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电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3310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共模电感器,包括E型磁芯、I型磁芯和依次对称绕制在型磁芯的的第一扁平线圈和第二扁平线圈,共模电感器通过采用两个相同的扁平线圈对称绕制在E型磁芯上,扁平线圈可通过自动化绕线设备绕制,同时扁平线圈两端引出端形成端电极且构成共模电感器的信号输入输出端,实现表面贴装,扁平线圈单层绕制,线圈分布均匀、整齐且对称,阻抗平衡性精度高,漏感小,且由于为单层绕制,匝间分布电容小,提高了电磁兼容的效果。提高了电磁兼容的效果。提高了电磁兼容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模电感器


[0001]本技术属于电感
,尤其涉及一种共模电感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共模电感器,磁心和骨架一般都是环形的,通常采用漆包铜圆线进行人工绕制,结构的缺陷使得自动化绕制难度系数大,生产效率比较低,无法进行大批量生产;同时,人工绕制无法精确控制拉力和线圈排布,两组线圈分布对称性差,影响阻抗平衡性精度,降低电磁兼容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模电感器,旨在提高共模电感器的阻抗平衡性精度和电磁兼容效果。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了一种共模电感器,包括:
[0005]E型磁芯,所述E型磁芯包括连接部、垂直设置于连接部中心点的圆形磁芯柱和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圆形磁芯柱分别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圆形磁芯柱朝向相同且相对所述圆形磁芯柱对称设置;
[0006]与所述E型磁芯相对设置的I型磁芯,所述I型磁芯与所述E型磁芯形成用于容置线圈的腔体,所述腔体具有用于进出线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0007]依次对称绕制在所述E型磁芯的圆形磁芯柱的第一扁平线圈和第二扁平线圈,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一开口引出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二开口引出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扁平线圈和所述第二扁平线圈均为单层线圈且圈数相等。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I型磁芯包括朝向所述E型磁芯的第一侧面和背向所述E型磁芯的第二侧面;
[0009]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一开口引出弯折至所述I型磁芯的第二侧面上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信号输出端;
[0010]所述第二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二开口引出弯折至所述I型磁芯的第二侧面上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扁平线圈包括第一引线端和第二引线端;
[0012]所述第二扁平线圈包括第三引线端和第四引线端;
[0013]所述第一扁平线圈靠近所述I型磁芯设置,所述第二扁平线圈远离所述I型磁芯设置,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绕制方向与所述第二扁平线圈的绕制方向相反;
[0014]所述第一引线端和所述第三引线端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引线端和所述第四引线端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
[0015]或者所述第一引线端和所述第三引线端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引线端和所述第四引线端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端与所述第三引线端齐平对称设置于所述I型磁芯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引线端和所述第四引线端齐平对称设置于所述I型磁芯的第二侧面上。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I型磁芯的第二侧面设有四个固定槽,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扁平线圈的两端分别部分嵌于四个所述固定槽中。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I型磁芯沿所述腔体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腔体的方向的尺寸相等;
[0019]所述I型磁芯卡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0020]或者,所述I型磁芯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设置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边缘齐平设置。
[00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共模电感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扁平线圈和所述第二扁平线圈之间的第一绝缘垫片,所述第一绝缘垫片套设于所述圆形磁芯柱上。
[0022]在一个实施例中,共模电感器还包括第二绝缘垫片,所述第二绝缘垫片设置于所述圆形磁芯柱和所述I型磁芯之间。
[00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E型磁芯和I型磁芯均为锰锌铁氧体磁芯。
[00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扁平线圈和所述第二扁平线圈为漆包铜扁线。
[0025]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的共模电感器通过采用两个相同的扁平线圈对称绕制在E型磁芯上,扁平线圈可通过自动化绕线设备绕制,同时扁平线圈两端引出端形成端电极且构成共模电感器的信号输入输出端,实现表面贴装,扁平线圈单层绕制,线圈分布均匀、整齐且对称,阻抗平衡性精度高,漏感小,且由于为单层绕制,匝间分布电容小,提高了电磁兼容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器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器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33]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了一种共模电感器。
[0036]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共模电感器包括E型磁芯10、I型磁芯20和依次对称绕制在E型磁芯10的的第一扁平线圈30和第二扁平线圈40。
[0037]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E型磁芯10包括连接部13、垂直设置于连接部13中心点的圆形磁芯柱14和通过连接部13与圆形磁芯柱14分别连接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圆形磁芯柱14朝向相同且相对圆形磁芯柱14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模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E型磁芯,所述E型磁芯包括连接部、垂直设置于连接部中心点的圆形磁芯柱和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圆形磁芯柱分别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圆形磁芯柱朝向相同且相对所述圆形磁芯柱对称设置;与所述E型磁芯相对设置的I型磁芯,所述I型磁芯与所述E型磁芯形成用于容置线圈的腔体,所述腔体具有用于进出线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依次对称绕制在所述E型磁芯的圆形磁芯柱的第一扁平线圈和第二扁平线圈,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一开口引出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二开口引出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扁平线圈和所述第二扁平线圈均为单层线圈且圈数相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I型磁芯包括朝向所述E型磁芯的第一侧面和背向所述E型磁芯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一开口引出弯折至所述I型磁芯的第二侧面上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扁平线圈的两端从所述第二开口引出弯折至所述I型磁芯的第二侧面上形成端电极且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模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平线圈包括第一引线端和第二引线端;所述第二扁平线圈包括第三引线端和第四引线端;所述第一扁平线圈靠近所述I型磁芯设置,所述第二扁平线圈远离所述I型磁芯设置,所述第一扁平线圈的绕制方向与所述第二扁平线圈的绕制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引线端和所述第三引线端构成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学凯王上衡刘季超田微微石菊幸逄哲关晓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