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5114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及方法,包括立柱、搅拌仓、轴承、伺服电机、转杆、搅拌杆、卡扣开关、进水口以及注浆管,立柱上侧固定有搅拌仓,搅拌仓内壁左侧固定有轴承,轴承右侧设置有转杆,转杆内部左端设置有伺服电机,转杆外端面上侧设置有搅拌杆,搅拌仓后端面开设有进水口,搅拌仓上端面设置有卡扣开关,搅拌仓下端面设置有注浆管,该设计解决了现有的沿空掘巷装置需要人工搅拌填充浆,耗费人力同时容易危害人员健康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便于快速搅拌填充浆料,减少人力消耗并保证人员健康。耗并保证人员健康。耗并保证人员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及方法,属于沿空留巷


技术介绍

[0002]沿空留巷采煤工作面后沿采空区边缘维护原回采巷道。为了回收传统采矿方式中留设的保护煤柱。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上一区段的顺槽重新支护留给下一个区段使用。这种留巷的做法是沿着采空区边缘在原顺槽位置保留就称为沿空留巷。沿空留巷可以最大限度回收资源。避免煤体损失。推行无煤柱开采,不仅对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缓和采掘关系和延长矿井寿命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是使煤炭企业改善安全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增产、增盈减亏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和当前的技术水平,推行的无煤柱开采护巷分为沿空留巷、沿空掘巷。其中沿空留巷这种无煤柱护巷方式有5种形式。各矿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合理的方案。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条件适合的矿井都应当优先采用留巷形式实施无煤柱开采
[0003]现有的沿空掘巷方法主要采用人工灌浆填充的方式进行,然而人工搅拌灌浆方式需要耗费额外的人力,同时由于采矿地点一般在地下,不利于人员进行大体力作业,工作环境容易产生塌方的危险危害人员健康,现在急需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便于快速搅拌填充浆料,减少人力消耗并保证人员健康。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包括支撑座、立柱、便于搅拌机构、采空区以及原采集煤体,所述支撑座上端面固定有立柱,立柱右侧设置有采空区,所述采空区右侧设置有原采集煤体,所述采空区左侧设置有便于搅拌机构,所述便于搅拌机构包括搅拌仓、轴承、伺服电机、转杆、搅拌杆、卡扣开关、进水口、注浆管以及阀门,所述立柱上侧固定有搅拌仓,所述搅拌仓内壁左侧固定有轴承,所述轴承右侧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内部左端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转杆外端面上侧设置有搅拌杆,所述搅拌仓后端面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搅拌仓上端面设置有卡扣开关,所述搅拌仓下端面设置有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中间位置设置有阀门。
[0006]进一步地,所述轴承设置有设置有两组,且两组轴承对称固定在搅拌仓内壁左右两侧。
[0007]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杆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搅拌杆规格相同,多组所述搅拌杆设置在转杆外端面上下两侧。
[0008]进一步地,所述采空区下端面设置有防跑浆袋,所述防跑浆袋尺大于采空区下端面的尺寸。
[0009]进一步地,所述立柱和支撑座均设有两组,且两组支撑座和立柱均对称安装在搅拌仓下端面左右两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内部均开设有内螺纹,所述立柱下端面均开设有外螺纹,且内螺纹与外螺纹相啮合。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前后两端面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内部设置有橡胶密封圈。
[0012]进一步地,所述搅拌仓上端面设置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上端面设置有把手。
[0013]进一步地,所述灌浆管右端面社会自由注浆锚杆,所述灌浆管上端面右侧设置有固定卡。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因本专利技术添加了搅拌仓、轴承、伺服电机、转杆、搅拌杆、卡扣开关、进水口、注浆管以及阀门,该设计解决了现有的沿空掘巷装置需要人工搅拌填充浆,耗费人力同时容易危害人员健康的问题,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搅拌快捷性同时降低操作人员受伤的风险。
