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5921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包括底座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底座上的穿刺盖,所述穿刺盖包括两个相互连通的动脉腔和静脉腔,所述动脉腔和静脉腔均设有穿过底座并延伸至血管内的第一导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动脉腔和静脉腔,并设两根分别连通动脉腔和静脉腔的第一导管,两根第一导管分别采用穿刺技术穿刺患者前臂的动脉和静脉,实现患者前臂静脉与动脉的连通,从而形成一个相当于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港,通过将本发明专利技术植入皮下,替代传统的动静脉内瘘,在血透时,两个穿刺针只需穿刺患者表皮以及动脉腔和静脉腔即可进行血透,减轻患者反复穿刺血管带来的痛苦及副损伤。轻患者反复穿刺血管带来的痛苦及副损伤。轻患者反复穿刺血管带来的痛苦及副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

技术介绍

[0002]血液透析(HD),俗称洗肾,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肾衰竭病人体内的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病人体内,从而代替肾脏代谢毒素,维持生命。
[0003]一般在透析操作时,会选择在前臂的动脉、静脉分别扎针,从动脉将血引出,在血透机净化后再通过静脉输回。血液透析时要迅速将体内血液吸引到血液透析机里,血流量要求达到每分钟200毫升以上,为此,医生们研究出了造瘘技术。通过将上肢远端桡动脉和皮下表浅头静脉分别游离结扎离断近心端吻合(前臂动静脉造瘘有三种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从而形成动静脉内瘘。借助动脉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使静脉动脉化,提高血液流速,以便于在血液透析时穿刺该静脉,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从而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然而,现有的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膜增生等造成吻合口狭窄,大大减小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周期。
[0004]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一般情况下,门诊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常规需要每2周行5血液透析治疗,每次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两针,全年共计透析 132次,共穿刺264针,如果每次血液透析时都采用直接刺穿血管的方式来与血管连通,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频繁的刺穿血管容易引发血管的病变,导致血管钙化、动静脉血栓以及血管瘤的形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利用透析港可反复穿刺的特点替代动静脉内瘘,减轻血透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及副损伤。
[0006]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包括底座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底座上的穿刺盖,所述穿刺盖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中空囊腔,所述中空囊腔的底部设有第一导管,顶部设有穿刺膜;所述底座包括相互连通的动脉腔和静脉腔,所述动脉腔和静脉腔均设有穿过底座并延伸至血管内的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延伸至第二导管内,两个所述中空囊腔分别位于动脉腔和静脉腔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管呈Y型分布于底座的一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动脉腔和静脉腔的结构相同并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动脉腔与静脉腔相邻的一侧为中央隔膜,所述中央隔膜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动脉腔与静脉腔通过第一通孔实现连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动脉腔和静脉腔之间设有调控组件,所述调控组件适于打开和关闭第一通孔。
[0011]进一步地,两个中央隔膜的第一通孔相互连接,所述调控组件包括环绕设于连接为一体的第一通孔的外周的环形充盈腔,与环形充盈腔相连通的第三导管以及设于第三导管另一端的控制球囊,所述控制球囊的张力小于环形充盈腔的张力并充盈有生理盐水。
[0012]进一步地,所述调控组件包括设于两个中央隔膜之间的隔板和按压机构,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适于通过按压机构实现与第一通孔的完全重合与完全错位。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中央隔膜由镍钛合金制成。
[0014]进一步地,所述穿刺膜的材质为医用硅胶。
