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698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包括:装置本体、壳体及风冷机构,装置本体设有控制面板;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装置本体位于内壳内,外壳套设于内壳外,且控制面板连接于内壳并贯穿外壳显露,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空间,冷却液沿冷却空间依次流经内壳的底部和侧壁;风冷机构包括机构本体和设于机构本体内的风扇,机构本体位于外壳内,且机构本体的侧壁连接于外壳侧壁,机构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于内壳上表面,机构本体内部形成风道以对装置本体冷却降温。通过设置内壳和外壳,内壳和外壳之间形成冷却空间,对装置本体底部和侧壁进行冷却降温,通过风冷机构对装置本体顶部进行冷却降温,有效增强产品整体的散热效率。的散热效率。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测量仪器
,特别涉及一种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雷达电子通信
内,收发组件是用于雷达发射信号的重要组件,具有发热量大、体积大的特点,收发组件内产生的热量若不能及时排出,会使收发组件内部的电子元件承受很高的温度,进而影响收发组件的性能,降低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是利用金属外壳的导热性能进行散热,但散热效果并不显著,冷却效果较差。
[0004]因此,传统收发组件散热效果差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旨在解决传统收发组件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包括:
[0007]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设有控制面板;
[0008]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装置本体位于所述内壳内,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内壳外,且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所述内壳并贯穿所述外壳显露,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空间,所述冷却液沿所述冷却空间依次流经所述内壳的底部和侧壁;以及
[0009]风冷机构,所述风冷机构包括机构本体和设于所述机构本体内的风扇,所述机构本体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机构本体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外壳侧壁,所述机构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于所述内壳上表面,所述机构本体内部形成风道以对所述装置本体冷却降温。
[0010]可选地,所述内壳包括:
[0011]内侧壁板,所述内侧壁板包括侧板本体和侧壁托板,所述机构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于所述侧板本体,所述侧壁托板连接于所述侧板本体和所述外壳内壁面之间以形成第一通道;和
[0012]内底板,所述内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底板隔板,所述侧板本体背离所述机构本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周围,包覆于所述装置本体,所述底板隔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靠近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和所述装置本体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形成所述冷却空间,所述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
[0013]可选地,所述侧板本体包括:
[0014]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机构本体下表面之间,且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
[0015]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机构本体下表面之间,且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控制面板的一端;以及
[0016]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机构本体下表面之间,且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三侧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
[0017]所述侧壁托板连接于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背离所述装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
[0018]可选地,所述侧壁托板包括:
[0019]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
[0020]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且位于所述第一托板靠近所述底板本体的一侧;以及
[0021]第三托板,所述第三托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且位于所述第二托板靠近所述底板本体的一侧;
[0022]其中,所述第一托板的一端设有第一过口,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过口,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第三托板的一端形成有连通口,使得所述冷却液由所述第二通道经过所述连通口依次流过所述第三托板、所述第二托板和所述第一托板。
[0023]可选地,所述底板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底板隔板均匀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底板隔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设置方向相同,所述底板隔板形成有第三过口以形成所述第二通道,以使得冷却液依次流过所述第二通道并经过所述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一通道。
[0024]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
[0025]外侧壁板,所述外侧壁板连接于所述侧壁托板背离所述侧板本体的一端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0026]外底板,所述外侧壁板连接于所述外底板和所述机构本体侧壁之间;以及
[0027]盖板,所述盖板连接于所述机构本体背离所述外底板的一端以形成所述风道。
[0028]可选地,所述外侧壁板包括:
[0029]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连接于所述外底板和所述机构本体侧壁之间,所述第四侧板的内壁面连接于所述侧壁托板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
[0030]第五侧板,所述第五侧板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并连接于所述外底板和所述机构本体侧壁之间,且所述第五侧板的内壁面连接于所述侧壁托板背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
[0031]第六侧板,所述第六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五侧板背离所述第四侧板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外底板和所述机构本体侧壁之间,且所述第六侧板的内壁面连接于所述侧壁托板背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以及
[0032]第七侧板,所述第七侧板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和所述第六侧板之间,并连接于所述外底板和所述机构本体侧壁之间,且所述控制面板贯穿于所述第七侧板。
[0033]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
[0034]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控制面板,且所述进水口连通于所述第二通道;和
[0035]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控制面板,且所述出水口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背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
[0036]可选地,所述机构本体包括:
[0037]风道底板,所述风道底板的下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背离所述内底板的一端;
[0038]风道围板,所述风道围板连接于所述风道底板周围,且所述风道围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五侧板、所述第六侧板和所述第七侧板背离所述外底板的一端,所述风道围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盖板,所述风道围板设有出风口,所述风扇连接于所述风道底板且位于所述风道围板内;以及
[0039]风道隔板,所述风道隔板连接于所述风道底板且连接于所述风道围板内壁面,所述风道隔板设有过风口以形成所述风道。
[0040]可选地,所述风道围板包括:
[0041]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和所述盖板之间;
[0042]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围板,并连接于所述第五侧板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围板;
[0043]第三围板,所述第三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围板背离所述第一围板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第六侧板和所述盖板之间;以及
[0044]第四围板,所述第四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三围板和所述第一围板之间,并连接于所述第七侧板和所述盖板之间;
[0045]其中,所述风道隔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围板的设置方向相同,且所述风道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围板和所述第四围板之间,所述过风口位于所述风道隔板的端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设有控制面板;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装置本体位于所述内壳内,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内壳外,且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所述内壳并贯穿所述外壳显露,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空间,所述冷却液沿所述冷却空间依次流经所述内壳的底部和侧壁;以及风冷机构,所述风冷机构包括机构本体和设于所述机构本体内的风扇,所述机构本体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机构本体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外壳侧壁,所述机构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于所述内壳上表面,所述机构本体内部形成风道以对所述装置本体冷却降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内侧壁板,所述内侧壁板包括侧板本体和侧壁托板,所述机构本体的下表面连接于所述侧板本体,所述侧壁托板连接于所述侧板本体和所述外壳内壁面之间以形成第一通道;和内底板,所述内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底板隔板,所述侧板本体背离所述机构本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周围,包覆于所述装置本体,所述底板隔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靠近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和所述装置本体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形成所述冷却空间,所述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本体包括: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机构本体下表面之间,且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机构本体下表面之间,且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控制面板的一端;以及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本体和所述机构本体下表面之间,且所述第三侧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三侧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所述侧壁托板连接于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背离所述装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托板包括: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且位于所述第一托板靠近所述底板本体的一侧;以及第三托板,所述第三托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且位于所述第二托板靠近所述底板本体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托板的一端设有第一过口,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过口,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第三托板的一端形成有连通口,使得所述冷却液由所述第二通道经过所述连通口依次流过所述第三托板、所述第二托板和所述第一托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降温的雷达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底板隔板均匀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底板隔板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杨昆钱小军周琰胡元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极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