[0015]因轴承设置有设置有两组,且两组轴承对称固定在搅拌仓内壁左右两侧,该设计保证了转杆可以随着伺服电机灵活旋转,因采空区下端面设置有防跑浆袋,防跑浆袋尺大于采空区下端面的尺寸,该设计保证了填充浆料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作效率,因支撑座内部均开设有内螺纹,立柱下端面均开设有外螺纹,且内螺纹与外螺纹相啮合,该设计便于使用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支撑座固定搅拌仓或是取下支撑座将立柱插入工作点进行固定,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便于快速搅拌填充浆料,减少人力消耗并保证人员健康。
附图说明
[00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中便于搅拌机构的正视剖面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中注浆管的正视放大图;
[0020]图中:1-支撑座、2-立柱、3-便于搅拌机构、4-采空区、5-原采集煤体、21-外螺纹、31-搅拌仓、32-轴承、33-伺服电机、34-转杆、35-搅拌杆、36-卡扣开关、37-进水口、38-注浆管、39-阀门、41-防跑浆袋、51-回风巷、311-投料口、312-把手、371-密封盖、381-注浆锚杆、382-固定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2]请参阅图1-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包括支撑座1、立柱2、便于搅拌机构3、采空区4以及原采集煤体5,支撑座1上端面固定有立柱2,立柱2右侧设置有采空区4,采空区4右侧设置有原采集煤体5,采空区4左侧设置有便于搅拌机构3;
[0023]便于搅拌机构3包括搅拌仓31、轴承32、伺服电机33、转杆34、搅拌杆35、卡扣开关36、进水口37、注浆管38以及阀门39,立柱2上侧固定有搅拌仓31,搅拌仓31内壁左侧固定有轴承32,轴承32右侧设置有转杆34,转杆34内部左端设置有伺服电机33,转杆34外端面上侧设置有搅拌杆35,搅拌仓31后端面开设有进水口37,搅拌仓31上端面设置有卡扣开关36,搅拌仓31下端面设置有注浆管38,注浆管38中间位置设置有阀门39,该设计解决了现有的沿空掘巷装置需要人工搅拌填充浆,耗费人力同时容易危害人员健康的问题。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轴承32设置有设置有两组,且两组轴承32对称固定在搅拌仓31内壁左右两侧,该设计保证了转杆34可以随着伺服电机33灵活旋转,搅拌杆35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搅拌杆35规格相同,多组搅拌杆35设置在转杆34外端面上下两侧,该设计便于提高搅拌杆35的搅拌效率防止填充浆料凝固,采空区4下端面设置有防跑浆袋41,防跑浆袋41尺大于采空区4下端面的尺寸,该设计保证了填充浆料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作效率。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立柱2和支撑座1均设有两组,且两组支撑座1和立柱2均对称安装在搅拌仓31下端面左右两侧,该设计保证了搅拌仓31整体的稳定性,防止发生位移,支撑座1内部均开设有内螺纹,立柱2下端面均开设有外螺纹21,且内螺纹与外螺纹21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包括支撑座、立柱、便于搅拌机构、采空区以及原采集煤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上端面固定有立柱,立柱右侧设置有采空区,所述采空区右侧设置有原采集煤体,所述采空区左侧设置有便于搅拌机构;所述便于搅拌机构包括搅拌仓、轴承、伺服电机、转杆、搅拌杆、卡扣开关、进水口、注浆管以及阀门,所述立柱上侧固定有搅拌仓,所述搅拌仓内壁左侧固定有轴承,所述轴承右侧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内部左端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转杆外端面上侧设置有搅拌杆,所述搅拌仓后端面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搅拌仓上端面设置有卡扣开关,所述搅拌仓下端面设置有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中间位置设置有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设置有设置有两组,且两组轴承对称固定在搅拌仓内壁左右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搅拌杆规格相同,多组所述搅拌杆设置在转杆外端面上下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完全无煤柱沿空掘巷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空区下端面设置有防跑浆袋,所述防跑浆袋尺大于采空区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E二一F一五零零
申请(专利权)人: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