[0015]进一步地,所述穿刺盖还包括固定圈,两个所述中空囊腔均设于固定圈内,所述固定圈上设有多个适于连接主体的紧固螺钉。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管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层、中间层和外层,所述内层为PTFE内管,所述中间层为不锈钢扁丝编织层,所述外层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
[0017]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固定圈和中空囊腔均为镍钛合金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不易被压扁或穿刺损坏,同时保证了植入时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抗凝血要求。
[0018]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动脉腔和静脉腔,并设两根分别连通动脉腔和静脉腔的第二导管,两根第二导管分别采用穿刺技术穿刺患者前臂的动脉和静脉,实现患者前臂静脉与动脉的连通,通过在动脉腔和静脉腔设置两个带有第一导管的中空囊腔,第一导管延伸至第二导管,从而形成一个相当于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港,通过将本专利技术植入皮下,替代传统的动静脉内瘘,在血透时,两个穿刺针只需穿刺患者表皮以及中空囊腔即可进行血透,减轻患者反复穿刺血管带来的痛苦及副损伤;同时底座与穿刺盖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穿刺盖,降低患者使用成本;此外,两个第二导管的设置无需离断血管,避免吻合口血管内膜增生等造成狭窄而导致传统的动静脉内瘘失功,只需要行穿刺手术,减小血管损伤,降低血管瘤的后遗症的产生,延长了透析港的使用周期;两个第一导管的设置,让流出及流入的血液的位置相远离,保证透析前后的血液不至于相互混合,从而提高病人透析效果。
[0020](2)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导管导管呈Y型分布与底座的一侧,更加便于血管穿刺后,第二导管置入血管内。
[0021](3)本专利技术的动脉腔和静脉腔结构相同,通过在中央隔膜上开设第一通孔,形成瘘口,实现动脉腔和静脉腔的连通,保证血透时的具有足够的血液流速。
[0022](4)本专利技术在动脉腔和静脉腔之间还设有用于关闭和打开第一通孔的调控组件,当血透时,打开第一通孔,保证足够的血液流速,血透完毕,关闭第一通孔,避免动脉血反复冲击静脉,导致静脉瘤的形成,同时避免动脉血液长期通过第一通孔流入静脉而加重患者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衰的发生。
[0023](5)本专利技术的调控组件包括环绕在相互连接的第一通孔外周的环形充盈腔,环形充盈腔通过第二导管连通张力小于环形充盈腔的控制球囊,在植入本专利技术透析港时,将控制球囊预埋在手腕背部皮下。平时通过佩戴腕带将控制球囊压扁,从而将生理盐水压入第
一通孔周围的环形充盈腔,通过环形充盈腔挤压第一通孔实现瘘口关闭,透析时将腕带取下,利用环形充盈腔和控制球囊自身的张力差,将生理盐水压入手腕背部皮下的控制球囊内,实现瘘口开放。
[0024](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调控组件包括设于两层中央隔膜之间的隔板和按压机构,隔板上开设有大小与第一通孔相吻合第二通孔,通过按压机构带动隔板的上下移动,实现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的完全重合和完全错位,从而实现瘘口的打开与闭合。
[0025](7)本专利技术中央隔膜由镍钛合金制成,在保证硬度的同时满足生物相容性以及抗凝血要求。
[0026](8)本专利技术穿刺膜的材质为医用硅胶,满足反复实施的扎针后能自动闭合的要求。
[0027](9)本专利技术穿刺盖通过设置固定圈以及多个紧固螺钉实现与底座地可拆卸连接,连接牢固并且安装于拆卸均方便。
[0028](10)本专利技术第一导管的内层为PTFE内管,满足抗凝血要求,避免长期使用出现血栓风险;中间层为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底座(1)上的穿刺盖(2),所述穿刺盖(2)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中空囊腔(2

1),所述中空囊腔(2

1)的底部设有第一导管(2

2),顶部设有穿刺膜(2

3);所述底座(1)包括相互连通的动脉腔(1

1)和静脉腔(1

2),所述动脉腔(1

1)和静脉腔(1

2)均设有穿过底座(1)并延伸至血管内的第二导管(1

3),所述第一导管(2

2)延伸至第二导管(1

3)内,两个所述中空囊腔(2

1)分别位于动脉腔(1

1)和静脉腔(1

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1

3)呈Y型分布于底座(1)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腔(1

1)和静脉腔(1

2)的结构相同并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动脉腔(1

1)与静脉腔(1

2)相邻的一侧为中央隔膜(1

4),所述中央隔膜(1

4)上设有第一通孔(1
‑4‑
1),所述动脉腔(1

1)与静脉腔(1

2)通过第一通孔(1
‑4‑
1)实现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Y型血液透析港,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腔(1

1)和静脉腔(1

2)之间设有调控组件(3),所述调控组件(3)适于打开和关闭第一通孔(1
‑4‑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Y...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职康康宋成利曲乐丰郭宏波毛琳林清晶尹任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