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689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41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充电装置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包括面壳和第一马达组件,所述面壳的内侧连接有充电发射模组,且充电发射模组的内侧连接有充电模组固定支架,所述第一马达组件设置于充电模组固定支架的边侧,且第一马达组件的外侧连接有下挂支架,所述第一马达组件的边侧设置有第二马达组件,且第二马达组件的外侧设置有右臂支架,并且右臂支架的边侧设置有左臂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第一马达组件,设备整体运动机构创新,双马达组件,下挂支架单独用马达来控制上下运动,使手机接收线圈模组中心与充电发射模组中心对齐,从而实现中心自动对齐,使手机充电效率达到最佳,并且能兼容大小手机充电性能达到最佳。最佳。最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带无线充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多,无线充电器的行业也慢慢的起来,这方便了对手机的充电,只需要将手机放到无线充电器的感应区域,就可以对手机进行充电,在汽车上对手机充电,通常,是需要将一根数据线链接到手机上,再将手机放上车载支架,这将影响司机的驾驶,无线充电器和车载支架结合一起,这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在开车行驶中,只需要将手机放在车载支架上尽快能对手机进行充电,操作简单方便。
[0003]目前市场上的充电装置存在使用的时候不方便,市面上,有些是重力感应的方式,手机需要从上向下放,而且夹持力度不够,手机容易脱落;有些是红外感应的方式,但是感应不灵敏,影响客户体验感,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目前市面上手机大小尺寸不一致,使手机接收端线圈不能完全对位发射端线圈,倒导致个别手机无法充电,或者充电效效率低,对于使用具有一定影响的问题。
[000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了充电装置大多不能很好的进行稳定夹持,且不能灵活适应不同规格手机固定等,影响客户体验感,对于使用具有一定影响的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包括面壳和第一马达组件,所述面壳的内侧连接有充电发射模组,且充电发射模组的内侧连接有充电模组固定支架,所述第一马达组件设置于充电模组固定支架的边侧,且第一马达组件的外侧连接有下挂支架。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马达组件的边侧设置有第二马达组件,且第二马达组件的外侧设置有右臂支架,并且右臂支架的边侧设置有左臂支架,所述左臂支架的外侧设置有马达组件固定支架,且马达组件固定支架的边侧设置有pcb组件,并且pcb组件的外侧安装有后盖。
[0008]优选的,所述充电发射模组的中轴线与面壳的中轴线相互重合,且充电发射模组与面壳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马达组件包括第一蜗杆、第一双层齿轮和第一齿条,所述第一蜗杆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双层齿轮,且第一双层齿轮的外侧连接有第一齿条。
[0010]优选的,所述下挂支架通过第一齿条与第一双层齿轮之间构成升降结构,且第一齿条通过第一双层齿轮与第一蜗杆之间构成传动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马达组件包括第二蜗杆、第二双层齿轮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二蜗杆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双层齿轮,且第二双层齿轮的外侧连接有第二齿条。
[0012]优选的,所述右臂支架通过第二齿条与左臂支架之间构成传动结构,且右臂支架
通过第二齿条与第二双层齿轮之间构成滑动结构。
[001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4]1.本技术设置有面壳,使用时将设备夹持在车上,通电后,手机放置产品相应位置时,当手机充电达不到最佳效果时,将会驱动第一马达组件转动,带动第一蜗杆与第一双层齿轮,从而带动下挂支架向上或者向下运动,使手机线圈与充电发射模组中心对齐,从而使充电效果达到最佳;当手机线圈与充电发射模组中心对齐,充电效果能达到最佳时,第一马达组件将不会转动,下挂支架将固定不动,手机上下位置固定后,将驱动第二马达组件与第二蜗杆转动,带动第二双层齿轮,从而带动左臂支架与右臂支架运动,将手机夹紧完全固定住;
[0015]2.本技术设置有后盖,之后如需取下手机,只需触碰触摸开关即可驱动第二马达组件转动,带动第二双层齿轮,从而带动左臂支架与右臂支架反向运动张开后,并可取下手机,操作便捷灵活,设备整体运动机构创新,双马达组件,分别控制运转,使不用大小的手机充电效率达到最佳,并紧紧夹持住手机,且下挂支架单独用马达来控制上下运动,使手机接收线圈模组中心与充电发射模组中心对齐,从而实现中心自动对齐,使手机充电效率达到最佳,并且能兼容大小手机充电性能达到最佳,当手机中心对齐后,才驱动另一个马达运转,达到夹持住手机的效果,使设备以简单的结构,达到高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7]图1为实施例一整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实施例一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实施例二整体正视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面壳;2、充电发射模组;3、充电模组固定支架;4、第一马达组件;401、第一蜗杆;402、第一双层齿轮;403、第一齿条;5、下挂支架;6、第二马达组件;601、第二蜗杆;602、第二双层齿轮;603、第二齿条;7、右臂支架;8、左臂支架;9、马达组件固定支架;10、pcb组件;11、后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请参阅图1

3所示,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包括面壳1、充电发射模组2、充电模组固定支架3、第一马达组件4、下挂支架5、第二马达组件6、右臂支架7、左臂支架8、马达组件固定支架9、pcb组件10和后盖11,面壳1的内侧连接有充电发射模组2,且充电发
射模组2的内侧连接有充电模组固定支架3,第一马达组件4设置于充电模组固定支架3的边侧,且第一马达组件4的外侧连接有下挂支架5;
[0024]充电发射模组2的中轴线与面壳1的中轴线相互重合,且充电发射模组2与面壳1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利于内部充电发射模组2与手机后续自动对齐时,保证操作的稳定与准确,利于充电操作;
[0025]第一马达组件4包括第一蜗杆401、第一双层齿轮402和第一齿条403,第一蜗杆401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双层齿轮402,且第一双层齿轮402的外侧连接有第一齿条403;
[0026]下挂支架5通过第一齿条403与第一双层齿轮402之间构成升降结构,且第一齿条403通过第一双层齿轮402与第一蜗杆401之间构成传动结构,使手机线圈与充电发射模组2中心对齐,从而使充电效果达到最佳。
[0027]实施例二
[0028]请参阅图1

3所示,对比实施例一,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马达组件4的边侧设置有第二马达组件6,且第二马达组件6的外侧设置有右臂支架7,并且右臂支架7的边侧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壳(1)和第一马达组件(4),所述面壳(1)的内侧连接有充电发射模组(2),且充电发射模组(2)的内侧连接有充电模组固定支架(3),所述第一马达组件(4)设置于充电模组固定支架(3)的边侧,且第一马达组件(4)的外侧连接有下挂支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马达组件(4)的边侧设置有第二马达组件(6),且第二马达组件(6)的外侧设置有右臂支架(7),并且右臂支架(7)的边侧设置有左臂支架(8),所述左臂支架(8)的外侧设置有马达组件固定支架(9),且马达组件固定支架(9)的边侧设置有pcb组件(10),并且pcb组件(10)的外侧安装有后盖(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发射模组(2)的中轴线与面壳(1)的中轴线相互重合,且充电发射模组(2)与面壳(1)之间相互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马达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伟曾初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蓝钛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