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管夹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8179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隔振管夹及车辆,涉及车辆降噪设备技术领域,以优化隔振管夹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过管路传递的噪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隔振管夹,用于车辆,包括第一隔振组件和第二隔振组件,第一隔振组件的一端与第二隔振组件的一端相连接,第二隔振组件与车辆相连接;第一隔振组件包括第一隔振件,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车辆的通气管与第一容纳部对应设置,车辆的燃油管与第二容纳部对应设置。管与第二容纳部对应设置。管与第二容纳部对应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振管夹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减振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隔振管夹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这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
[0003]但随着对车辆污染物排放要求的日益严苛,车辆中的碳罐尺寸也逐渐增大,需要碳罐吸附的流量也相应地增大,由于通气管与碳罐的脱附口相连接,且通气管将碳罐吸附后的油气导入发动机进行燃烧,而在此过程中,电磁阀的不断开闭过程会使油气在通气管内产生振动,因此,通气管会产生较大的NVH噪声。并且,由于发动机在喷油的过程会产生油压脉动,因此,通过管路产生的NVH极大地影响了驾驶的舒适度。
[0004]因此,急需提供一种隔振管夹及车辆,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振管夹及车辆,以优化隔振管夹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过管路传递的噪声。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隔振管夹,用于车辆,包括第一隔振组件和第二隔振组件,所述第一隔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振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隔振组件与所述车辆相连接;所述第一隔振组件包括第一隔振件,所述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车辆的通气管与第一容纳部对应设置,所述车辆的燃油管与所述第二容纳部对应设置。
[0007]其中,所述第一隔振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座,所述第一定位座呈环状,且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隔振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定位座相连接。
[0008]具体地,所述第一定位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能够插入或脱出所述第二配合部,以开启或闭合所述容纳空间,使所述第一隔振件能够放入或取出所述容纳空间。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座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定位座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座的第一镂空部。
[0010]其中,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沿所述第一隔振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隔振件,且沿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周向均形成有减振齿部;当所述通气管和所述燃油管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内时,所述减振齿部与所述通气管和所述燃油管的外壁面相抵接。
[0011]具体地,所述第一隔振件的一侧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部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所述燃油管能够由所述第一通道进入所
述第二容纳部内并沿所述第二通道进入所述第一容纳部,所述通气管能够由所述第一通道进入所述第二容纳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隔振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隔振件的第二镂空部。
[0013]其中,所述第二隔振组件包括连接座、第二隔振件和第二定位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第一定位座相连接,且所述连接座上形成有定位孔,所述第二隔振件插入所述定位孔内与所述连接座相连接;所述第二隔振件呈筒状,且套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座的外部,所述第二定位座呈筒状,且套设于所述车辆的地板的螺栓上;所述第二定位座的内壁面形成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螺栓的螺纹相卡接。
[0014]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隔振管夹,还包括制动管卡座,所述制动管卡座设置于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第一定位座的一侧;
[0015]所述制动管卡座形成有限位槽,以使所述车辆的制动管卡入所述限位槽内。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隔振管夹具有以下优势:
[0017]本技术提供的隔振管夹,用于车辆,包括第一隔振组件和第二隔振组件,所述第一隔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振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隔振组件与所述车辆相连接;所述第一隔振组件包括第一隔振件,所述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车辆的通气管与第一容纳部对应设置,所述车辆的燃油管与所述第二容纳部对应设置。
[0018]由此分析可知,通过第一隔振组件包括的第一隔振件,且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能够将车辆的通气管和燃油管对应安装。当通气管和燃油管产生振动时,通过第一隔振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振动的传递。
[0019]由于第一隔振组件的一端与第二隔振组件相连接,第二隔振组件与车辆的地板相连接,因此,通气管和燃油管传递至第一隔振组件上的振动在经过第一隔振组件的阻隔后,传递至第二隔振组件上,再传递至地板上,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升隔振效果,降低地板的振动,进而提高车辆的舒适度。
[0020]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碳罐、燃油管、通气管、发动机以及上述的隔振管夹;所述碳罐的脱附口与所述通气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相连接;所述燃油管的出油端与所述发动机相连接。
[0021]由于本申请中的隔振管夹具有两个隔振组件,因此,由管路产生的振动能够在第一隔振组件和第二隔振组件的共同阻隔后衰减,从而降低传递至车辆地板的振动,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VH噪声,提高整体车辆的驾驶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管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管夹第一视角的剖视图。
[0025]图中:1

第一隔振件;101

第一容纳部;102

第二容纳部;103

减振齿部;104

连接部;1041

抵接部;105

第二镂空部;106

第一通道;107

第二通道;2

第一定位座;201

第一镂空部;202

第一配合部;203

第二配合部;3

连接座;4

第二隔振件;5

第二定位座;501

卡接部;6

制动管卡座;601

限位槽;7

地板;8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振管夹,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振组件和第二隔振组件,所述第一隔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隔振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隔振组件与所述车辆相连接;所述第一隔振组件包括第一隔振件,所述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所述车辆的通气管与第一容纳部对应设置,所述车辆的燃油管与所述第二容纳部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振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座,所述第一定位座呈环状,且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隔振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第一隔振件上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定位座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座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能够插入或脱出所述第二配合部,以开启或闭合所述容纳空间,使所述第一隔振件能够放入或取出所述容纳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座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定位座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座的第一镂空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沿所述第一隔振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隔振件,且沿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周向均形成有减振齿部;当所述通气管和所述燃油管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内时,所述减振齿部与所述通气管和所述燃油管的外壁面相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管夹,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洁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