的该LED灯40内侧位置贴 附,其余各散热鳍片50是对应于一散热鳍片50前、后位置,同样以延伸 板部52伸入配合空间11,及上端缘该贴合板部53与第一结合板10内部贴附,下端缘该贴合板部53与第二结合板20内部位置贴附,同时散热鳍 片50会以契合槽55供一方的该散热鳍片50的契合片56配合嵌卡,以连 续接续嵌卡方式,使多个散热鳍片50接设定位,而第一结合板10与第二 结合板20对设后,是使用结合柱或螺丝通过结合设置定位。其散热的使用(见图5),藉此当以第一结合板10与第二结合板20 产生的配合空间11夹设散热鳍片50后,配合空间11两侧仍被散热鳍片 50所形成的通风空间54所贯通,而在LED灯40与芯片组30使用发热后, 热能会被所接触散热鳍片50的贴合板部53所接收,并顺着一体接设的延 伸板部52、散热板部51传导出,并散布在散热鳍片50两侧的空间,而 第一结合板10与第二结合板20夹设散热鳍片50后,两侧是被所形成的 通风空间54所贯通,让在配合空间11中的热源,能顺利产生空气对流, 以将热空气交换到外部,可以提升散热效能。第一结合板10和第二结合板20与结合的LED灯40排列是可为直线 长形的方式排列(见图6),使用的散热鳍片50在第一结合板IO与第二 结合板20 二侧边延伸排列成型。第一结合板10和第二结合板20与结合的LED灯40是可为圆形状(见 图7),使用的散热鳍片50的设置组成为圆形的方式排列,利用多个散热 鳍片50在圆形的第一结合板10与第二结合板20周缘环状辐射排列成型。其中第一结合板10提供芯片组30的设置,芯片组30是可设置于第 一结合板10的下方,如图l、图2和图4所示。当芯片组30设置于第一 结合板10下方时,散热鳍片50是以贴合板部53直接贴附于芯片组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灯的散热鳍片结构,散热鳍片是多个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具有一往外延伸的散热板部,所述散热板部一位置设有一体凸出的延伸板部,所述延伸板部的端缘往不同方向延伸出有至少一贴合板部,所述延伸板部与所述贴合板部夹角间形成一通风空间,所述散热鳍片以贴合板部提供贴附,且所述散热鳍片彼此相接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长青张嘉智
申请(专利权)人:宁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