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884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包括新增混凝土柱(1)、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短跨方向的主钢梁(2)和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长跨方向的次钢梁(3),所述主钢梁(2)、所述次钢梁(3)与混凝土楼板(5)通过多个U形箍(4)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有效防止混凝土楼板在新增柱荷载下发生冲切破坏,提高结构安全冗余度,保证新增混凝土柱的柱底的弯矩有效传递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加固改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既有建筑的使用需求发生改变,如对原建筑新增一层使用空间、在两栋建筑之间增加单层走廊等。对于新增加的单层结构,为满足建筑、景观等专业的设计美感,结构新增框架柱往往无法落在原有框架柱、框架梁上,因而需要在原有混凝土楼板上对新增框架柱进行转换。对于荷载较小的单层新增结构,常采用的方法为在新增框架柱底部设置一柱墩作为基础。但该结构措施增加了混凝土楼板上的负荷重量,且柱墩与原混凝土楼板交界面为新旧混凝土连接面,在水平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剪切破坏,结构安全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
[0004]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包括新增混凝土柱、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的柱底的短跨方向的主钢梁和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的柱底的长跨方向的次钢梁,新增混凝土柱设有新增混凝土柱纵筋,所述主钢梁、所述次钢梁分别与原混凝土结构连接,所述主钢梁、所述次钢梁与混凝土楼板通过多个U形箍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主钢梁与所述次钢梁呈正交方向设置,且二者之间刚性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主钢梁与所述新增混凝土柱的线刚度比不小于3。
[0008]优选地,所述主钢梁的上翼缘设有用以安装新增混凝土柱纵筋的纵筋预留孔,新增混凝土柱纵筋穿过混凝土楼板和纵筋预留孔后焊接在所述主钢梁的下翼缘上。
[0009]优选地,所述新增混凝土柱纵筋与所述主钢梁的下翼缘采用双面弯折焊接。
[0010]优选地,各所述U形箍的顶部与所述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楼板水平钢筋焊接,各所述U形箍的底部与所述主钢梁、所述次钢梁的下翼缘焊接。
[0011]优选地,各U形箍的间距在所述新增混凝土柱和各钢梁与原混凝土连接区域的两侧1.5倍梁高范围内不大于200mm,且各U形箍的间距在新增混凝土柱与各钢梁连接节点两侧1.5倍梁高范围的以外区域不大于400mm。
[0012]优选地,所述主钢梁的上翼缘的单侧宽度比所述新增混凝土柱的同侧宽度大50mm。
[0013]优选地,所述新增混凝土柱纵筋与所述主钢梁的下翼缘的双面弯折焊接长度不小于五倍的新增混凝土柱纵筋的外径尺寸,所述新增混凝土柱纵筋的直径不大于所述主钢梁的上翼缘、下翼缘间净距的1/20。
[0014]优选地,所述主钢梁与原混凝土结构连接的端部采用对拉钢板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的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包括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的柱底短跨方向的主钢梁、设置在柱底长跨方向的次钢梁以及用于连接主钢梁和混凝土楼板的U形箍,可将板式转换转变为梁式转换,可有效防止混凝土楼板在新增柱荷载下发生冲切破坏,进而大幅度提高结构安全冗余度;
[0017]2)主钢梁的上翼缘上设有用于安装新增混凝土柱纵筋纵筋预留孔,新增混凝土柱纵筋穿过混凝土楼板和主钢梁的上翼缘,并在主钢梁的下翼缘位置弯折后与主钢梁的下翼缘焊接,可保证新增混凝土柱的柱底的弯矩有效传递;
[0018]3)主钢梁、次钢梁与既有混凝土梁采用铰接连接,且主钢梁的端部与既有混凝土梁采用对拉钢板连接,可有效避免主钢梁与既有混凝土梁连接螺栓在弯矩作用下拉拔失效的问题;
[0019]4)本技术的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结构简单、受力明确、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实施例中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

A剖面图;
[0022]图3为图2的B

B剖面图;
[0023]图中标号所示:
[0024]1、新增混凝土柱;11、新增混凝土柱纵筋;2、主钢梁;21、纵筋预留孔;3、次钢梁;4、U形箍;5、混凝土楼板;51、混凝土楼板水平钢筋;6、结构胶;7、细石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
[0027]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包括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短跨方向的主钢梁2、设置在柱底长跨方向的次钢梁3以及用于连接主钢梁2和混凝土楼板5、次钢梁3和混凝土楼板5的U形箍4。
[0028]为减小主钢梁2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荷载下的作用效应,主钢梁2宜布置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短跨方向。即主钢梁2的一端位于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短跨方向,另外一端与原混凝土结构连接。次钢梁3的一端位于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长跨方向,另外一端与原混凝土结构连接。为平衡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弯矩,本技术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沿正交方向分别设置主钢梁2、次钢梁3,且主钢梁2与次钢梁3优先采用刚性连接。为确保主钢梁2对新增混凝土柱1的嵌固作用,可优选设定主钢梁2与新增混凝土柱1的线刚度比不宜小于3。
[0029]主钢梁2、次钢梁3与既有混凝土梁采用铰接连接,实际铰接节点构造不可避免的
存在部分转动约束,故而对铰接节点的上部螺栓存在拉力,为避免主钢梁2与既有混凝土梁连接螺栓在弯矩作用下拉拔失效,设定主钢梁2的另外一端与原混凝土结构(既有混凝土梁)采用对拉钢板连接。
[0030]如图2、3所示,为保证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弯矩有效传递,主钢梁2的上翼缘上设有纵筋预留孔21,用于安装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穿过混凝土楼板5和主钢梁2的上翼缘,并在主钢梁2的下翼缘位置弯折后与主钢梁2的下翼缘焊接。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的弯折段宜与主钢梁2的下翼缘双面焊接,焊接长度不宜小于5d,d为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的外径尺寸。为保证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在主钢梁2范围内的有效锚固,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的直径不宜大于主钢梁2的上、下翼缘间净距的1/20。为保护主钢梁2、次钢梁3的上下翼缘间的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新增混凝土柱1在该范围投影区域宜采用细石混凝土7浇筑。
[0031]如图2所示,为避免主钢梁2的上翼缘开孔后,孔洞外侧在水平力作用下发生挤压或者撕裂破坏,主钢梁2的上翼缘的单侧宽度宜比新增混凝土柱1的同侧宽度凸出50mm。
[0032]如图3所示,为保证主钢梁2、次钢梁3与混凝土楼板5之间的有效连接,在主钢梁2、次钢梁3的下翼缘与混凝土楼板5之间设置多个U形箍4,各U形箍4的顶部与混凝土楼板5的混凝土楼板水平钢筋51焊接,底部与主钢梁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新增混凝土柱(1)、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短跨方向的主钢梁(2)和设置在新增混凝土柱(1)的柱底的长跨方向的次钢梁(3),新增混凝土柱(1)设有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所述主钢梁(2)、所述次钢梁(3)分别与原混凝土结构连接,所述主钢梁(2)、所述次钢梁(3)与混凝土楼板(5)通过多个U形箍(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钢梁(2)与所述次钢梁(3)呈正交方向设置,且二者之间刚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钢梁(2)与所述新增混凝土柱(1)的线刚度比不小于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钢梁(2)的上翼缘设有用以安装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的纵筋预留孔(21),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穿过混凝土楼板(5)和纵筋预留孔(21)后焊接在所述主钢梁(2)的下翼缘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楼板立柱节点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混凝土柱纵筋(11)与所述主钢梁(2)的下翼缘采用双面弯折焊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能伟徐方媛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