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5216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2:22
提供一种能够在小重叠碰撞时不导致车身的重量增加地控制裙板加强件内折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30);和分别与这一对裙板加强件(30)的后端部连结的左右一对铰链柱(20),裙板加强件(30)的加强件外部件(31)遍及从与铰链柱(20)连结的后端部到中途部的范围而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30a),在位于直线部(3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表面部(31a)设置横加强筋部(31s),该横加强筋部(31s)是被设定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越靠前方则前后方向刚性越低的、促进向车身内侧变形的变形促进部。向车身内侧变形的变形促进部。向车身内侧变形的变形促进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分别与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连结的左右一对铰链柱。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和与这一对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分别连结的左右一对铰链柱。
[0003]另外,已知有在以SORB(Small Overlap Rigid Barrier:小重叠刚性壁障)试验为代表的、障碍物与比前纵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重叠区域为25%以下)碰撞时、即所谓的小重叠碰撞时,通过使裙板加强件向车宽方向内侧内折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能量以确保乘员空间安全的结构。
[0004]例如,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构成封闭截面的左右一对裙板梁(裙板加强件);分别与这一对裙板梁的后端部连结的左右一对铰链柱;在封闭截面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的前侧加强件;以及设置在封闭截面外部从侧面观察时与前侧加强件重叠的位置的、与裙板梁与铰链柱的结合部连结的后侧加强件,前侧加强件与后侧加强件经由裙板梁接合。
[0005]然而,为了提高车辆的设计性、提高运动性能,进行车轮的尺寸增大。通常,随着车轮的大径化,轮胎宽度变大,路面与轮胎的接地面积增加,因此轮胎的抓地性能、转弯性能提高。
[0006]这样,在车轮的尺寸增大的情况下,与车轮的尺寸增大对应,为了收容轮胎宽度变大了的轮胎,车轮罩以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宽度的方式进行设计变更。/>[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135080号公报
[0010]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1]如图24的(a)的仰视图所示,裙板加强件100隔着悬架塔110配置在前纵框架120的车宽方向外侧。另外,裙板加强件100的构成车宽方向外侧壁部的外表面部101构成为越靠前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转移。因此,当小重叠碰撞时,如图24的(b)的仰视图所示,裙板加强件100被控制为以裙板加强件100与铰链柱130的连结部作为起点,向车宽方向内侧内折变形。另外,符号140是与车辆碰撞的障碍物。
[0012]然而,在随着车轮的尺寸增大等而裙板加强件100设计变更的情况下,存在小重叠碰撞时无法使裙板加强件100内折变形的担忧。
[0013]在车轮罩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宽度的情况下,如图25的(a)的仰视图所示,与车轮罩的扩大宽度对应地,裙板加强件100由外表面部101相对于车宽方向呈大致正交状延伸的直线部100A和从该直线部100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100B构成。因此,当小重叠碰撞时,如图25的(b)的仰视图所示,由于直线部100A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因此裙板
加强件100的直线部100A被压溃而残留,裙板加强件100无法以裙板加强件100与铰链柱130的连结部作为起点而内折变形。
[0014]即,裙板加强件100的直线部100A不内折而后退移动,使铰链柱130的连结部向后方位移。因此,虽然也能够通过增加板厚、追加加强部件以增加铰链柱130的刚性,从而抑制铰链柱130的后方位移,但会导致新的车身重量的增加、与之相伴的燃料效率恶化。
[0015]即,在小重叠碰撞时,很难不导致重量增加地控制裙板加强件内折。

技术实现思路

[001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小重叠碰撞时不导致车身的重量增加地控制裙板加强件内折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等。
[0017]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8]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以及分别与这一对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连结的左右一对铰链柱,所述裙板加强件遍及从与所述铰链柱连结的后端部到中途部的范围而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在位于所述直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表面部设置有促进向车身内侧变形的变形促进部,该变形促进部被设定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越靠前方则前后方向刚性越低。
[0019]在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所述裙板加强件遍及从与所述铰链柱连结的后端部到中途部的范围而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因此,能够使车轮罩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宽度,能够安装大径的车轮。由于在位于所述直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表面部设置促进向车身内侧的变形的变形促进部,该变形促进部被设定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越靠前方则前后方向刚性越低,因此在小重叠碰撞时,不需要增加铰链柱的板厚、追加加强部件,就能够使应力在裙板加强件与铰链柱的连结部集中,能够控制裙板加强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内折。
[0020]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变形促进部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部,所述横加强筋部构成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越靠前方,则截面越小并且截面重心越向车宽方向内侧转移。
[0021]根据该结构,能够不使用新部件,不在裙板加强件的外表面部产生随着面外变形的压曲,就能够使应力向裙板加强件与铰链柱的连结部传递。另外,当应力向后方流动到裙板加强件时,能够产生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应力成分。
[0022]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变形促进部具备纵加强筋部,该纵加强筋部从所述横加强筋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途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向后方流过裙板加强件的应力在纵加强筋部集中,由此能够积极地增加在裙板加强件作用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应力成分。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裙板加强件具有铰链托架,该铰链托架用于将发动机盖铰链固定在所述裙板加强件的上端部,所述纵加强筋部从所述横加强筋部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到所述铰链托架的前端部附近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铰链托架的前端部附近区域产生的向下的压曲,并且能够使在裙板加强件作用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应力成分增加。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铰链柱具有: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铰链柱外部件、
和与该铰链柱外部件配合而形成上下延伸的封闭截面的铰链柱内部件,所述铰链柱内部件具备:具有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面的主体部、和在该主体部的前侧与所述裙板加强件及所述主体部接合的顶端部,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顶端部的连结部附近的位置形成有脆弱部。
[0025]根据该结构,通过经由顶端部确保裙板加强件的安装刚性,并且容许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由此能够从车宽方向内侧促进外表面部的内折变形。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脆弱部通过所述主体部的材料强度与所述顶端部的材料强度的强度差而构成。
[0027]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主体部与顶端部的材料强度差形成脆弱部。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顶端部在比所述脆弱部靠车身前后方向前侧的位置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
[0029]根据该结构,在小重叠碰撞时,能够使用突出部的变形而引导脆弱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以及分别与这一对裙板加强件的后端部连结的左右一对铰链柱,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裙板加强件遍及从与所述铰链柱连结的后端部到中途部的范围而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在位于所述直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表面部设置有促进向车身内侧变形的变形促进部,该变形促进部被设定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越靠前方则前后方向刚性越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促进部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部,所述横加强筋部构成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越靠前方,则截面越小并且截面重心越向车宽方向内侧转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促进部具备纵加强筋部,该纵加强筋部从所述横加强筋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途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裙板加强件具有铰链托架,该铰链托架用于将发动机盖铰链固定在所述裙板加强件的上端部,所述纵加强筋部从所述横加强筋部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到所述铰链托架的前端部附近的位置。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靖守田雄一出先祐典松村裕介藤本贤山口雄作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