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4415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源线1与扫描线3配置在不同的布线层中,使其互相正交。旁路线111配置在与扫描线3同一布线层中、在从电源线1的平面位置除去扫描线3的平面位置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上。触点121、122将电源线1与旁路线111电连接。通过这样将旁路线111与电源线1并联连接,能够减小电源线1的电阻,抑制显示画面的亮度不均。为设置旁路线111不需要新的制造工序,即使设置旁路线111也不降低开口率。如果使旁路线111比电源线1要粗,则能够防止因从外部进入的光而使像素电路误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将包含电致发光元件与薄膜晶体 管的像素电路进行二维配置的有源矩阵型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主动发光型的显示装置,使用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以下,称为EL)元件的EL显示装置正引人注目。另外,也开发 了将包含EL元件与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以下,称为TFT)的 像素电路进行二维配置的有源矩阵型的EL显示装置。一种EL元件即有机EL元件,具有将由有机物质构成的发光层用阳极与阴 极夹住的层状结构。有机EL元件中,若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电压,则从阳 极向发光层注入空穴,从阴极向发光层注入电子。注入的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 中复合,生成激子,生成的激子湮灭时将发光。从而有机EL元件发光。在有源矩阵型的EL显示装置中,EL元件以与从同一像素电路内的驱动用 TFT供给驱动电流相对应的亮度发光。由于夹住发光层的两块电极的一方是用 透明材料构成,因此从发光层发出的光透过透明电极,向EL显示装置的外部 发出。由此,有源矩阵型的EL显示装置进行平面发光,显示画面。在有源矩阵型的EL显示装置中,为了使EL元件发光,必须使用电源线向 像素电路供给电流。例如,在图2所示的像素电路(具有被称为2TFT+1C结构 的一般的像素电路)中,将数据线2的信号电位通过第1TFT31 (起到作为开关 的功能)提供给第2TFT32 (起到作为驱动用TFT的功能)的栅极端子,进行将 与第2TFT32的电导相对应的电流供给EL元件10的恒流驱动。但是, 一般来 说,若电流流过具有电阻分量的布线,则产生电压降。因此,在有源矩阵型的 EL显示装置中,配置在端部的像素电路与配置在中心部的像素电路中所供给的 电源电压产生差别,有时在显示画面上产生亮度不均。具体来说,如果考虑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则流过驱动用TFT的电流Id用下式(1)给出。Id= (1/2) "ox (W/L) (Vgs-Vth) 2 (1-入Vds)…(1)这里,在上式(1)中,u为迁移率,Cos为栅极氧化膜电容,W/L为长宽比,Vgs为栅-源间电压,Vth为阈值电压,A为沟道长度调制系数,Vds为漏-源间电压。若因电源线中产生的电压降而使源极电位变化,栅-源间电压Vgs及漏-源 间电压Vds变化,则如上式(1)所示,从驱动用TFT供给EL元件的电流Id 产生变化,与此相应EL元件的亮度也变化。因此,显示画面上产生亮度不均。为了防止该亮度不均,只要减小电源线的电阻,使电源线电位为一定即可。 若减小电源线的电阻,则不仅能够防止亮度不均,而且也能够减少电源线中产 生的焦耳热及电源线中消耗的功率。作为减小电源线的电阻的方法,可以考虑加粗电源线的宽度的方法、及加 厚布线层的方法。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方法,即如图ll所示, 除了与数据线DL平行的电源线VL,再设置与扫描线GL平行的旁路电源线BL, 使用触点Cl将电源线VL与旁路电源线BL电连接,从而将电源线设置成格子 状。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一种方法,即如图12所示,使用触点C2将电源线 VL与遮光膜BM (用粗线包围的部分)电连接,从而将遮光膜与电源线并联连 接。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1006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1-1006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方法中存在以下所示的问题。在一般常用的底部发光型的EL 显示装置中,电源线比发光层设置在透明电极一侧。因此,若加粗电源线的宽 度,则开口率变小,光的取出效率变差。另外,若加厚布线层,则由于工艺复 杂,必须增大设计余量(例如,加粗最小布线宽度),因此成本增加,开口率 变小。另外,在专利文献l所揭示的方法中,开口率也变小。再有,在专利文 献2所揭示的方法中,由于必须有另外设置将电源线与遮光膜进行电连接的触点的工序,因此成本增加。在EL显示装置中,除了亮度不均以外还有应该解决的问题。由于与电源 线一样,信号线也具有电阻分量及电容分量,因此在外部端子与像素电路之间 设置的信号线,可以看作为由电阻分量、及与另外层或相邻导体之间形成的寄 生电容构成的分布RC电路。因此,若流过信号线的信号的频率增大,则因该分布RC电路而使信号的频率特性恶化。另外,在EL显示装置中,虽然设置遮 断从发光层发出的光的遮光膜,但是因从外部进入的光而有可能使TFT误动作。上述的方法中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导致成本增加及开口率减少、而减 小电源线的电阻及抑制显示画面的亮度不均的EL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是一种有源矩阵型的EL显示装置,具备在规定的布线层中互相平行配置的多个电源线;在与前述电源线不同的布线层中互相平行配置、使其与前述电源线正交的 多个信号线;分别包含EL元件及1个以上的薄膜晶体管、沿前述电源线的延伸方向及 前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像素电路;在与前述信号线同一布线层中、在从前述电源线的平面位置除去前述信号 线的平面位置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的旁路线;以及将前述电源线与前述旁路线进行电连接的触点。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前述信号线是扫描线。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旁路线利用设置在两端的2个触点与前述电源线进行电连接。 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旁路线利用具有近似相同长度的1个触点与前述电源线进行电连接。 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旁路线利用设置在几乎整个面的多个触点与前述电源线进行电连接。 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旁路线的宽度与前述电源线近似相同。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旁路线的至少一部分的宽度比前述电源线要粗。本专利技术的第8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在与前述电源线同一布线层中、在从前述信号线的平面位置除去前述电源 线的平面位置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的信号用旁路线;以及 将前述信号线与前述信号用旁路线进行电连接的信号用触点。 本专利技术的第9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像素电路包含前述EL元件;以及在前述EL元件与前述电源线之间 设置的、控制流过前述EL元件的电流量的驱动用薄膜晶体管。本专利技术的第10方面,是在本专利技术的第9方面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像素电路还包含在前述驱动用薄膜晶体管与前述电源线之间设置 的、切换前述EL元件中是否流过电流的控制用薄膜晶体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与电源线电连接的旁路线是在与信号线同一布线 层中、在电源线的平面位置上不与信号线交叉而配置的。通过设置这样的旁路 线,能够减小电源线的电阻,使得供给像素电路的电源电压相等,抑制显示画 面的亮度不均。另外,由于旁路线配置在与信号线同一布线层中电源线的平面 位置上,因此为了设置旁路线,而不需要新的制造工序,即使设置旁路线也不 降低开口率。因而,能够不导致成本增加及开口率减少而减小电源线的电阻、 及抑制显示画面的亮度不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在使得电源线与扫描线正交而配置的EL显示装 置中,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EL显示装置,是有源矩阵型的EL显示装置,具备: 在规定的布线层中互相平行配置的多个电源线; 在与所述电源线不同的布线层中互相平行配置、使其与所述电源线正交的多个信号线; 每个都包含EL元件与1个以上的薄膜晶体管、沿所述电源线的延伸方向及所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像素电路; 在与所述信号线同一布线层中、在从所述电源线的平面位置除去所述信号线的平面位置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的旁路线;以及 将所述电源线与所述旁路线进行电连接的触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岸宣孝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